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是统一的,不存在对立的问题。
哲学原理研究(下)主要讲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对“三个代表”的哲学思考
其次,马克思逝世后,经过多人的总结和阐发,唯物史观俨然变成了一门社会规律科学。
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唯物史观的诞生过程。
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他们唯物史观逻辑起点的三要素之一。
哈贝马斯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并对马克思生产范式理论进行了批判。
今天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区分不同版本的唯物史观的能力还是具备的。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与其历史唯物主义有一个共生过程。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多基本原理得以在人本主义的包裹中逐步孕育成长起来。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思想形成的标志,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法哲学思想。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下,对孟德斯鸠的权力制衡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二个代表充分反映和发展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因此具有历史科学性和历史目的论的双重理论特质。
社会发展合力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对此,马克思以其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构建起他关于自由理论的完备体系。
发表这些评论的思想工具正是马克思当时业已形成的唯物史观,尤其是“世界历史”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既包括认识论,也包括本体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一个代表充分反映和发展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他还认为唯物史观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时代思潮和宗教哲学。
我们党同错误思想的斗争,就是唯物史观同历史唯心论的斗争。
其确立的生产力标准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完善。
“交往”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总体性范畴。
抗战后唯物史观派的上升也具有一定的学理依据,不只是政治变动的结果。
第二部分系统深入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
《18科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历史作用的思想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