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的启示:弱者想要逆袭?你得先避开强者思维的坑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6-16 09:46:43

所谓阳谋,就是可以“明牌”的计谋,让对手明知是坑,也不得不跳。

阳谋的局,往往心思缜密、环环相扣,可称之为天衣无缝。

但一般而言,阳谋比较吃资源。所以占据优势者可用阳谋,而处于劣势者往往采用阴谋。

说起围魏救赵,人们大多能想起它是三十六计之二,是攻其所必救的疲敌之策。

其实,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阳谋: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齐国军师孙膑反而牵动魏国兵力,让魏军在赵都邯郸和魏都大梁之间来回折腾,最后精疲力尽,中了齐军重兵埋伏。

这便是此阳谋的高明之处:处于弱势的齐军竟然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细读史料,还会发现更多的怪异之处:孙膑为何宁愿亲手葬送两员大将,让他们对魏军重镇平陵发起近乎绝望的攻击?为什么齐军不集中所有兵力围攻魏都大梁,而随后庞涓也没率全军去救?庞涓明知救大梁肯定有中埋伏的可能,可他为何还坚持轻兵冒进?

有人会问:围魏救赵和声东击西,到底有什么不同?

声东击西只是一种掩盖意图的障眼法,让敌人误判,改变战略重点,给己方可乘之机。

而围魏救赵显然是声东击西的进阶版。它的精妙之处,在于让敌人相信己方的一整套思维逻辑,并按照这个逻辑走,从而使敌人被己方所驱使,直至陷入陷阱之中。

孙膑便是成功向庞涓输出了他的一套弱者思维,并令庞涓深信不疑。设想,孙膑要是遵循强者思维,搞得自己牛皮烘烘的,他哪里还有机会?

就好比在庞涓眼中,孙膑还是那个被打断双腿的可怜虫,齐军还是败多胜少的弱旅。

所以在孙膑攻击大梁后,庞涓能够肆无忌惮地只带部分轻兵去救援。

但随后孙膑却率齐军主力暗暗地埋伏于齐军必经之路上......

孙膑成功地利用人性弱点,让庞涓陷入固有思维的陷阱里,一步步滑入败局。

正因为如此,庞涓只要迈入局中一步,就几乎没有中途离场的可能。

哪怕是十三年后的马陵之战,庞涓仍旧陷入孙膑的思维陷阱中而不自知,临死前高呼“遂成竖子之名!”

或许他到死都没能明白,断腿的弱鸡师弟孙膑究竟凭什么打败了自己?

“庞涓死此树下”

弱者的反击  

赵国都快一败涂地了,还有救的价值吗?齐王认为要救。 

战国七雄中最先崭露头角的,便是魏国。

李悝变法后,强势起来的魏国野心膨胀,想吞并韩、赵两国,“一统三晋”。若魏国吞并了韩魏,坐拥中原核心地段,就能重现晋国的强势。

魏国最先攻击韩国。公元前357年,魏国打败韩国,迫使韩国屈服。魏韩“盟于巫沙”,为进攻赵国作准备。

在两国大战一触即发的节骨眼上,赵国突然来了个“画蛇添足”:赵成侯先出兵占领了卫国在黄河以北的漆、富丘两地,想用黄河天险来防御魏国。

显然赵成侯是想多了。这不仅没有延缓战争,反而给了魏国出兵的借口。

公元前354年,魏国以救仆从国卫国为由,直接发动了对赵国的战争。

《孙膑兵法》第一章“擒庞涓”中,便有了如下开场白:“梁君将攻邯郸,使将军庞涓,带甲八万至于茬丘。”

魏国二话不说便派大将庞涓率兵出战,联合卫、宋两国军队一起,浩浩荡荡向赵国杀去。

这次魏国是下了狠手,将赵国都城邯郸死死围住,非得攻下不可。赵国赶紧向齐楚两国求援。

齐威王问大臣们要不要救赵国。相国邹忌认为不需要救。而大夫段干朋则建议救赵,但救法要对齐国有利。

不救的一方认为,如果赵没有外援,势必会与魏国死磕,双方消耗一波,反而对齐国有利。另一方认为,魏国在不担心齐国救援的情况下,全力攻下邯郸,其实力将会更强大,会对齐国产生威胁。

赵魏两国死磕没什么问题,对齐国而言,赵国的价值就在于消耗魏国。但赵国万一打不过被灭被吞并了,魏国将直接起飞,齐国的压力可就大了。

所以齐威王最终决定,哪怕是魏国实力再强,军队战斗力再彪悍,齐国也得冒险救救赵国。

出兵救赵

孙膑的破局

直到第二年邯郸被魏国攻陷后,齐国这才不慌不忙地派田忌和孙膑救援。

既然赵国已经完成其消耗魏国的阶段性使命,接下来齐国需要力保赵国了。

但当时齐军是处于全面被动的:

1、形势上处劣势。魏军占领了邯郸,士气高涨、所向披靡。而齐军救赵,心里是七上八下。

2、战场上处劣势。齐军出发地与赵、魏两国都城都相距遥远,赶过去都得累个半死,更别提对魏军展开有效攻击了。

3、战斗力上处劣势。虽然齐魏两军规模都是8万人,但齐军战斗力不如魏军,魏军大将庞涓根本瞧不起齐军,“我固知齐军怯”。

这种情况下,齐军获胜的概率其实是很低的。

所以楚国在接到赵国求救后,大司马景舍也建议只派少量兵马,和齐国一起简单地帮帮赵国。因为成功率太低,投入小点丢了也不心疼。

但是随着战略高手孙膑加入齐军,齐军有了逆袭的可能。

节骨眼上,孙膑提出三个关键性建议:

1、不要交战。田忌、孙膑率8万齐军到达齐、魏两国边境时。田忌想要与魏军主力交战,但被孙膑坚决阻止。

2、攻击平陵。孙膑建议抽出一部分齐军向魏国重镇平陵发动攻击,吸引魏军主力。

3、偷袭大梁。齐军派出轻装战车,直捣魏国首都大梁的城郊,迫使庞涓回援。

通过对孙膑建议的落实,齐军没与气势正盛的魏军交手,避免伤亡保存实力。同时也通过前期几次试探性攻击分散并牵制了魏军,在初期形成了对己方有利的局面。

最后,齐军主力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攻其不备,一举击溃魏军,并将庞涓擒获。  

孙膑之谋

怎么才能“攻敌所必救”?

“围魏救赵”的核心,就是“攻敌所必救”。

达成这个效果需要有两个前提:

1、让敌人不经意间将软肋露出来。

2、让敌人疲于应付,忙中出错。

从这些细节上,我们才能得以发现孙膑深厚的功力。

一、为什么不直接救赵国?

如果齐军直接去救赵国。齐军赵军合兵一处,实力就会超过魏军。魏军就一定会知难而退。

魏赵都没什么损失,反倒是齐军耗费国力长途奔袭,当了冤大头。

这样就与齐国同时削弱魏赵的初衷不符了。

二、攻打平陵损兵折将的意义何在?

平陵,是魏国的战略要地,城墙坚固,士兵众多,易守难攻。孙膑偏偏派了指挥能力最弱的齐城、 高唐二位都大夫前去攻打,后来两位大夫都战死在平陵城下。

这样做看起来似乎很残酷,但是利用这次死亡冲锋,孙膑完成了三个关键布局:

1、在地理上,只有绕过平陵才能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孙膑用平陵的失利,吸引了魏军注意力,掩护了另一支偷偷向大梁进军的军队。

这支偷袭的军队,是围魏救赵策略得以实施的前提。

2、让赵国看到齐国已开始对魏军进攻,继续抵抗下去。

只有让赵国继续坚持死守,才能将魏军主力拖住,迫使庞涓不得不分兵救援大梁。

这一步成为让围魏救赵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

3、通过平陵之败,能够进一步固化魏军的看法,让他们更瞧不起齐军,放松戒备和警惕。

本来齐军就很弱。就在围魏救赵前一年,公元前353年,“齐攻燕,战于洵水,齐师遁”。燕军本来就不是很强,齐军连燕军都打不过,让人觉得齐更不会是魏的对手。

也就是说齐军根本就不像一支能够打胜仗的军队。

对于田忌这种军事能力平庸的人,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鼓舞齐军,让齐军充满信心,从而超常发挥,一举获胜。

但超常发挥的美梦一开始就被打破。

平陵之战让田忌十分焦虑惊恐,甚至不知所措。本来实力就够弱了,现在初战就告负,唯一指望的信心也没了,接下来还咋办?!

但孙膑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孙膑向田忌解释:“这(平陵之战)是制造齐军不懂兵法的假象。”

本来齐军就是弱者嘛,要是弱者随便就能拥有强者思维,具备强者实力,那为啥还是弱者,这从逻辑上就说不通。

弱者要击败强者,就必须要继续顺势而为。

弱者当如水,顺势而下,容纳每一股涓涓细流,抓住每一个能够抓住的机会,从而最终汇成浩瀚之海。

而孙膑就这样不断向魏军、向庞涓输出齐军是弱者的观念:孙膑本人就是一个无能的瘸子,齐军更是群一打就败的废物,齐军主力之所以迟迟不敢进攻,估计是早被魏军吓破了胆。

就让齐军这群无能之辈,等着看魏军轻松拿下赵国吧。

这种观念灌输相当成功,庞涓一直到死都瞧不起孙膑和齐军。

庞涓曾设计打断孙膑双腿

三、为什么不全力进攻大梁?

齐军总兵力达到8万,为何不一把梭哈全力进攻魏都?仅派出3万轻车锐卒是几个意思?

恰恰是这看似不痛不痒的举措,最终置魏军于死地。

下面让我们看看孙膑是如何操作的:

当初魏为了灭赵,几乎倾巢而出,大梁的精锐士兵为之一空,剩下的老弱病残抵挡3万齐军进攻肯定有点困难。

但在赵国,赵军受齐军进攻的鼓舞,对魏军死缠烂打,让魏军被困在赵国都城邯郸,进退不能。

如果齐国投入所有兵力进攻大梁,那么说什么庞涓都得全力回援,哪怕放弃邯郸也在所不惜。8万魏军呼啦啦一下回国,就算长途有所消耗,但配合大梁守军来个里应外合,齐军未必能胜。

但齐军用3万兵力攻击大梁,情况就不同了。庞涓本已经瞧不起齐军,看到齐军只有3万人攻大梁,肯定就会在心里盘算一下。

如果8万魏军全部杀回大梁,有点大炮打蚊子,此外还因此丢了邯郸,更是得不偿失。

之前孙膑故意输出的种种错误认知开始发挥作用,庞涓认为率一支轻兵回援就完全够用。

这样一来,庞涓所率军队规模减少大半,轻装行军装备缩水,长途消耗疲惫不堪,三个负面因素叠加在一起,能让庞涓所率魏军的战斗力降低至一半甚至更低。

但齐军这边就不同了。孙膑安排5万齐军在桂陵设伏,人数占据绝对优势,武器装备齐全,并且以逸待劳,战斗力直接拉满。

这样,不用打,魏军就必输了。

庞涓陷入重围

围魏救赵的启示

如何“攻敌所必救”?在于吸引敌人注意力,然后再攻击其暴露出的软肋,从而让敌人疲于奔命,露出破绽。

孙膑正是以赵国都城为诱饵,接着一再示弱犯错,最后利用魏军的轻敌将其切割、各个击破。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面对对手进攻时,不要硬刚,而是要善于示弱,让对方觉得你某方面很弱,想集中精力从某方面对你发起进攻时,你能抓住对方不防备处就能做一番文章。

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想要逆袭,比起强者思维,更需要的是自强不息的强者之心。

而当你的实力离强者只有一步之遥,而你强大的对手又认为你还是弱者,并由此产生一系列认知偏差和误判时,你以弱胜强的逆袭机会就到来了。

所以真正让你获胜的,并不是靠死守强者思维,而是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

对此,孙膑在《孙膑兵法》中曾有十分精彩的论述。

孙膑

孙膑根据不同的特点,对武将和军队也进行了人格分类:

第一种是威武强大,第二种是高傲骄横,第三种是刚愎自用,第四种是贪婪猜忌,第五种是优柔寡断。

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特点,得用不同的应对之策:

对付威武强大的军队要故意示弱,装成很弱的样子,以便等待时机;

对付高傲骄横的军队,要装出恭敬谦卑的样子,把对方捧成老大,这样就能让对方飘飘然产生麻痹心态,漏出破绽;

对付刚愎自用的军队,诱敌之计对这些家伙们贼好使;

对付贪婪猜忌的军队,就可以阻滞其先锋部队,同时在侧翼骚扰,并干扰其后勤补给;

对付优柔寡断的军队,就可以虚张声势地恐吓,再以小股部队作试探性攻击,打乱其阵脚,如果敌军出动就加以攻击,如果敌人不出战就逼迫其后退。

可见,强者思维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而懂得自强不息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又示弱守拙,胸有城府、让人捉摸不透,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或许才真正离成功不远。  

1 阅读:5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