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写给英国国王一封信,但是却字字尽显愚昧,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甲子光年 2024-07-03 11:36:06

1793年,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写了一封信,居然至今还藏在大英博物馆?这封信全文 976 字,但是却字字都能尽显愚昧?

1792 年,乾隆皇帝迎来了他的八十大寿。就在这一年,英国派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使团,由马戛尔尼率领,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他们表面上是为乾隆贺寿,实际上却是怀揣着与清政府建立通商关系的目的。

英国使团为了这次访华,可谓是做足了准备。马戛尔尼出身贵族,经验丰富,使团的组成人员也都是精心挑选的。他们从英国出发,历经长途跋涉,一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抵达了中国。

清政府对英国使团的到来,表现出了一定的欢迎。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以显示天朝上国的威严和礼仪。英国使团也带来了各种贺礼,这些贺礼在当时的中国可谓是新奇之物,展示了英国的科技和工艺水平。其中包括先进的天文仪器、精巧的机械钟表、华丽的毛纺织品等等。这些物品让当时的中国人见识到了西方科技的魅力和精湛的工艺。

但是在觐见乾隆皇帝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礼仪上的冲突。英国使团坚持不肯行叩拜礼,而清政府则认为这是对皇帝的大不敬。这种礼仪上的分歧,反映出了中英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英国使团认为他们代表的是一个平等的国家,不应行如此卑躬屈膝的大礼;而清政府则坚守着传统的朝贡体系,认为外国使节必须对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以显示皇帝的至高无上和天朝上国的威严。

因此,乾隆皇帝对于英国使团通商的请求,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并且,他还亲自写信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这封信,全文 976 字,字里行间透露出乾隆的自大和对英国的无知。

信中,乾隆皇帝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英国进行通商。他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种盲目自大的态度,使得中国错失了与世界接轨、发展经济的大好机会。乾隆还在信中强调中国的礼教和制度是千古不变的,外国不应该妄图改变。他写道:“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所留之人即能习学,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属无用。”这种对自身文化和制度的过度自信,导致了清朝对外界的变化视而不见,闭目塞听。

乾隆皇帝的这封信,不仅是他个人的愚昧和短视的体现,更是整个清朝政府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一个缩影。在当时的世界,西方国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科技飞速发展,经济日益繁荣。蒸汽机的发明使得工厂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纺纱机、织布机的出现改变了纺织业的面貌,火车和轮船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而清朝却沉浸在自己的“盛世”美梦中,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

马戛尔尼在这次访华之后,对中国做出了负面的评价,并预言清朝将会崩溃。他看到了中国的腐败、落后和封闭,深知这样的国家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将不堪一击。他在报告中写道:“中国就像一艘破旧的大船,虽然庞大,但只要有一阵强风就能将其吹翻。”

果不其然,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了马戛尔尼的预言。1816 年,英国再次派使团访华,依然遭到了拒绝。此时的清朝,依旧没有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依然坚守着闭关锁国的政策。1840 年,英国终于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从此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这场战争中,英国的军舰和火炮展现出了强大的威力,而清朝的军队却装备落后,战术陈旧,根本无法抵御外敌的入侵。

0 阅读:95

甲子光年

简介:喜欢历史,喜欢分享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