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绩胜过诸葛亮,为蜀汉而死,姜维还被骂误国?败给人性弱点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4-02 07:16:31

“伯约亡,蜀汉终。”姜维,三国时期最后的理想主义者。

虽然他才能不及诸葛亮,但是依旧与蜀国的颓势抗争,“姜维才不逮诸葛,而欲与魏争胜”。 

而后,国亡主辱、大厦已倾之际,姜维依旧不依不饶,企图重建蜀汉。“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不幸最后功败垂成,身死国灭,妻子和儿女都伏诛。

可见,这是一位在精神上从未屈服,抗争了一世却悲壮收场的浪漫英雄。

然而,姜维也饱受争议。后世人对其口诛笔伐主要集中在两处:多次北伐,和“敛兵聚谷”之计。认为正是因为姜维北伐不审时度势,穷兵黩武,导致蜀国衰弱;随后在魏军来犯时,自弃险要、开门揖盗,转而实施“敛兵聚谷”之计,导致魏军长驱直入,所以得出结论:“姜维之亡蜀也”。

显然姜维没有任何不忠于蜀汉的行为。而姜维主动伐魏十一次,胜多败少,伤亡数也是魏重蜀轻;敛兵聚谷则是沿袭诸葛亮注重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主动防御,这两个重大举措都正确恰当。

错的不是姜维的战略,而是他的处境。诸葛亮提拔他,是想培养他成为占据凉州的地方守将;刘禅重用他,只是想借他之手获得兵权。而他想让自己的天才设想得以实施,却一直都在蜀汉核心的边缘徘徊,最终所有的计划无奈全都付诸东流。

有人就疑惑了,姜维要能力有能力要忠诚有忠诚,都这么努力了,为啥还得不到领导的重视?

因为姜维不懂得权变,什么事情都展现出来自己完美的一面,让领导刘禅感到难以控制。

没有弱点的下属不是好下属。

所以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便是守柔处弱的智慧。

所以假如和比你强很多的人打交道,你尽管表现得优秀强悍,这样有助于树立自信;但如果你和与自己相差无几的领导或是同事交往,你就需要展现自己柔弱的一面,这样才能收获信任。

不懂人性,寸步难行。所以普通人想要升维破圈,就一定要懂得甩掉过去好面子的思维。

不仅仅在职场,在情场也是如此。对于普通男女来说,懂得守柔处弱的交往方式,比某些“达人”的哄骗之术要实在可靠得多。

下面让我们穿越历史,了解姜维浪漫而无奈的一生。

姜维

身处边缘的战略人才

234年,五丈原。诸葛亮病重之际,蜀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军前问候,同时询问国家大事。 

当问及可接任丞相之人时,诸葛亮说蒋琬可接任,蒋琬之后费祎可继任。李福又问费祎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摇了摇头,不再回答。

姜维并未被诸葛亮视为接班者,这也为姜维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但令人疑惑的是,虽然诸葛亮没有让姜维接班,却对姜维委以重任。姜维在蜀军中的提拔速度,堪称坐上火箭。

在魏国,姜维任职只是天水郡参军,除非有重大军功,否则姜维人生到头能够熬个郡守都算很不错了。

但入蜀之后,情况完全不同了。

建兴六年(228年),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

27岁到蜀国,起步就封侯,并且总督蜀军粮运,堪称是要害工作。可见姜维有多受重视。

建兴八年(230年)春,迁姜维护军、征西将军。

黄忠为刘备出生入死,直到斩杀了夏侯渊,才被封为征西将军、关内侯。而姜维入蜀三年,还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就被封为征西将军、当阳亭侯(比关内侯高一级)。

建兴十二年(234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蒋琬只是亭侯、费祎只是乡侯,姜维入蜀仅六年,就被封为平襄侯(县侯)。

延熙六年(243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入蜀第16年,与镇南大将军马忠、镇北大将军王平同级。

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

入蜀第29年,便成为大将军,蜀国的最高军事统帅。

姜维提拔如此迅速的背后,离不开两个人:诸葛亮和刘禅。

诸葛亮将北伐的战略重点放在占领陇右地区,将原先跨有荆州、益州的构想转为跨有益州和凉州。

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从陇右可以获取额外的士兵、马匹和粮食补给来源,进而与汉中两地出兵,对关中地区形成钳形攻势。而马超死后,来自凉州天水郡的姜维便成为了最好的先锋。

刘禅是在费祎死后,见荆州派日渐式微,为了压制益州派,而重用姜维,甚至一度想让姜维成为心腹,从而更好地巩固皇权。

但姜维的短板依旧十分突出:

诸葛亮只看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在政务上却没看到有什么过人之处。

更重要的是,姜维毕竟原本是魏人,还是被逼无奈投降的,家眷全都留在了魏国,所以到了蜀国就很难被信任。

这就给姜维贴上了“中立”的标签,让姜维很难融入到荆州派、益州派等任何一个派别中。

到了后来,说他是辅政大臣,却被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说是普通官员,却屡屡担当重任,处境相当尴尬。

所以姜维打仗还行,可一旦到了朝堂之上,却很难找到支持者。

所以不管在职场还是情场,任何关系中,只要对方有了较大的投入,你如果不接受可以直接拒绝走开,如果接受那么就需要给予同等的回应,这样一来二去关系才能稳固无硬伤。

而姜维在蜀国得到了破格擢升,却并未来得及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战功,并且连自己的家眷都不愿带入蜀国。姜维的付出远远低于所得,如此一来被蜀国君臣区别对待可以说是求仁得仁了。

位于西北的凉州对魏蜀都极为重要

试图借助北伐进入核心

在大家印象中,刘禅是个昏庸的人。

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通过史料中的一些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刘禅其实也在暗中布局,想巩固自己的皇权。

比如蒋琬想造船由水路进攻上庸,姜维便受刘禅委托去劝阻蒋琬。

於是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喻指。

253年春,费祎在岁首大会上被魏国降将郭循所刺杀。这个事件导致了刘禅重新接管朝政,而姜维则如愿以偿地接过军权。

在后期的蜀汉朝廷中,最终形成了内有黄皓辅政,外有姜维掌军的局面。 

姜维终于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他想巩固自己的地位,为此他继承诸葛亮遗志,接连发动了九次北伐。

对于北伐,后世人有褒有贬。但对此,我们需要客观地看。

首先,三国争夺战,本就没有一方净土,并且魏国和吴国用于征战的花费要远高于蜀国。

其中曹魏军队五十万人,孙吴军队二十三万,而蜀汉仅有十万。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蜀吴还有个松散的盟约,而魏国则需要两头作战,花费更为巨大。比如魏吴淮南大战,吴国诸葛恪发兵二十万围魏国合肥,曹魏也派司马孚率兵二十万前去抗击,双方总兵力达到了四十多万。此后几年中,魏吴战争不断,大规模的至少有三四次。如果说姜维段谷之战大败,“死者甚重,星散流离”,则魏吴两国的损失更为惨烈。比如魏蜀洮西之战,魏军“死伤数万”;而魏吴合肥新城之战,东吴大败,魏军“大虏其众,俘馘十万”。

并且姜维北伐对蜀国造成的负担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蜀亡国时,国库中尚有“米四 十万斛,金银各两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三国志·李恢传》中提到李恢平定南中后,军中钱粮的情况是:“于时费用不乏”。

其次,北伐有助于维护衰弱的蜀汉政权。

姜维多次挫败魏国名将曹爽、郭淮、王经、陈泰等人,使得强大的魏军被卡在秦岭一线整整三十年不能前进半步。

并且姜维在蜀汉掌军权三十年,其间主动伐魏共十一次,大胜一次,小胜三次,相拒不克者五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胜多败少,论伤亡也是魏重蜀轻。254年,姜维率蜀军再次北伐,在洮西和金城取得两次重大胜利,将北伐的出发点由诸葛亮五出祁山时沿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可以说所取得的战果一度超越了诸葛亮。魏陈留王曹奂因此说道:“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并且军事上的不断胜利,有助于刘禅树立权威,扶持荆州派,打压益州派,进一步巩固其地位。

可为啥姜维的努力却得不到刘禅认可呢?因为姜维面对这个地位尚不稳固的君主不懂得守弱,只是将自己完美强大的一面展现出来。

加上姜维也没啥弱点,家人也不在蜀国,刘禅完全抓不住姜维的把柄。这样姜维取得的成就越多,刘禅越感觉控制不住他,越会忌惮他。

姜维北伐

成为众矢之的

姜维北伐获得的胜利越巨大,遭遇的反对阻挠越多。

因为姜维尴尬的身份,以至于到了后期朝堂上竟然没有一个人支持他。

1、益州派公开反对

对于姜维的北伐,益州本土派的口诛笔伐从未停止过。尤其是谯周在257年还专门写了《仇国论》,认为蜀国国力太弱,讨伐别的国家,简直是徒劳无益,不但不能削弱别国国力,反而削弱自己的国力。

对此,刘禅的态度十分暧昧:一方面,并没有因此阻止姜维继续北伐;另一方面谯周非但没受到什么处罚,反而官升一级,成为光禄大夫,可见朝廷中益州派的势力已经多么强大。

2、荆州派视若敌人

诸葛亮的儿子、荆州派的代表人物诸葛瞻对姜维也持反对态度。

孙盛《异同记》记载,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敝,于是上表给刘禅,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

作为荆州派,诸葛瞻应该很清楚北伐对于蜀汉和荆州派意味着什么。姜维主持北伐抢了荆州派风头,自然也遭到他们的反对。

所以在死前,诸葛瞻坚决不配合姜维“敛兵聚谷”的防守战略,并留下遗言深恨“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

3、被刘禅当成威胁

刘禅本来是支持姜维北伐的。但随着姜维北伐次数增多,成绩越来越大,刘禅慢慢感到姜维有点功高震主,开始猜忌起他来。

刘禅对姜维的阻挠十分隐秘,除了支持谯周反对北伐,将其官升一级之外,刘禅还唆使宦官黄皓干预北伐之事。

262年,姜维忍无可忍,启奏刘禅将其处死,刘禅说:“黄皓,不过是个趋走小臣,过去董允切齿,我常以此为恨,你何足介意呢!”刘禅的话意思已经很明白,黄皓只不过是替他传话跑腿的人,黄皓差不多只是替他刘禅办事而已。

此外,黄皓还暗中张罗废黜姜维,改由右大将军阎宇接替他,这显然也是刘禅的意思。  

可怜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多年苦心经营,为蜀汉出生入死,自己和家人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死的时候,家人没一个身居要职。  

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

如此的纯臣,竟然被污蔑成为“兴无效之师,隙开于内,衅起于外”的好战分子。

在众多反对声中,姜维由一开始的愤怒,变为茫然,而后更是感到惊恐。他明白,如今他貌似受到重用,实际上也只不过是刘禅手中的棋子。当他的北伐有助于刘禅取得军权时,刘禅全力支持他,而如今刘禅觉得没用了又极力反对。说白了,他想继承的诸葛亮北伐战略,只是刘禅眼中的过渡性措施而已。

姜维依旧还是在核心边缘徘徊。 

外宽内忌的刘禅

最后的抗争

遭遇如此逆境,但姜维又不忍心看着多年苦心经营化为乌有,便选择带着军队到沓中屯田驻兵。

在外屯田自然有其好处:既不和朝廷激化矛盾,使自己被迫出手背负不臣的罪名;同时也不委屈自己,保全自身。

此外屯田还有不少军事上的好处,可以存储军粮,进可攻占陇右诸郡,还能威慑魏军使其不敢正视汉中。

姜维这个防守架势甚至让企图兴兵灭蜀的司马昭颇感威胁,差点就依照贾充的建议派杀手定点清除。但魏国从事中郎荀顗对姜维的无奈心知肚明:

今蜀主刘禅溺于酒色,信用黄皓,大臣皆有避祸之心。姜维在沓中屯田,正避祸之计也。若令大将伐之,无有不胜,何必用刺客乎?

因为姜维的离开,刘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支持者,而荆州派也已经衰败,他的蜀汉朝廷已经再无权威,完全被日渐强势的益州派所挟持。

262年,魏军伐蜀前夕,蜀国宫中大树无端折断,益州派的谯周竟然堂而皇之地在一旁柱子上写下亡国预言,制造投降的氛围。

是啊,此时已是大厦将倾,无论姜维如何努力,都已经于事无补了。

263年,面对十八万魏国大军,姜维向刘禅提出了“敛兵聚谷”的防守策略。这个策略延续诸葛亮主动防御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思路,应该是极为恰当的。

姜维的“敛兵聚谷”之策,就是计划将汉中的兵力进行适当收缩,在局部地区形成优势兵力,来打击来犯的魏军,并且在收缩的过程中坚清壁野、以逸待劳,困乏长途奔袭的魏军,而后等魏军劳师无功而退兵时,又进行追歼。

为此姜维划定了几个合围防守的重点:“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这种灵活机动的防守策略,将数量处于劣势的蜀军充分利用起来。

事实证明,这一防守策略颇为成功。

魏将钟会以十二万大军入汉中,攻汉寿、乐城二城,蜀王含、蒋斌各以五千人守城,钟会根本攻打不下来,只得转而攻阳安关口,离开汉中向西而去。就这样,汉中地区,以及防守此地的一万多蜀军得以安然无恙。

可随后在剑阁,钟会又遇到姜维据险而守,一度令钟会感到崩溃,打算撤军。

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姜维避免了在传统要道上撒胡椒面式防守,而是集中兵力退守险要处,同时坚清壁野,让魏军前进路上阻碍重重。如不是邓艾偷渡阴平,别开一面,则钟会还归时,难保汉中之兵不追而攻之。

可不管姜维在前线打得多顺手,后方刘禅和其他将领根本没有配合姜维实施他的防守策略。

姜维闻钟会兵到了关中,建议刘禅派张翼、廖化分别守住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可黄皓关键时刻问起鬼神,并告诉刘禅魏军将不战自退,让刘禅不用理姜维,并且不要告知群臣此事。

所以邓艾一个铤而走险,恰恰就是走阴平小道、过阴平桥头拿下了江油,并击破诸葛瞻,从而兵临成都,最终逼降了刘禅,蜀国亡破。

当然最终成都陷落,除了刘禅和其他将领不配合之外,还有益州派的煽风点火。

益州土著豪族纷纷坐山观虎斗,聚族据险自保,绝不支持蜀汉朝廷。而刘禅在成都召开紧急御前会议时,大臣们最终倾向于谯周的提议,开城投降。

在前线的姜维本率军阻挡住了钟会大军,可不料后方刘禅却早已投降,并派人要求姜维等就地投降。姜维接到此通知时“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蜀军将士们提着脑袋进行艰苦卓绝的反击,可刘禅竟然作出如此昏聩的举动!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若从姜维第一次北伐开始,刘禅便全力支持,蜀军不至于如此被动;若刘禅听从姜维防守之策,那么魏灭蜀之战很可能会以蜀军获胜告终,蜀国国祚又能得以延长数年甚至上十年。

关键是刘禅之后,几个儿子均有胆有识,刘禅之子北地王刘谌听闻刘禅要投降后,怒道:“若理穷力屈,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

若能撑到太子即位,未来的蜀国,或许还有希望......

或许这也是姜维用生命抗争的原因之一:

吾有一计...定能使汉室幽而复明......

姜维发现钟会与邓艾之间有很深的矛盾,认为这个矛盾可以利用。姜维建议钟会诬告邓艾欲割据蜀地,将之抓捕并押送回魏国,随后与钟会一起策划起兵叛魏时,被乱军所杀。

邓艾灭蜀

普通人有弱点不可怕,善于利用弱点,才能被委以重任,可怕的是没有弱点,就像姜维,哪怕战绩显赫,没有弱点成为了他最大的弱点,最终败给了人性。

毫无疑问,刘禅姜维君臣相疑,最后蜀国灭亡,落得个双输的结果。

当然站在刘禅这方看问题,是缺乏让自己获得下属拥护的办法。

但对于姜维而言,他缺乏处弱的智慧,导致一个完美的计划最终功败垂成。

身处类似姜维之局,有能力有抱负,但并不能顺利融入环境,应该怎么办呢?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这是世间常见的现象。所以面对环境强弱的变化,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

比如在职场上,你的领导和同事都十分优秀,为了让自己能够立足,你就得使出十二分力量去展现自己的态度和实力,以此得到他们的认可和称赞。

但当你通过努力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和地位,那就得懂得守弱处弱,不必再事事玻璃心,将自己的面子看得那么重要,相反你得懂得理解顺应领导的想法,尊重一般下属的呼声,也不必事事注重完美,在无关紧要的环节懂得守拙。

这样破圈的概率便大增。

而姜维若一开始就极力地建立战功展现自身实力,或者将家眷接到蜀国展现自身忠诚,那么他的提升将更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从而能够和更多人建立起连接。而当他被刘禅重用后,北伐功高盖主后,又应该适时地守拙示弱,避免后期君臣失和,浪费击退魏军的大好战机。

当然人性的规律还可以向其他领域延伸。比如在情场上道理也类似。双方相处当然不能竹筒倒豆子,会让对方很快失去兴趣和新鲜感。此时你也可以利用反差的作用。

当你的对象是女神时,你要懂得祛魅,让自己显得足够优秀和自信,将自己最优势的一面展现出来,让对方被你的勇敢自信所震撼,这便是穷小子追富家女的故事;当然当你真的优秀到碾压,你又得适当地暴露自己有某方面的缺点和不足,让对方跃跃欲试,这便是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戏码。所以对于普通人而言,比起使用各种哄骗话术,不如懂得一些人性更为靠谱。

......

姜维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他感激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不惜用一生去报答,或许也正是这样才成就了姜维的伟大和浪漫。

当然如果姜维更明白守柔处弱之道,或许能够和刘禅相处更为融洽,蜀国或许能够延续更久。  

最后的浪漫

0 阅读:2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