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杯与汝饮,白刃不相饶与孙权40年君臣相得的陆逊,为何会被逼死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4-26 09:39:32

三国时孙权、陆逊相互信任,一度演绎了君臣相得的佳话,和刘备、诸葛亮相比也毫不逊色。

公元200年,19岁的孙权接替被刺的兄长孙策成为江东之主;小他一岁的陆逊就在三年之后被选入幕府,成为孙权的幕僚。此后他忠心耿耿地追随孙权,袭取荆州、火烧夷陵,被委以重任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

244年,陆逊被任命为丞相,同时还保留了荆州牧、右都护兼武昌留守等职,位极人臣,步入职业生涯的巅峰。

可仅仅一年之后,陆逊就因立嗣之争被孙权活活逼死。陆逊的经历,堪称“金杯与汝饮,白刃不相饶”的典范案例。

这让人不禁感到疑惑,陆逊如此忠诚,并且支持的是太子孙和,立场没有一点问题。论地位、品德、才略,足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完全可以像诸葛亮那样被当作托孤重臣委以重任。陆逊究竟是错在何处?

其实人与人的信任,便在于其中的边界感。而陆逊之死的背后,是淮泗军功集团、江东大族之间的一场权力博弈。陆逊在位极人臣后,便置身两股势力的斗争之中,试图左右孙吴朝局,插手太子废立。最终触碰到了孙权的逆鳞。

失去了边界感,让君臣相得变成君臣相争,并最终化为一场灾难。

孙权与陆逊

险些被孙策逼出局的陆氏

孙家本是江东草根,祖辈以种瓜为生。后来孙坚在北方发迹,并抓住黄巾军起事和军阀混战的时机,在江淮招兵买马,成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因为出身寒门在观念上与世家豪族截然不同,且是借袁术的名义攻击本地的州郡官员,所以孙氏父子一开始颇受江东大族的敌视。

为在江东开辟发展空间,孙氏父子便祭出了铁血手段。当时一些江东大族,比如会稽盛宪、周昕兄弟、王晟、乌程邹他、钱铜、吴郡高岱等,都遭到了严酷的打压,有些甚至被灭族。

陆逊的家族也被卷入其中。

陆逊出身吴郡陆氏,为江东大族,江东四大姓(吴郡顾氏、吴郡陆氏、吴郡朱氏、吴郡张氏)之一。他少年丧父,随其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读书,可孙策不久攻陷庐江。作为朝廷命官,竟然被袁术指派的地方武装给打败,陆康气恼不已,一个月后就病逝了。

家族顶梁柱一垮,陆氏家族的天便塌了。全族百余人因为饥荒和战乱,死了将近半数,作为江东四大姓之一的吴郡陆氏一夜之间到了没落的边缘。 

一开始,陆逊对于孙氏势力肯定是视若仇敌,绝无好感。

因此对于孙氏政权严厉的统治手段,陆逊极为痛恨和反对,这个态度贯穿了其一生。

孙策铁血平江东

陆逊的投名状

看清局势后,陆逊明白,要是不和孙氏合作,陆家从此将再无出头之日。

为了让家族免于衰亡,陆逊只得打碎门牙往肚里咽,收敛锋芒谨事孙氏。

200年,孙策因为遭到许贡门客刺杀而去世,孙权继承其位之后,四处聘求人才。

陆逊抓住机会,在二十一岁那年进入孙权幕府,成为了孙权的幕僚。

一开始他是主持文秘工作。没多久,陆逊被外放出任海昌县的屯田都尉兼县令。海昌县是如今的浙江海宁,当时东汉顺帝设县后才刚过了八十多年。将陆逊派往此地,绝对谈不上重用,充其量只是将其当作派往基层的储备干部。

当地还是百废待兴,生产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连粮食都还做不到自给自足,所以还需要屯田开荒。可以想象,这种状态下,当地治理水平和生产水平都高不到哪去。

于是陆逊开始当起了技术示范,他将先进的技术带到了当地,通过规模化屯田,把粮食储备搞了起来。后来海昌境内连年遭旱灾粮食减产,陆逊便开仓赈济贫民,缓解了灾情。

在饥荒之年,老百姓还能够吃饱肚子,这让陆逊很快便树起威望来。靠着威望,陆逊便鼓励督促当地人种田养蚕,组织大家发展农业生产。这样一来,官府的组织管理水平得到增强,社会生产水平也得到快速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说陆逊在当地实现了大治都不为过。

在海昌的经历,证明了陆逊具备成为能臣的潜力。但就孙权看来,陆逊想靠这些获得提拔还不太够,他得证明自己的忠诚。

怎么证明呢?那就是交投名状,证明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蚂蚱。

当时与孙策形成对抗的江东势力大致有三个:

东汉朝廷势力,比如刘繇、王朗等人。这些人已经在孙策平江东之战中被击败,被驱逐出了江东;

江东地方豪帅,比如严白虎、祖郎、太史慈等人。这些地头蛇并没有与孙策对抗的强烈意愿,所以被孙策采取蚕食瓦解的策略;

江东世家大族,以“顾陆朱张”为首的江东豪门大族们,有钱有地有人,在江东根深蒂固,是最难应付的对手。

这三股势力时不时联手,让孙策一度感到头痛。

比如许贡是东汉朝廷的吴郡太守。被孙策击败后,许贡又转而投奔山贼严白虎。后来严白虎又被孙策击败,两人又一起投奔在余杭的地方武装许昭。

所以对于陆逊来说,要获得孙权的信任,莫过于对地方豪帅宣战。

当时吴郡、会稽、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北)一带也有很多隐匿人口。陆逊上书孙权陈述征讨的利益,请求让他去招募,当时会稽有山贼大帅潘临,骚扰地方多年,官府无法平定。陆逊便招兵进讨,终将其平定。时陆逊手下已有二千余人。

216年,鄱阳的贼帅尤突作乱,影响甚大,陆逊率军配合奋武将军贺齐将其讨平,斩首数千级。

与地方豪帅为敌,就等于自断退路,从此只能和孙家绑定。

陆逊因功被拜定威校尉,屯兵利浦。

通过这些战事,孙权对陆逊颇为中意,遂将自己的侄女许配于陆逊,并经常找他商讨治国大策。

陆逊由此获得了信任。

陆逊在海昌治理成效显著

不世出的人才

有个问题让孙权一直感到颇为头痛,那就是随他进入江东的淮泗集团发展迅速,日益有了尾大不掉的趋势。如果孙权不想办法约束一下淮泗集团,那么他们也会成为脱缰的野马,让孙吴政权变得四分五裂。

这个时候,江东大族就成为了现成的制衡力量。这使陆逊找到了上升的风口。

陆逊与孙权向来没有恩怨瓜葛,并且陆逊急于改变家族面貌,而孙权急于从江东四大姓中找到有分量的合作者,在历史的交汇点上两人一拍即合,愉快地达成了一致意见。

陆逊先是为自己争取到足够的资源。他向孙权建议应当扩充军队,挑选精锐兵卒。孙权采纳其建议,任命他为身侧的帐下右部督,统领帐下亲卫部队,并让其都督会稽、鄱阳、丹阳三郡。

有时候人才就像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就与庸马无异,但一旦给予其优良的环境,让其吃饱喝足,自然就会大放异彩。

得到孙权重用后,陆逊开始展现出爆表的武力值。

217年,江东山贼头领费栈被曹操收买,在丹阳发动山越起事,充当曹军内应。孙权命陆逊率兵前往征伐。当时费栈人多势大,而陆逊的兵马较少。但陆逊采用多插旌旗牙幢、分布鼓角、夜里派人潜入山谷吹号击鼓等疑兵之计,很快击破费栈武装。

不仅能打,还善治。击败费栈后,陆逊勒令当地山区越族居民迁徙到平原地区,编入户籍,种田纳赋,从中挑选强壮者从军,得精兵万余,当地的匪患由此彻底消除。

或许是因为陆逊表现实在是太优秀,有些人开始眼红了。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告陆逊违法征用民众。而陆逊见孙权时,提到淳于式时称其是好官,显示出了其较高的容人之量。

恰逢风口,又是军政水平一流的人才,陆逊得到破格提拔便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讨平地方武装

大放异彩

在220年吕蒙去世之前,淮泗集团尚处于优势地位。

此时淮泗集团的周瑜、鲁肃和吕蒙先后掌握兵权,并且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并成功袭取荆州,淮泗集团由此盛极一时。此时的江东大族只能甘拜下风。

但接下来,陆逊、顾雍等人开始发迹。

在偷袭荆州前,孙权拜36岁的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领上游大军。而此前上游大军因为战略地位重要,一直被淮泗集团所掌握。而吴郡顾氏的顾雍之后也成为了东吴的第二任丞相。

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围困襄阳、樊城。后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陆逊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写信以卑下的言辞吹捧关羽,并且表示绝不与关羽为敌。关羽看信后,甚为轻视陆逊,完全丧失对东吴的警惕,反将留守后方、用于提防东吴的军队调至前线,全力对付曹操。待江陵城中空虚,陆逊所部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占领了秭归、枝江、夷道,守住了峡口,堵住了关羽退回益州的大门。由此让关羽在襄樊前线阵脚大乱,并迫使江陵、公安的麋芳、傅士仁献城投降,从而直接导致了关羽的败亡。

221年,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群臣劝谏,发起夷陵之战。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国大军,陆逊并没有正面硬刚,而是打了一场堪称为艺术的心理战。

他先是和应对关羽的套路一样,驻守巫县、秭归的吴军一战即溃,让刘备和蜀军的骄纵之心到达顶点。

当蜀军得意到极点时,陆逊又让孙恒在城坚粮足的夷道坚守。蜀军久攻不下,自信心又大幅受损。

同时吴军在后撤的同时层层设防,不断消耗蜀军的士气,拉长蜀军的补给线。这样蜀军的锐气竟然被消耗殆尽,不得不和吴军相持半年之久。

时至盛夏暑热,蜀军无法急战速胜,兵疲意懈。蜀汉水军又奉命移驻陆上,失去水陆两军相互策应的主动权。

看到反攻时机已经来到,陆逊却不着急,而是打了一个心理战。他要让蜀军更松懈。

陆逊先试探性地进攻蜀汉军一营,但交战不利。这样就让蜀军产生一个错觉:原来吴军也是强弩之末,大家都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或许很快战争就会结束。于是蜀军普遍进入了松弛的状态。

趁蜀军不备,陆逊命令将士持草一束,火攻蜀汉军营,随后全军趁势发起进攻,迫使刘备西退。陆逊命水军封锁长江,孙桓扼守夷道,将蜀军分割于大江东西,遂行各个击破。吴军继施火攻,火烧连营四十余寨,蜀汉军死伤惨重,“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吴军大获全胜。

仔细分析,这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陆逊由此开启了人生的高光时刻,成为了孙权的肱骨重臣。

火烧连营

变质的信任

所谓命运,分为命和运,也就是说即便你再优秀,你也得有一个完美的输出环境,否则逆流行船、事倍功半。

陆逊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功,显然离不开孙权扶持江东势力、打压淮泗集团的策略。可陆逊却误认为这一切全是自己靠本事得来的,这就为其悲剧埋下了伏笔。

此消彼长,虽然淮泗集团得到抑制,但江东大族似乎又发展太过迅速,于是双方开始了激烈斗争。

先是暨艳案引爆淮泗集团和江东大族的争斗,此案江东大族大获全胜。暨艳案后十年内,东吴再无人敢排挤江东大族,于是江东大族的势力开始了野蛮生长,甚至超过了过去淮泗集团的高度,让孙权都感到难以控制。

为遏制江东大族尤其是顾、陆、朱、张四姓的权力,吕壹事件便发生了。

吕壹为中书,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具有监察的权力。吕壹目标明确,专拿江南豪族下手,且连尚书令顾雍、上大将军陆逊也被他们咬上了。

当然日益强势的江东大族也不甘示弱,进行了强力的反击,他们抓住吕壹污陷朱据的罪证,最后逼孙权引咎自责,并处死了吕壹。

这样一来,孙权的压力可就大了。作为一国之君,竟然被臣下逼到要认错的地步。

各方争斗日趋激烈之际,陆逊的态度却隐晦不明,他作为江东大族的代表人物,并没有体会孙权的心情,既没有提议提升淮泗集团地位,也没有让江东大族自我约束。

他只是在意自己地位的不断提升,而毫不留心江东大族岌岌可危的局势。公元244年,陆逊被任命为丞相,同时还保留了荆州牧、右都护兼武昌留守等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可谓位极人臣。

陆逊将自己所得视为实力体现,他开始透支孙权的信任:

陆逊要求孙权推行儒家德政,轻徭薄赋,减缓刑罚。他直接上书孙权:“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也。”这摆明了就是说,我们江东大族已经忍你很久了,你、还有你哥你爹都错了,你们下手太狠了,现在得改改了。

陆逊要求孙权“宽赋息调”,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虽然这是儒家民本的体现,但是对孙权而言意思就截然相反了。朝廷如果减税了,征兵征粮的资金一少,控制力就会下降。到时候朝廷越来越弱,而江东大族越来越强,东吴朝廷可就危险了。

此外陆逊还反对孙权对外征战,提议“限江自保”;反对孙权在东南海上诸岛屿及东南亚一带开展军事外交活动。

这说明陆逊为代表的江东大族已经强势到足以约束君主孙权的行为,限制其实施的各项战略。此时的陆逊,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俯首称臣的小将,他开始变得骄纵傲慢、颐指气使,动辄以老臣自居了。

他已经忘记了当初与孙权合作的初心,隐隐有了反客为主的意图。

孙权意识到,若再不削弱陆逊为首的江东大族,东吴将根基不稳。  

陆逊开始以老臣自居

最后的决战

立嗣之争成为了孙权夺回主动权的机会。

孙权对太子孙和有些失望。因为孙和已经在陆逊的教育下完全儒家化了。  

毕竟一些朝廷重臣如张昭、诸葛瑾、顾雍等都已经相继去世,陆逊成为仅存的元老,并且手握军政大权,孙权一死就没有人管得住他了。而陆逊恰恰又表现出限制皇权,纵容江东大族的想法。

也就是说如果让孙和继位,并且托孤给陆逊,那么孙和将会高度认同陆逊的儒家思想,对其言听计从,成为其的傀儡。

于是孙权开始扶持四子鲁王孙霸,形成“二宫构争”的局势。围绕立嗣之争,朝臣们分为了两派:拥护太子派主要是江东士族顾、陆、朱、张,拥护鲁王派主要是淮泗集团人士步骘等人。

这一次,孙权打算重新联手淮泗集团,对江东大族给予沉重的打击。

与过去贪腐之罪不同,继位者之争是一道高压线,只要被迫入局,便会被一剑封喉,安上罪不容赦的罪名。

孙权先是对陆逊的党羽进行尝试性打击。孙权先将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人以“亲附太子”的罪名全部流放。随后太子太傅吾粲也因多次与陆逊书信往来而被下狱处死。

孙权接着借着立嗣之争,将骠骑将军朱据赐死,将尚书选曹郎陆胤下狱,将太子辅义都尉张纯弃市。江东大族的主要人物很快便被清除一空。

陆逊发现,这次和吴壹事件不同,江东大族再也没有一丝反抗之力了。

而看到同僚一个个被杀,陆逊感到自己的未来也不乐观:孙权不断派遣使者斥责自己,显然自己已经成为下一个目标。

陆逊没想到孙权会下此死手,最后愤懑而死。

高光时刻还是在战场上

时势造英雄。   

陆逊抓住了风口,在孙权需要借江东大族抑制淮泗集团的时候,凭借出色的能力脱颖而出,最终位极人臣。陆逊也因此高估了自身实力,插手太子之争,甚至与孙权分庭抗礼。

但有句话说得好,离开了平台你什么都不是。当孙权出于巩固皇权的考虑进行清场,打压陆逊和其背后的江东大族势力时,陆逊等人瞬间失去了所有,再无反抗之力。

这让人不禁想到了《狂飙》中,高启强和赵立冬之间的争斗。当初高启强就是靠干掉李响和谭思言,获得了转向赵立冬的投名状。而在赵立冬的支持下,高启强顺风顺水发展壮大后,却不再甘心俯首听命于赵立冬,两人便开始疯狂地争斗,直至最后露出马脚被一锅端。

其实合作都是双向选择,只要双方都有足够的边界感,便大可不必鱼死网破。

所以无论是君道还是臣道,大家心照不宣,各行其道即可。

那么对于陆逊而言,什么是臣道呢?晋朝时,孙吴宗室后人孙惠曾有如下表述:

大名不可久荷,大功不可久任,大权不可久执,大威不可久居。

意思是:“显赫的名声不能够长期拥有,非凡的功绩不能够长期保持,重要的权力不能够长久掌握,崇高的威望不能久长占据。”

为了长久为刘备所信任,诸葛亮一生谨慎。他一心辅佐内政极少涉及军务,在刘备死前都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对刘禅更是赞誉有加,“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在白帝城诸葛亮更是说出了感人肺腑的心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论边界感这一块,诸葛亮的水准应是远超陆逊。

识时务者为俊杰。也许陆逊认清局势,适时削减自身势力,在立嗣之争中明哲保身,或许也能像王翦一样能够功成身退,得到更好的结局。

0 阅读:9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