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仍治蜀30年,强势收相权兵权刘禅的韬光养晦你真的懂吗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4-13 20:13:16

蜀汉后主刘禅,因为一句“此间乐,不思蜀”的戏言,成为了昏庸之主的典型,被笑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然而这句嬉笑之言背后,则令人细思极恐:姜维为复蜀发起的兵变刚被扑灭,太子刘璿在乱军中被杀,蜀国宫女都被赐给无妻的魏将。

这种背景下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无疑是杀机重重的试探。但凡刘禅露出一点悲戚之色,估计就很快会被刀斧手拖下去。

刘禅的应答无疑给他争取了一线生机。孙吴末代皇帝孙皓,被俘虏后与晋朝君臣针锋相对,只被封为归命侯,比刘禅的安乐公低一级,并且生活待遇极差,在洛阳待了4年就死了。

所以乐不思蜀的典故,与其说刘禅昏庸,不如说他善于隐忍。

身处弱势,隐忍是一项核心技能。

要知道刘禅刚登基时,蜀国已经危若累卵。刘备夷陵之战一败涂地,无奈地对诸葛亮托孤:“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北伐“空劳师旅”进展艰难,临终前也万般绝望,后主派人请教后事时,诸葛亮推荐了蒋琬、费祎,再问后继者便闭口不答。

蜀亡时人口才九十四万,甲士却有十万二千,吏更多达四万,如此沉重的负担,与其说蜀被魏所灭,不如说是自然衰亡。

面对神仙难救的局势,刘禅竟然奇迹般地在诸葛亮死后又当了近30年皇帝,总共在位41年。在三国诸皇帝中,就数他当政时间最长,就是放在从秦至清的众多皇帝中,比他当政更长的也不多见。

这种情况,仅仅用“傻人有傻福”肯定是无法解释的。

事实上,刘禅具备极强的控局能力。他表面对诸葛亮尊崇有加,但背地里也顾忌其功高盖主,暗地里培养自己的力量与其博弈,使得诸葛亮也颇感压力,不得不在《出师表》中劝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在诸葛亮死后,他又率先在三国废除丞相制,将蒋琬、费祎的权力逐步回收。在姜维不听号令后,刘禅又试图扶持阎宇为大将军,并迫使姜维不得不离开朝廷去沓中屯兵。

在隐秘的角落,刘禅暗暗地打破诸葛亮的格局,构建着自己的权力体系。

这种韬光养晦的生存哲学,无疑比高贵乡公曹髦的冲冠一怒更有积极意义。

由此可见,即便是不值一提的失败者,也有其闪光之处,同样不容忽视。因为即便是蒋琬、费祎、姜维等名臣,也在灯下黑中陷入人畜无害的刘禅所布下的权力陷阱。

下面,让我们了解下作为昏君典型的刘禅在宫斗中使出过哪些不为人知的高招。

或许大家都被阿斗骗了

与诸葛亮博弈的少年  

刘禅刚即位时,蜀汉经过襄樊之战、夷陵之战两次重大失败,兵力由鼎盛时十七万迅速萎缩到三万。

刘备留给他的遗诏,除了叮嘱他要修德、读书、像对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兴复汉室”的事一个字都没再提了,看来刘备已经不敢再抱希望。

为什么选刘禅?刘禅本为先主早死的妾甘夫人所生,并非嫡子却被立为储君,才识素养应该是刘备做此决定的重要原因。

但无论如何,16岁的刘禅肯定是没有能力扛起这份责任。刘备因此特地嘱咐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既是无奈的托付,也是提醒诸葛亮上点心,就将蜀国当成自己产业操持好。

但刘禅渐渐发觉,他身边诸葛丞相的态度在慢慢变化。

在刘备去世前,诸葛亮对刘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射君到,说丞相(诸葛亮)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

但刘备去世后不久,仅过了几年,诸葛亮对刘禅就给出了反差极大的评价:

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

前面说刘禅智商高,远远高于大家期待,可后来竟然说刘禅连善恶都分不清。

这就让人不禁感到疑惑,假设刘禅实际智商一般,那么当着刘备面鼓励他勇于担起君主的担子,在其即位后更应该积极引导才是,为何又公然宣称刘禅智商低到不辨善恶呢?

因为诸葛亮想以此为借口,安插自己人到刘禅身边,以利于自己更好地掌控局势。他随后就上书请求:

允(董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

说白了,诸葛亮宣称刘禅年少不懂事,派自己人董允来加强对后宫的管理,这样刘禅的行动就被完全限制住了。

为什么诸葛亮要来这么一出呢?因为他想打破刘备的权力布局,做一家独大的权臣。

刘备曾想效仿孙策托孤,让诸葛亮作为文官总揽朝政,对统领军事的李严形成压制。

文官权势再盛,也不足以对皇权形成致命威胁。而武将在朝堂上没啥影响力,在文官打压下,只能转而支持君主,以得到朝堂上的优势。这样武将+君主VS文官,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平衡态势。

在东吴,孙权就是这样联手周瑜将张昭排挤出朝堂,从而最终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所以刘备公然允许诸葛亮可“取而代之”,也是让其拉上一波武将和其他各方势力的仇恨,以免其真正做大。

可不幸的是,李严并没能协助刘禅对抗诸葛亮,反而最终被诸葛亮以北伐名义夺走兵权,并被抓住粮草保障不力的疏漏废为庶人。从此诸葛亮又同时拥有了兵权。

在诸葛亮的步步紧逼下,刘禅的皇权已经接近被架空。

刘备死后的那年,诸葛亮就急着操纵将年号改为建兴。照说新君年号应当在即位次年启用,这么做显然不合乎礼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对这个基本礼仪不可能不懂。之所以这么做,应该是为了消减刘备的影响。

而后诸葛亮又借口刘禅善恶不辨,让董允操纵后宫,进一步将刘禅的权力空间锁死。

这样诸葛亮在朝中的权威就完全树起来了。

对于弱势的刘禅而言,此时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

若他想强势一点,和诸葛亮硬刚。那诸葛亮接下来就不会仅仅说刘禅智商低下,还会说他品行也有问题,然后像霍光废刘贺一样,让刘禅也卷铺盖走人;

若他稍微弱势一点,处处妥协退让,那么就将和傀儡无异,完全仰人鼻息。

处弱的刘禅,采取了更为隐蔽而柔性的对抗手段。

他像汉宣帝刘询一样韬光养晦,先不谋求与诸葛亮冲突,而是将重心放在固本培元,强化自身实力上。  

他表面上完全相信诸葛亮。“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不干预具体事务,“政由葛氏,祭由寡人。”尽量减小了内耗,恢复国力。

他暗中扶持自己的势力。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建议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个“小人”指的就是刘禅身边的宦官。比如黄皓深得后主宠信,即便在董允压制下,黄皓还是得以出任黄门令,主管宫中的宦官。靠着黄皓的人,刘禅由此在宫中悄悄构建起自己的权力根基。

黄皓随后成为中常侍,负责上传下达刘禅的旨意,并与接替董允的侍中陈祗一起,逐步掌控了朝廷局势。

可以想象,如果刘禅依照《出师表》中的告诫,成天听取一班元老重臣给他指手画脚。等到诸葛亮一死,哪个位高权重的大臣会听他的、支持他呢?

当初刘璋就是因为自身缺乏实力,而东州派和益州派大臣都尾大不掉,造成益州一盘散沙,被刘备偷袭成功。

所以提前布局构建自己的权力班底,是刘禅最明智的举措。

出师表

蒋琬、费祎无奈被收回相权

公元234年,诸葛亮死于五丈原,新的危机开始酝酿。

首先是益州本土派势力可能会趁机反扑。

刘备死后,蜀中叛乱四起,诸葛亮费了很大气力才将其平定。

此次朝廷得到诸葛亮死讯后,果断下令成都宵禁,对蜀中局势进行严防死守。随后又任命外戚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镇守汉中前线,防止曹魏趁机偷袭。内外同时发力,扼杀掉隐患的苗头。这种横跨军政的调度,仅靠蒋琬、费祎肯定是办不到的。

其次是旧元老权力分配不均产生内乱。

这些元老大臣原本就谁也不服谁,诸葛亮在世时还能够镇得住他们,但诸葛亮一死就难说了。围绕谁能继承诸葛亮相权的问题,元老们自己斗起来了。征西大将军魏延不服丞相长史杨仪的指挥,在蜀军回师途中烧毁大军回撤的栈道,被杨仪以犯上作乱的名义诛杀。而杨仪回到成都后,又觊觎执政权力,被刘禅废为庶民并流放汉嘉郡。而费祎在当中起到的作用仅是慰劳看望,打探虚实。

最后是某些别有用心的煽风点火者。

丞相参军李邈在朝廷哀悼诸葛亮时上书刘禅,称诸葛亮就像吕禄、霍光一样的权臣,导致朝廷危机四伏。

李邈虽然看准了刘禅的部分想法,但是没有看清形势。当时蜀国正处于动荡的边缘,稳定是最重要的。如果把诸葛亮搬出来一顿批斗,岂不是让刘禅得罪了诸葛亮留下的一大帮子人,接下来岂不是要闹翻天?

一时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掉提出问题的人。刘禅毫不犹豫地将李邈下狱诛杀。

当做完这一切,刘禅便在朝堂上有了自己的权威。并迅速开始了接下来的第二步:收回相权,在三国率先废除丞相制。

没有了丞相的挑战,他的皇权就稳了。

当然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措施,都是要有实力才做得来的。

刘禅在诸葛亮时期几乎没啥存在感,为何诸葛亮一死,他就有了如此恐怖的控局能力呢?

因为他隐形的实力已经颇为强大:

1、与元老联姻

刘禅想方设法从功臣元老那里得到支持,特别是荆州派的一帮人。比如刘禅的皇后就是张飞长女,公元237年张皇后殁后,刘禅坚持以妻妹继为皇后。这样一来,刘禅与张氏一族的联系就得到进一步巩固。

此外,刘禅三位公主均下嫁功臣子孙,三位驸马分别为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关羽之孙关统、费祎之子费恭。而太子刘璿的太子妃也是费祎的长女。

通过与这些元老功臣的联姻,刘禅收获了众多实力雄厚的外戚。

2、扶持宦官集团

公元246年,董允死后,黄皓的春天来了。

陈祗接替董允担任侍中,他深受刘禅的宠信,与黄皓互为表里,在朝中权力甚至超过了姜维。对强势的姜维形成了很好的约束效果。

公元258年,陈祗病死,宦官黄皓开始专秉朝政。黄皓从黄门令成为中常侍、奉车都尉,百官都迁就庇护他。

为什么黄皓会青云直上呢?刘禅曾经直言其功能定位是“趋走小臣”。没错,他就是替刘禅跑腿传话的,他所做的事都是刘禅的意思。

如此一来,“皇帝+外戚+宦官”的铁三角就成型了,刘禅的皇权得到了空前发展。

刘禅或许是玩弄权术的高手

3、实行大赦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执政的十九年间,刘禅共实行了五次大赦。

要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入蜀,就一直推行法治,用荆州派来打压益州本地豪强,严刑峻法以确立其统治地位。

但诸葛亮死后,荆州派后继无人,日渐式微,为了维持统治,只能承认和笼络益州本土派。

所以通过大赦,刘禅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由此得到了益州本土派的支持和拥护。

有了这些权力基础,刘禅便有底气解决一度让他“朱紫难别”的相权问题。

借着蒋琬费祎影响力有限的短板,刘禅率先在三国取消了“丞相”一职,不再给他们发展起来与君主对抗的机会。

公元239年,蒋琬被任命为大司马录尚书事执政,由丞相的国家首脑降格成最高军事长官、“三公”之一。

而蒋琬死后又取消了大司马的职位,费祎仅以大将军录尚书事名义执政。

经过两轮削弱后,刘禅悄无声息地将大部分的相权收归自己手中。

琬卒,禅乃自摄国事。

蒋琬费祎无奈交出相权

腾笼换鸟收姜维兵权

虽然刘禅收回了朝廷上的权力,但在军事领域仍难以涉足。无论是蒋琬还是费祎,都牢牢掌控着兵权。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这对于意图巩固皇权的刘禅显然是无法忍受的。

于是刘禅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办法。他决定培养一个军事领域的代言人:姜维。

姜维本是凉州人,诸葛亮为实施北伐的“跨有凉益”战略,而将其确立为着重培养的后备人才。

但姜维不管多优秀、多努力都无法成为诸葛亮心中的继任者。毕竟作为半路出家的外来者,姜维缺乏背景无法融入益州的各大派别,诸葛亮只是将其当作引蜀军攻占凉州的工具人,没打算让其进入核心管理层。

因为无法进入核心层,姜维屡受蒋琬费祎等人的排挤。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刘禅对姜维伸出了橄榄枝:到我这边来吧,我让你干高管!姜维接受了这个邀请,开始配合刘禅夺取兵权。  

第一步,限制对手

蒋琬曾为了树威,打算重开北伐。

蒋琬认为,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艰险,来往不便,不如沿汉水、沔水东下。于是蒋琬大造舟船,准备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但朝中官员大多认为水路出兵容易,万一失败则回返不易。

于是刘禅派姜维去汉中劝阻蒋琬不要进攻。最好让蜀国多休养生息几年。

最终这场进攻不了了之。

第二步,诡异刺杀

公元253年春正月初一,蜀汉举行岁首大会,魏降将郭修亦在座。其时费祎欢饮沉醉,不及戒备,郭修掏出藏在马鞭中的小刀,刺中费祎并导致其死亡。

费祎之死,疑云重重。郭修刺杀费祎的理由,其自称是刺杀刘禅失败转而盯上了费祎,这本就很牵强,既然认定了目标肯定不会只因一次刺杀失败就随意更改计划。

并且这个郭修本就是凉州人,和姜维是老乡,在交战中被姜维所俘虏。有如此多的交集,要说姜维对郭修的意图完全一无所知,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当然无论真实原因如何,姜维成为费祎之死的直接受益人。

费祎死后第二年,姜维就被刘禅授权督内外军事,至此兵权完全落入刘禅之手。  

姜维北伐

第三步,腾笼换鸟

虽然姜维拿到了兵权,但是他的独断专行让刘禅感到焦虑。

自254年之后的8年间,姜维总共实施了五次北伐,其密度超过了诸葛亮。

为了朝局稳定,刘禅想到了夺回姜维的兵权。

因为连年动兵,百姓疲敝,中散大夫谯周与陈祗论其利害,写下了《仇国论》,对姜维施加了舆论压力。

接着,刘禅让黄皓干扰姜维北伐。姜维厌恶黄皓专擅,向刘禅请求将他处死,刘禅不肯,对姜维说:“黄皓,不过是个趋走小臣,你又何必介意呢?”这个意思已经很明显,黄皓就是替我办事的,你对我的决定有什么意见吗?

此外,刘禅开始唆使黄皓扶持新的代理人:永安都督阎宇。若成功用阎宇替换掉姜维,刘禅将彻底掌控军队。

孙盛《异同记》记载:诸葛瞻、董厥等人以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敝,宜表刘禅,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这样阎宇就可替代姜维。

看清形势的姜维选择外出避祸。当刘禅让黄皓向姜维道歉时,姜维趁机请求去沓中种麦屯兵,主动申请边缘化。刘禅由此再无对手。

从公元223年到公元262年,经过近40年的韬光养晦、步步为营,刘禅终于独掌军政大权,其地位由此真正得以巩固。

可惜好景不长,蜀国这艘巨轮早已百孔千疮,积重难返。

在经过荆州沦陷、夷陵之战失败后,“隆中对”的战略已经难以为继;随后诸葛亮、姜维北伐进展甚微,导致“兴复汉室”的战略成为泡影。蜀汉赖以立国的两大根本战略都已全面失败,国家早已是一片风雨飘摇。

而到蜀国灭亡时,国力已接近油尽灯枯,蜀亡时人口才九十四万,甲士却有十万二千,吏更多达四万,负担已经接近极限。国库只剩“米四十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绣彩绢各二十万匹”,何焯感叹:“蜀穷匮至此,固难以支久矣”。

既然形势溃烂如此,在曹魏大军到来时,刘禅选择放弃抵抗,蜀汉由此画上了句号。

0 阅读:5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