映象象似指的是形式(声音)和内容之间的直接关系。
指出语言的象似性作为语言符号系统内与任意性相对的一极,也是语言的固有根本属性。
恰当地使用习语能够丰富语言,增添语言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象似性普遍存在于文学语言之中,对于诗歌语言而言,象似性被强调为制约诗歌篇章结构的原则之一。
象似性广泛存在于广告语言的音系,排版,语法结构和语篇中。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近些年不断受到质疑,来自语言象似性的研究是最大的挑战。
在第四章中,作者以语言系统中大量的实例论证并支持了美学象似性的存在及其特性。
本文旨在从认知视角探讨语言象似性在言语交际中的运行机制。
从符号象似性的理论出发,学者们认为,文学是象似性的,文学莫不以各种方式映照现实;
论文第一部分总体介绍了语言象似性问题研究的历史及其发展现状。
离开了眼神的表达,声乐表演将显得空洞乏味,缺乏生动性、形象性。
译者在译原诗时要使用象似形式体现象似性。
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相互排斥还是相互依存?。
拟象象似指的是语言的结构表征与它所表达的内容结构相似。
从语音词素、句法结构、篇章等层次对语言的象似性作了分析。
拟声词是现代汉语词类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它摹拟人或自然界的声音,和这些声音具有一定的象似性。
象似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方面,语言象似性特别是句法象似性是客观存在的。
句法象似原则的关联认知解释重点在于解释言语中句子的理解过程。
象似性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第二章介绍了象似性的局限以及认知理据。
因此,顺序象似性和句末信息焦点原则共同作用,影响着双重谓语的句式结构。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象似性原则的阐述,分析英语外来语的汉译方法的心理可接受性。
符号的本质是任意的,而符号在被人认识和使用的过程中具有普遍存在的象似性。
因此,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同时也要受篇章象似性的制约。
探讨成语中的象似性能提供一个研究成语的新视角,丰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有助于推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