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有战略缺点,为何诸葛亮坚持提出隆中对?挽救败局的逆天奇谋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6-22 14:43:34

蜀主不自垂三顾,安得先生出草庐?

诸葛亮的出山,堪称一段传奇。出山前,曹操和孙权的南北对抗之势已初步成形,而刘备尚无一处安身之地;出山后,刘备参与赢得赤壁之战,随后占据荆南四郡,奠定入川的基础。

可以说这次出山奠定了鼎足三分格局,改变了历史走向。

不过其中也存在着不少疑问,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热点:

为什么诸葛亮会在27岁才踏入职场?他何不选择强势的曹操或孙权,而非要选地狱级难度的刘备?

并且诸葛亮《隆中对》跨有荆益的战略似乎还有不少明显的漏洞:

觊觎荆州的不仅只有刘备,还有孙权、曹操;荆州自古都是难以固守的四战之地,如果刘备非要强行防守,只会分兵千里,落得关羽“大意失荆州”的结局。可见,《隆中对》对刘备集团而言,并不算完美契合,顶多只能算兼容而已。

那么诸葛亮提出此策,又是为谁量身定制的?

如果我们细品《隆中对》,了解其前后的来龙去脉,或许以上所有的疑惑,都会水落石出。

因为这部《隆中对》,牵涉甚多。

靠着《隆中对》的天才设想,诸葛亮得以说服荆襄集团,正式将刘备确立为唯一合伙人。

这篇奇文,不仅仅是刘备三分天下的路线图,也是荆襄集团发展壮大的策划书。

而正是靠着荆襄集团的支持,刘备才得以入主益州,成就三分天下。而追随着刘备复兴汉室的伟大目标,荆襄集团才开启了一场“出埃及记”式的史诗级远征,在乱世中得以幸存和发展。

在“三顾茅庐”中,刘备、诸葛亮、荆襄集团,都牢牢抓住了唯一且是最后的机会。

千古奇谋隆中对

自称“布衣”的世家少年  

27岁时,诸葛亮就已名满天下。“卧龙”的名号,让他成为荆襄一带的地标性人物。就好比司马懿因“冢虎”的称号而举世闻名,被求贤若渴的曹操纳入麾下。

当然司马懿出名源于他是“司马八达”之一,汝颍集团年轻一代的佼佼者。曹操死缠烂打甚至威胁其出仕,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通过将他绑上战车来争取汝颍集团更多的支持。

在家族背景这点上,诸葛亮和司马懿很相似。

显然“卧龙”的称号肯定不是他自封,因为“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卧龙和凤雏凑在一起,就是一个IP组合。诸葛亮实际上是被荆襄集团所选拔的青年人才的代表。

诸葛亮背后,有着诸多荆襄大姓的身影。

诸葛亮的家世绝非“躬耕于南阳”的布衣那么简单。 

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的官宦之家,是当地的望族。诸葛亮的父亲叫诸葛珪,东汉末年时曾是泰山郡丞,相当于如今的市政府秘书长或副市长。虽然父母早逝,但诸葛亮还是得到了叔叔诸葛玄的帮衬。诸葛玄是荆州牧刘表的属吏,刘表非常信任他,后来将其推荐为豫章太守。

靠着这层关系,诸葛亮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在诸葛玄死后到襄阳投靠了刘表。

这便是诸葛亮一个山东人却“躬耕于南阳”的原因。

当然,诸葛亮的“躬耕于南阳”并非指着种田吃饭过日子,而是有点类似归隐终南山,等待时机成熟就七剑下天山。

当时诸葛亮家族在襄阳已是枝繁叶茂:

诸葛亮的姐姐都嫁给了荆州大姓。大姐嫁给了蒯良之子蒯祺,也就是蒯越的侄子,剻良剻越二人是刘表平定荆州的重要支持者,而蒯祺是东汉末年的房陵太守。二姐嫁给了庞统堂兄、庞德公之子庞山民,后来任曹魏的黄门、吏部郎。

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更是家喻户晓的才女,襄阳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承彦的岳父是蔡讽,与刘表同为蔡家女婿,并与襄阳名士庞统(凤雏)、庞德公、司马徽、徐庶等人交好。

当初刘表单骑入荆州,之所以能够牢牢掌控住荆州,靠的就是庞、习、黄、蒯、蔡这五家大姓的支持。而庞家是以庞德公为首,蒯家是以蒯良、蒯越为首,黄家以黄承彦为首,蔡家以蔡讽为首,习家以习祯、习询、习竺数人为首。

这也就意味着诸葛亮与荆州豪族建立了根深蒂固的联结。所谓卧龙凤雏,便是荆州世家子弟中的明日之星,肩负着全村的希望。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天作之合  

那有人就会问了,既然诸葛亮、庞统如此重要,为何曹魏和东吴不去拼抢?他们不早就对荆州垂涎三尺了吗?

因为此时曹魏已有了谯沛集团和汝颍集团,东吴有了江东四大姓,荆襄集团在魏吴已再无机会。所以虽然蔡氏在蔡瑁率领下投降曹操,但赤壁之战后还是淡出了历史舞台。

219年,魏国发生了魏讽谋反案。魏讽趁曹操大军未反,与长乐卫尉陈祎密谋袭击魏都邺城。陈祎心中恐惧,向太子曹丕告密。最终魏讽被杀,连坐死者数千人。而其中王璨、刘廙、宋忠等很多人都有荆州背景。有人据此认为,这是曹丕为预防关羽发起襄樊之战,而在曹魏内部打击荆州人士、清除隐患的行为。

可见在曹魏的荆襄集团势力,多次遭受打压,已处在边缘化的境地。

但荆襄集团的实力其实很雄厚,其江湖地位被严重低估。

荆州是重要的粮食产区,物产丰饶、人才济济,在东汉末年其人口为628万,列天下十三州之首,所以有“得荆州者得天下”一说。

此外,襄阳还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家乡和起兵之地,作为东汉的老区,自然地位和影响力非同一般。比如襄阳习氏的先祖习郁辅助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被封为襄阳侯,世代受汉室皇恩,所以他们自然倾向汉室,而不会选择曹魏阵营。  

各方面条件都堪称一流,荆襄势力本完全有机会与其他势力一起逐鹿中原。

可刘表成功规避了所有的可能。

“表虽有荆州,而隔冥阨之塞,未能北向以争权。”

刘表作为东汉宗室,要名分有名分、要实力有实力,可就是缺乏足够的进取心。他选择了偏安一隅,等到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占据江东之后,刘表依旧“拥十万之众,安座而观望。”

这样荆襄集团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就被白白浪费掉了。

可以预见,如果再找不到强有力的代理人,在南北势力的蚕食鲸吞下,荆襄集团的未来将一片黯淡。

荆襄集团多么渴望有个强有力的创业者出现,然后对其进行天使投资啊!  

而刘备就在此时出现了。

刘备白手起家,一没有根据地,二没支持势力,所以四处遁走,受够了漂泊之苦。

而此时已经到了东汉群雄逐鹿的中后期,大家相互之间就是比拼的战略、势力和资源,刘备若再争取不到支持者,其后果很可能就是被曹操赶到西南的大山里去。

一方急需强力创业者,一方找不到天使投资人。这两方可以说是双向奔赴、天作之合。

但是靠谁来对接,做一回月老呢?

关键的时刻,荆襄集团青年领军人、“卧龙”诸葛亮出山了。 

三顾茅庐

《隆中对》的出炉  

但凡合作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这样双方才能够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力。

可对诸葛亮来说,要促成这种合作难度有多大?摊开地图一看,便一目了然。

几乎没有发展空间。

北方,曹操初步平定中原;南方,孙权也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只是双方实力都还无法支持起一场统一战争。

如果按正常剧情发展,估计双方会围绕荆州大战一场,然后再围绕益州再争一番,此后天下就会被魏吴两家平分。

这天下之大,哪还有荆襄集团的立足之地呢?

但这还是难不倒诸葛亮。真正的英雄不仅会顺势,还要敢于逆势。

艰难时刻,一个天才的想法划过孔明的脑海:三分天下。

如今曹魏和东吴业已成型。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曹操兵多将广,并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最强、威胁最大。

孙权虽然实力弱一些,但占据长江天险,能够得到士族和百姓的广泛拥护,足以与曹操一战。

但是两方势力并未展开最后的对决,双方还留有一些缓冲地带,比如荆州和益州。

而这两个州,便是荆襄集团最后的机会。

若荆襄集团能够在荆州发展起来,进而吞并益州,跨有荆益,那么就能平衡和缓冲魏吴冲突,足以改变天下格局。

这便是《隆中对》的根本出发点之所在。所以《隆中对》应该并非急就章,它其实是荆襄集团的突围之策。

隆中对时的天下形势

当然可能一开始诸葛亮并没有太大把握,靠荆襄集团自身实力和号召力,能够与魏吴相抗衡的可能性也许不到五成甚至更低。

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同样有想法有能力的刘备,为这个策略加上了“匡扶汉室”的无敌光环,成功的概率陡增。

可以想象诸葛亮内心有多么地狂喜。  

于是,在襄阳城郊的草庐之中,诸葛亮给出了他为刘备“量身定制”的终极方案: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跨有荆益两州,既为刘备实现复兴汉室理想提供了丰厚的本钱,也给了荆襄集团充足的发展空间。

至此,荆襄集团和刘备在战略上达成了高度一致。

为了增加《隆中对》成功的概率,想必后来诸葛亮做了大量工作,他反复劝说荆州的豪强们,要把握住最后的机会,为此可以不惜all in(押上所有的赌注)。

于是一大批荆州豪强带资入组。他们包括:诸葛亮宗族的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等8人,南阳的黄忠、吕乂、陈震等35人,义阳的魏延、胡济、邓芝、傅肜等15人,襄阳的庞统、马良、马谡、杨仪等20人,零陵的蒋琬等9人,江夏的费祎等5人......

这便是蜀汉立国之柱石、荆州派的由来。  

天才的战略设想

《隆中对》究竟有无重大战略失误?   

也许后世一再有人会指出《隆中对》有着种种缺陷和不足。

其中最大的弊端便是兵分两处。益州与关陇地区是一个地缘整体,而荆州则与江东是一个地缘整体。也就是说跨有荆益的难度,本就相当之大。

那诸葛亮为何还提出此策呢?

很大程度上是受东汉初年割据势力公孙述的启发。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公孙述受任为导江卒正(蜀郡太守)。后来天下纷扰,群雄竞起,公孙述遂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公元25年,公孙述在成都称帝,共在位25年。在此期间,公孙述跨有荆益,割据蜀地、出入三峡,掌握荆州西部。一度让刘秀难以应付。

可这么做的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益州多山,大多为荒地,就算加上荆州的一部分,其经济体量还是远比不上中原地区。所以在与刘秀打了五年消耗战后,公孙述就油尽灯枯完全扛不住了。

此外,从地理上来看,荆州乃是四战之地,也很难固守。

若公孙述以荆州为跳板占据江东,那么立足江东同时拥有荆州益州,占据长江天堑,防守就能做到滴水不漏。

若想进攻,也可兵分两路,同时向中原和关陇地区发起进攻。到那时,天下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后来东晋刘裕灭后秦之战,也就是这么打的。

当然公孙述也可以学刘邦,由益州突入并占据关中平原,然后进取天下。

图解隆中对

可惜公孙述与大好机会失之交臂,既没有占据江东,也没有突入关中。东汉大军四面进攻,很快拿下荆州,随后溯江而上进入蜀地,顺利灭掉了公孙述。

可见跨有荆益,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在古代,益州受其地理形势限制,其定位应该是配合江东、关中等战略要地,在江东或关中的保护下,发挥其粮仓和大后方的战略作用。 

这些战略上的短板,诸葛亮肯定知晓,并对此早有谋划。

为何诸葛亮坚持要在《隆中对》中提出“跨有荆益”的构想呢?

或许这就跟当时形势有关。

刘备所能依靠的有且只有荆襄集团,若想得到源源不断的人才、资金、粮草供应,那么就必须力保荆州不失。

但前面说到了,荆州是四战之地,防守压力极大,那就必须控制住易守难攻的益州,这样未来的蜀汉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所以诸葛亮立足防守,提出了巩固之策: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看到没?诸葛亮意欲通过结好孙权,让江东成为荆州乃至益州的屏障,这种防守战略可谓相当完美。  

当然诸葛亮并非没有想到进取,他还在《隆中对》中给未来留足了战略发展空间: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什么叫“天下有变”?就是当曹魏或者东吴出现了巨大的战略失误,导致天下重回混乱,就可以拿荆州作为跳板,配合汉中驻军从南北同时进攻,获取中原,实现那个光荣而伟大的梦想......

所以“跨有荆益”,进可攻退可守,实际上是诸葛亮立足刘备以及荆襄集团的实际能力,所能够想到的最完美解决方案。  

伟大的合作

在天下局势已经差不多快定型之际,荆襄集团的生存空间日渐萎缩,而刘皇叔也一度被曹操追杀得要逃往西南的蛮荒之地。一切都似乎都难以避免地滑向更糟的结局。

27岁的诸葛亮逆行出山,为了生存他打开上帝视角、扭转乾坤,为天下的局势找到了另一种可能,为历史增添了一抹浪漫的亮色。

你可以说《隆中对》不完美,但恰恰是这些缺憾才能更好地彰显刘备、诸葛亮等一群人逆行而上的勇敢决绝,和其宏观决策的伟大智慧。

《隆中对》,实为绝处逢生的奇谋。

0 阅读:0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