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败蜀汉赌输国运蜀军战力暴跌,诸葛亮如何逆转败局发起北伐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6-28 09:44:36

提起诸葛亮,人们往往想起的是他的智慧和忠诚,这些品质被后人一再加工,要么成为忠心不二、兢兢业业的老臣形象;要么就是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显然这些形象都已经失真了。后人出于崇敬的心理将之过度修饰神化,以至于无意中忽略了诸葛亮本来的特质,导致后人对其产生诸多疑问,比如质疑其在北伐前后的决策:

诸葛亮为何要提出“兴复汉室”的北伐?他是否有过借北伐影响代汉自立的想法?

如果要搞清楚这一点,我们就得从了解白帝托孤后的蜀汉危局开始。  

公元223年春。诸葛亮匆匆从成都赶到白帝城。此时的刘备,已经病入膏肓。而此时的蜀汉,同样风雨飘摇。

如果说关羽之死,击破蜀军“威震华夏”的神话;那么蜀国本土势力孟达率众降魏,便激起蜀人反抗的火苗。

为了平息蜀人的不满和愤怒,刘备不得不赐死刘封,此事方才告一段落。

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后夷陵之战蜀汉惨败,蜀国精锐折损殆尽,随后刘备重病,蜀国更有动摇的危险。

赌输了国运,后果往往是致命的。

淝水之战,前秦皇帝苻坚同样是嫡系部队几乎全灭。苻坚没有心灰意冷,回长安实施了一系列恢复措施,下令大赦、锻炼兵器、监督农务、抚慰士兵家属,试图重建国家秩序。但颓势难挽,前秦一蹶不振,苻坚也被叛将所杀。

同样是精锐尽墨,信心受挫。蜀汉虽然饱受打击,却没有立马分崩离析,反而很快稳住局势,并将几乎失去战斗力的败军组织起来,在北伐战场创造了一连串辉煌胜利。

诸葛亮是如何极限操作,挽救危局的?

诸葛亮逆势发起北伐

稳定局势的强力支持者

多亏了荆州派,诸葛亮才能在刘备死后实现快速控局。

荆州派自始至终都是诸葛亮的铁粉。

结合诸葛亮所处的荆襄地区,便不难发现诸葛亮实际上是荆襄集团所选的青年人才的代表。“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卧龙凤雏便是荆襄集团极力打造的一个团体IP。

因为诸葛亮背后,有着诸多荆襄大姓的身影。

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的官宦之家,是当地的望族。诸葛亮的父亲叫诸葛珪,东汉末年时曾是泰山郡丞,相当于如今的市政府秘书长或副市长。虽然父母早逝,但诸葛亮还是得到了叔叔的帮衬。这个叔叔叫诸葛玄,是荆州牧刘表的属吏,后来还被刘表推荐为豫章太守。

靠着这层关系,诸葛亮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在诸葛玄死后来到襄阳投靠了刘表。

随后诸葛亮家族在襄阳变得枝繁叶茂:

诸葛亮的姐姐都嫁给了荆州大姓。大姐嫁给了蒯良之子蒯祺,也就是蒯越的侄子,剻良剻越二人是刘表平定荆州的重要支持者,而蒯祺是东汉末年的房陵太守。二姐嫁给了庞统堂兄、庞德公之子庞山民,后来任曹魏的黄门、吏部郎。

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更是家喻户晓的才女,襄阳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承彦的岳父是蔡讽,与刘表同为蔡家女婿,并与襄阳名士庞统(凤雏)、庞德公、司马徽、徐庶等人交好。

这也让人能够理解,为何刘备非要“三顾茅庐”?

因为这诸葛亮不仅是治国安邦的顶级人才,还是打开与荆襄豪族合作之门的金钥匙。只要与荆襄豪族达成合作,就能获得重要的人才、资金、粮草供给渠道。

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提出了自己的策略:

若荆襄集团能够发展起来,那便能成为平衡和缓冲魏吴冲突的第三方势力。若能进而吞并益州,跨有荆益,那么其实力就能足以改变天下格局,形成鼎足三分之势。

这便是《隆中对》的根本出发点之所在。所以《隆中对》并非临时之作,它其实是荆襄集团的突围之策。

当然可能一开始诸葛亮并没有太大把握,靠荆襄集团自身,能够与魏吴相抗衡的可能性也许还不到五成。

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同样有想法有能力的刘备,为这个战略披上了“匡扶汉室”的无敌光环,成功的概率陡增至八九成。

兴复汉室的大旗

可以想象,当时的诸葛亮内心有多么地狂喜。  

诸葛亮给出了他为刘备“量身定制”的终极方案: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至此,荆襄集团和刘备在战略上达成了高度一致。

为了增加《隆中对》成功的概率,想必后来诸葛亮做了大量工作,于是一大批荆州豪强带资入组。他们包括:诸葛亮宗族的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等8人,南阳的黄忠、吕乂、陈震等35人,义阳的魏延、胡济、邓芝、傅肜等15人,襄阳的庞统、马良、马谡、杨仪等20人,零陵的蒋琬等9人,江夏的费祎等5人......

所以说荆州派不仅仅是蜀汉立国之柱石,也是诸葛亮得以叱咤风云的主要支持者。    

刘备死后,先后执掌朝政的有诸葛亮、蒋琬、费祎、陈祗、姜维、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其中诸葛亮、蒋琬、诸葛瞻、董厥、樊建五人就是纯粹的荆州派。

靠荆州派的强力支持,蜀汉大体稳定下来,熬过了夷陵之败后的乱局。

刘备入蜀

让蜀军战斗力重回巅峰

夷陵之战给蜀汉和荆州派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张南、冯习、马良、沙摩柯、傅彤和程畿等六名部将战死,蜀汉战死投降数万人。

这数万人,都是跟随刘备身经百战的精锐老兵,是蜀军的核心与灵魂之所在。损失了他们,蜀军的战斗力面临大幅度跳水。

更要命的是,受限于益州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军队规模很难扩大。也就是说用数量弥补质量的办法也行不通。

这样一支不仅数量少,战斗力还堪忧的军队能否抵挡住魏吴进攻?这是个未知数。至于想要靠他们来发起北伐,更是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何重新恢复蜀军战斗力,重振蜀军雄风,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为此诸葛亮想了两个办法:

其一,技术革新。为提高军队作战能力,诸葛亮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出川道路难行,物资供应是最大的难题,诸葛亮为此发明了木牛流马,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让蜀军不再担心断粮,这样单次军事行动规模更大、持续时间也更长了。

随后诸葛亮又发明了诸葛连弩。诸葛连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可以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寨,这样单兵战斗力也提升起来了。

诸葛亮还推出了“八阵图”。《晋书》记载:“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

通过八阵图,诸葛亮将蜀军规模和单兵战斗力上的优势整合起来,使蜀军战斗力呈几何式增长。

黑科技弥补了军队经验不足带来的战斗力短板。

其二,抓紧练兵。经过南征和两年操练,蜀军经验值得到大幅提升,且在南中收获大量物资,增强了北伐的基础。

经过这样一番准备,蜀军成为了一支拥有诸多黑科技的精锐,往昔的精气神又回来了,战斗力重回巅峰。  

诸葛连弩

发起北伐有没有让益州疲敝?

对于北伐,人们有不少的疑惑,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比起以卵击石,发展内政岂不是更好?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看看形势。

当时三国乱战,已经再找不到一方净土。曹魏军队五十万人,孙吴军队二十三万,而蜀汉仅有十万。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蜀吴还有个松散的盟约,而魏国则需要两头作战,花费更为巨大。比如魏吴淮南大战,吴国诸葛恪发兵二十万围魏国合肥,曹魏也派司马孚率兵二十万前去抗击,双方总兵力达到了四十多万。魏蜀洮西之战,魏军“死伤数万”;而魏吴合肥新城之战,东吴大败,魏军“大虏其众,俘馘十万”。

由此便不难发现,刘备亡故后,曹魏开始集中精力对付孙吴。曹军主力部署于江淮,而在与蜀汉接壤的关中、陇西等地则明显防备松懈。

蜀汉人口仅为曹魏的四分之一不到,且曹魏多占据中原富庶区域,而蜀汉境内则大多是未开发的蛮荒之地。若顺其自然发展下去,魏蜀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北伐前后形势图

这样蜀汉便面临一次重大抉择:

若不进攻,仅凭益州之地搞经济建设,将会被曹魏越甩越远。并且曹魏打败东吴,取得决定性优势后,必定会掉转头进攻蜀汉。彼时,面对更加强大的魏国,蜀汉将更没有招架之力。

若进攻,经济发展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但这样就能将战火烧到曹魏粮食主产区关中平原去,曹魏将受到巨大损失。蜀汉境内因为没被战火波及,受到的影响要小得多。损失得少就是赚,这样看蜀军进攻搞破坏更有利于缩短两国差距。

也就是说进行北伐,蜀军自然会遭受到士兵、粮草、资金上的损耗,但是在诸葛亮的卓越指挥下,蜀军能用更小的损失换得更大的战果。更重要的是,蜀军的进攻还给曹魏关中平原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破坏,让其的人口数量及粮食产量都大为减少。

联手东吴进攻曹魏,曹魏只能拨出部分军队与蜀军交战,这样蜀军的压力更小,也更容易达成作战目标。  

蜀汉付出更少的成本,就能让曹魏遭受多出几倍的损失。通过几轮消耗式进攻,就能逐渐减小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  

所以北伐对于蜀汉来说,是投入少收益大的明智之举。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

诸葛亮是否想借北伐影响来篡汉?

有人怀疑诸葛亮北伐的动机,称其这样做是为了提升影响力,为篡夺蜀汉大权做准备。司马懿不就是利用蜀汉北伐谋利,为篡魏打牢了基础?

刘备之所以能够占据益州并称帝,主要是依靠荆州派的大力支持,相比之下,益州本土势力则难堪大用。特别是蜀汉后期,益州本土势力在朝堂占据优势,四处宣扬蜀汉即将败亡,并逼迫刘禅在成都开城投降。

所以一旦荆州派式微,那么益州本土势力就会得势,蜀汉赖以存在的根基就被动摇了。

可糟糕的是,荆州的失守,让荆州派遭遇了最严重的危机。

这也不难理解,如果将荆州派比作一棵树,荆州就是它的根,依靠荆州供给的人、财、物,荆州派在益州开枝散叶,做大做强。可一旦荆州失守,就相当于挖了荆州派的根,其所有资源渠道都被拦腰截断,荆州派这棵大树就将慢慢枯萎消亡。

所以诸葛亮计划通过北伐向凉州进攻,一方面重用和扶持荆州派,另一方面为荆州派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只要荆州派能够稳住,蜀汉便问题不大。

那么重新回到前面的问题,诸葛亮是否有通过北伐篡汉的想法呢?

假如诸葛亮篡汉,他肯定只能依靠自己带出来的荆州派。

可这些荆州派之所以跟随刘备和诸葛亮进入益州,就是因为他们怀揣着“兴复汉室”的理想,不远千里到益州,希望获得一片立足之地。

而蜀汉经历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等重大失败后,早就已经危如累卵,就仅靠兴复汉室的旗帜勉力维持。

假如有人篡汉自立,没了汉室光环的号召力,益州极有可能会成为一盘散沙。到那时荆州派的利益将得不到任何保障。

出于这种考虑,荆州派必将极力支持蜀汉政权,反对任何篡汉者。

而诸葛亮本人也是忠心耿耿、态度鲜明,李严曾劝其加九锡,诸葛亮则予以驳斥,之后再也无人敢提起。  

可见,无论是从主观还是客观来看,诸葛亮都绝无篡汉的可能。

相反,诸葛亮在北伐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重新聚拢了人心,以至于蜀汉在自己死后又继续延续了29年。                

诸葛亮之谋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就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说,创建蜀汉三分天下,起初看来似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自从提出《隆中对》之后,发展壮大荆襄集团和匡扶汉室的目标便在诸葛亮的头脑里形成了高度统一,为此他一心辅佐刘备,历经艰难险阻而初心不改,最终顶住重重压力创造了北伐奇迹。

这种逆势而为的勇敢与悲壮,极限翻盘的智慧和眼光,或许就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魅力之所在。 

 

0 阅读:41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