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主能臣,多方博弈,最终选个愚痴儿子当继承人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5-31 10:52:44

西晋时有个著名的愚痴皇帝:晋惠帝。他之所以如此有名,是因为其智商不高,但语言丰富,堪称西晋知名段子手。

当时天下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老百姓都快饿死了。晋惠帝坐在皇宫里得知一拍脑袋,给出了他的对策:“何不食肉糜?”

这类言行,若在太平光景,或许还能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料。但在危若累卵的西晋初年,却引得虎视眈眈的诸侯们跃跃欲试,成为让无数人头落地的黑色幽默。

司马炎的诸多儿子中,司马玮、司马乂、司马颖、司马允等人,才智都远远优于司马衷。

可就是在开国雄主晋武帝司马炎、才貌双绝的武元皇后杨艳、权臣贾充杨骏等人的参与下,硬生生促成了低能儿的上位。

随后还有更多的谜之操作:在为司马衷选妃时,司马炎排除“美而长白”的太子太傅卫瓘之女,反而选择了“丑而短黑”“暴戾”的太尉贾充之女贾南风。 

有了司马衷、贾南风这一对“金童玉女”,西晋的短命就不难理解了。

唐太宗认为惠帝可废而不废,最终导致了西晋宏业倾覆。

可当我们细细了解之后会发现,在作出立嗣的决策前,司马炎的每一步考虑都极其合理,没有任何偏颇之处。

那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就好比如今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对世间的道理全都了若指掌,对所接触的知识烂熟于心,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有时候他们的思路也并没有多大问题,之所以如此原因无他,只因受现实中各种复杂因素所羁绊,没有跳出思维固化的死循环。  

让我们重回西晋,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见识格局都非常人所能及的司马炎、杨艳、贾充等人,经过一番终极博弈,却选择了如此愚痴的继承人,为何顶尖精英强强联手却得到如此荒诞的结果?

司马衷

好评如潮的司马攸

司马炎急于立太子。

有多急呢?  

他在公元265年12月篡魏建晋,仅隔了13个月,于267年正月就将9岁的司马衷立为太子。要知道曹操、曹丕、曹叡都是在临终前才指定继承人,司马炎的行为难免有点出人意料。

为什么司马炎如此急于立太子呢?只因那个小他十岁的弟弟、齐王司马攸。司马攸作为司马炎曾经继承皇位的竞争对手,在朝堂上颇具影响力,甚至一度被朝臣们视为司马炎的继承者。

而这,要从司马懿的权力布局说起。

司马懿有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师作为长子,是司马懿认定的继承人。当初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密谋篡权时都是与司马师商量,而司马昭直到事发前一天才得知计划。

只可惜司马师48岁去世时连个儿子都没有。司马昭便接替了司马师的位置。

司马师的势力相当强大,他手底下的一大帮人显然不会因为司马师的去世而消失。比如司马师手下的那帮死士,就算司马师死了,司马昭肯定也调不动。司马昭想要尽快控制局势,就必须想办法激活司马师的资源。

该咋办呢?司马昭想到了一个办法,将自己的二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

这样一来,司马师就有了名义上的儿子,就能继承司马师的所有家业。但司马攸同时又是司马昭的儿子,定然会倾尽全力支持司马昭。

司马昭因此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控制住了局势。

但这也带来了个隐患,这个隐患影响深远,导致了西晋的分裂和灭亡。

那就是司马攸的继承权问题。

司马攸作为司马昭的二儿子,本没有继承权。但他一过继给司马师当儿子后,就成了司马家族的长房长子,如果正儿八经地讲道理,司马昭相当于是从他手里将长房的继承权给抢走的。

更重要的是,司马攸继承司马师的资源后,已经完全具备了和他哥司马炎叫板的实力。他的势力已经遍及朝堂,以至于口碑出奇地好。大家都夸齐王司马攸“清和平允,亲贤好施”“才望出武帝之右”。

司马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来自二弟的威胁。  

但毕竟司马昭是事实上的掌权者,所谓拳头底下出真理,司马昭坚持认为自己掌权就应该传位给自己的长子。所以司马攸最终夺嫡失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太子争夺战

司马攸因为小司马炎十岁,两人年龄差还不小,所以司马攸仍旧具备继承司马炎的条件。

如何才能够彻底断掉司马攸的念想呢?

司马炎想借鉴汉景帝的经验。

当年汉景帝为了借梁王刘武的力量平定七国之乱,在酒席间曾许诺让刘武在其后继承皇帝之位。有了念想的刘武在七国之乱中格外卖力,为汉景帝牵制住了吴楚叛军主力。可后来汉景帝却没有兑现诺言,为了让刘武不再惦记皇位,在给出巨大封赏的同时,匆匆将刘荣立为太子。

为避免夜长梦多,司马炎火速立太子,人选便是司马衷。

但是智商问题却伤不起。

有人说司马炎匆忙立太子,缺乏考察时间,对司马衷的那令人迷惑的内心世界缺乏足够了解。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司马炎很清楚自己儿子是啥货色。他清楚地知道:“爰至末年,知惠帝弗克负荷”。但他依旧没得选。

杨皇后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司马轨早夭,次子即惠帝,秦王司马柬为第三子。司马柬“沉敏有识量” ,智力水平远高于惠帝,但司马炎没有将老三立为储君。

因为按照嫡长子制的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这是一个正统性的问题。

设想假如司马炎立了老三为太子,那就等于默认推翻了嫡长子制的原则。可一旦嫡长子制失效,那么继承人凭什么继承呢?那就凭实力。可这样一来,司马攸就会被圈进候选人的行列。倘若与侄儿们比较见识、才能、好评率,司马攸必定是秒杀一众的存在。这样司马炎辛辛苦苦生了二十来个儿子,却反倒要被司马师的后人给抢了皇位,司马炎心有不甘。

所以嫡长子制成了为自己后代保住皇位的唯一武器,万万不能破坏。

并且立太子的事还不能拖,不然朝臣中支持司马攸继承皇位的呼声将越来越多,“百僚内外皆归心于齐王”。

为保持皇位万年一系,存在智力问题的司马衷,就当之无愧地成为太子的最优人选!

“金童玉女”组合

太子能力太差也没问题,太子妃选贤德点还能补救。就比如虽然唐高宗虽然懦弱,但有强势的武则天坐镇,大唐依旧得以延续下去。

可问题是,司马炎最终却不得不选了长相丑陋、阴险毒辣的贾南风做了太子妃。

甚至司马炎自己都清楚,卫瓘之女贤良淑德,而娶贾南风没好果子吃。

“卫公女有五可,贾公女有五不可。卫家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家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

可见不论是从生育能力,还是从品性能力上来看,贾南风都占不到任何优势。

难道是司马炎老糊涂了吗?

实际上司马炎有着缜密的考量。

贾南风的父亲就是晋朝的开国功臣贾充。要是贾充不PUA成济干掉曹髦,司马炎能否篡魏还真不好说。

贾充对晋朝的走势有着清晰的判断,与司马衷比起来,他更看好司马攸,于是早早地就把一个女儿嫁给了齐王司马攸,提前搭上关系。

铁杆支持者反而支持竞争对手,这让司马炎开始紧张了。于是司马炎使出了一系列手段。先是安排朝臣任恺、庚纯攻击排挤贾充,提议贾充离开国都出镇关中,通过施加压力让贾充重新考虑与司马炎之间的关系。此后司马炎特地下诏干预贾充家务事,让贾充断绝与李夫人(齐王妃生母)的关系,而强化其与郭槐(太子妃贾南风生母)间关系。

如此一来,贾充不得不被迫疏远了司马攸,转而将贾南风嫁给司马衷,并全力支持司马衷继承皇位。

在争取了贾充的支持后,司马衷才真正坐稳了太子之位。

而“司马衷+贾南风”这对极品组合由此锁死。

当然贾南风还是多少继承了一点父亲的“权诈”,她用一些作弊的小伎俩帮助司马衷在考察中蒙混过关,巩固了其太子之位。 

282年,荀勖、冯沈等人力劝司马炎下诏强迫齐王返回封地。齐王因此发愤成疾,于次年呕血而亡。齐王的死因不明,而太医治疗时又敷衍塞责,颇有点司马炎暗害的味道。司马衷的储君之位由此彻底稳固。  

贾南风闪亮登场

相信即使对于司马炎而言,选择司马衷为太子、贾南风为太子妃,也极端反人性,是一次艰难的决定。

为了勉强安抚一下自己受伤的小心脏,司马炎只得拿第三代说事,称选司马衷是看中聪慧的皇孙司马遹,举手投足与司马懿极为相似。

爰至末年,知惠帝弗克负荷,然恃皇孙聪睿,故无废立之心。

当然这个渺茫的希望之后也破灭了。虽然自幼聪慧,但长大后的司马遹,不修德业,奢侈残暴。

皇帝皇孙都废材,而诸侯王却个个都是人中龙凤,这种局势下,八王之乱便成为了大概率事件。

虽然表面上来看司马炎是维持了血统,但换个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接连蒙错了两次,毁掉了两代人,葬送了一个王朝的悲惨故事。

但是司马炎也几乎没得选:倘若不选司马衷,依据贤能,司马攸必然继承皇位,但司马炎那二十六个儿子肯定也绝不会善罢甘休。

——即便你穿越过去,这也是一道神仙难救的送命题。  

如果你读懂了司马炎的绝望,便可知这世间的事本就没有什么理所当然,只是众多错综复杂的主观因素所导致的客观结果,而我们看待他人、看待自己的想法便会豁达很多。

看看司马炎这样的一代雄主看清现实也无力改变后,你是否有所触动,想法有所改观?

人生往往有不少意难平,我们没有必要苛求自己、苛求他人,与其内耗不如看清客观环境,与现实握手言和。 

或许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摆脱内耗,活出自在人生。

八王之乱

1 阅读:123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