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美食如何演变?待我细细道来

吃货小小王 2023-05-01 19:26:41

又到了稻谷疯狂生长的时候,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已经离开了他的故乡。是袁老的毕生付出,我们今天才会有白花花的米饭,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饮食历程,感谢他,在我的印象中,没有挨饿,没有卖掉的粮食,没有黄色的玉米,是他的大米,让我长大的。这当然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感激,还有全村人的感激。

我们吃的是白玉米,村子里的老年人,都会用碾子,用新鲜的白玉米,把地里种的新鲜白玉米拿来,用碾子磨成面粉,做成玉米锅贴,这样就会变成一道美食,但我不喜欢,我更喜欢面粉发酵后的面粉。如今想想,或许这就是不懂得珍惜的缘故吧。

那时候,我最期待的就是春节,春节可以领一些面粉,这些面粉都是国家发下来的,然后按照家庭人数,分发给每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一两公斤的面粉。不过,每一次,我们家的面粉都不够,而我爸又是这支队伍的首领,总是我们家的面粉最少。当时,我心里很不甘心,但又不敢说出来。

那个时候,虽然没有米饭和面粉,但小姨煮出来的米饭,味道还是很不错的。晚餐是玉米稀饭,再加点玉米,就是双米饭了。吃完饭,她就把碗里的粥和玉米粉一起煮,隔天早上再加十颗糖,就能煮出一碗玉米粉来。美味可口的锅贴“肉肉”,软绵绵的,背后是一层焦黄的锅巴,这样做出来的玉米贴既不会粘锅也不会散开。这样做出来的时候非常好。大嫂会做各式各样的面食美食。每逢家中有人来访,便以大麦面招待,以素菜配粉丝为上等佳肴。大嫂做的荞麦面,既不软又不薄,最难得的是,没有汤汁,也没有断掉,端出来的时候,香气四溢。虽然我不知用什么词语形容,面条非常好吃。

大嫂最拿手的土豆丝和土豆条。原本就是用来喂猪的,因为食物匮乏,所以要养更多的猪,才能填饱肚子。可到了大嫂家里,就不一样了,大嫂亲手做出来的菜,就变成了一顿丰盛的大餐。我之所以会炒土豆丝,是因为我跟大嫂学过炒土豆丝,但我从来没有大嫂做得好。

这种美味,也就是在夏天和秋天交替的时候,或是雨天和阴天,无法在田里干活的时候,可以做出这种美味。这不仅仅是因为制做过程的繁琐,更重要的是,制作过程对温度的要求极高。

然后是小米,也就是我们这里的面食。我们这里是一片丘陵地带,大部分都是沙土,因此小米沙粒也比较多。老妈用筛子将细沙过滤出来,用簸箕将大一点的沙粒挑出来,用碾子将其碾成面粉,同时将大豆面也碾成面粉,两种面粉混合在一起,做成了一种锅贴,颜色金黄,油里透酥,散发着一种浓浓的豆香味。非常好吃还有营养。至于小米锅贴,我以前也吃过一些,但从来没有看过制作方法,不过我听妈妈说,小米先用碾子碾出,重要的是碾完的时候,还不能把它全部去除。还要留下一半的谷壳,也就是俗称的“二八米”,然后将小米面揉碎。这样做出来的锅贴,口感很好。我认为,当时的人是节俭的,而现在,这种食物应该具有对大肠有营养的效果。只是因为已经失去了传承,所以才会被后辈们遗忘。

如果说那时最精致的小米,属小米煎饼莫属,小米煎饼在那年代是稀罕的美食,它不光是因为步骤繁琐,更重要的是,五娘是唯一一个会做这个的人。在新时代,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现在家家户户都能吃到这种美食。现在都可以选择品种。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