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幸运的开国皇帝:坐拥前朝遗产,统一天下,开创强盛帝国

佳霖谈历史 2024-06-23 12:47:53

俗语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开国皇帝,他原本没想过篡位。

或者说,他不敢。

但时也,命也。皇冠还是从天而降,戴在了他头上。

即位之后,由于前人打下来的基础太好,他顺势统一全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乱世局面,开创强盛帝国

这位史上最幸运的开国皇帝,就是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家世疑云

西魏大统七年六月,即公元541年7月,杨坚出生于冯翊(今大荔县)般若寺。

据《隋书》记载,杨坚出身弘农杨氏,祖上累世为官,其六世祖杨铉为东汉太尉杨震的八世孙。

所谓弘农杨氏,就是指以弘农郡为发祥地的杨氏家族。

这种用“发祥地”+“姓氏”称呼的家族,在古代被称为郡望。

谁要是出身在这样的家族,就是出生在罗马了,自带步入仕途和上层社会的敲门砖。

当然,很多人不认可这段记载,认为杨坚是冒牌货,高攀了弘农杨氏。

因为杨坚家族貌似只是普通军户,并没有很深的的背景。

不过,杨坚是否出身弘农杨氏,其实也没那么重要。

毕竟他后来能飞黄腾达,依仗的资本是他的老爸杨忠。

而杨忠的一生也非常传奇。

北魏末年,六镇兵变,杨坚的祖父杨祯镇压叛军时阵亡,父亲杨忠与家人失散。

后来杨忠游览泰山时,被南梁军队俘虏,抓到了江南。

公元528年,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搞得北方大乱。迫使北魏宗室元颢投靠南梁。

梁武帝萧衍见有机可乘,遂派陈庆之领兵护送元濒北归。

据《周书》记载,杨忠武艺绝伦,一看就是当兵的料。

因此杨忠被元颢看中,封为直阁将军,并追随元颢回到了北方。

电视剧中的杨忠

又过了一年,元颢兵败被杀。

杨忠便转投到尔朱荣的堂弟尔朱度律麾下,充任统军。

公元530年,尔朱荣阴沟里翻船,被北魏孝庄帝亲手斩杀。

可还没等孝庄帝喘口气,尔朱一族便兴兵攻打洛阳。

最终,孝庄帝兵败被杀,死前留下一句感叹:愿来生不为帝王。

杨忠则因追随尔朱度氏破洛阳有功,赐爵昌县伯,被封为都督。

但尔朱家族没风光几年,也被高欢铲除。

见靠山倒了,杨忠转投独孤信。

这次跳槽,绝对是杨忠一辈子最英明的决定。

高欢把持朝政,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满这种现状,毅然迁都长安,投奔宇文泰。

独孤信与宇文泰的关系非常好。听闻这事后,独孤信二话不说,立即追随孝武帝。

杨忠也追随独孤信护送孝武帝前往关中。

因护驾有功,杨忠进封侯爵。升任安西将军、银青光禄大夫。

再后来,高欢和宇文泰各自拥立傀儡皇帝,且互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北魏由此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既然互不承认合法性,东魏和西魏自然少不了大打出手。

公元535年,杨忠随独孤信攻克穰城(今河南邓州)。

没多久,东魏派兵收复穰城,切断了西魏军队的退路。

独孤信见无路可退,又不愿意投降东魏,便率军归顺南梁。杨忠也因此回到江南。

客居南梁期间,梁武帝非常器重独孤信和杨忠。加官进爵不在话下。

但独孤信认为“侍奉君主,决无二心”,一直都想北归。

梁武帝很欣赏独孤信的这种忠节,最终还是放还了他。

杨忠追随独孤信多年,大哥坚决要走,他也随之离去。

重回西魏后,杨忠运气炸裂,成为一头站在风口上的猪。

正所谓“风口站对了,猪也可以飞起来”。

什么风口呢?

这就是府兵制。

宇文泰开辟霸业时,只据有关中之地。而关中相比于关东,耕地、人口都处于劣势。

为了不被灭掉,笼络一切可团结的势力,宇文泰设置了八柱国,分别由他本人;宗室代表元欣;关陇豪强代表赵贵、李虎(李渊的爷爷);武川派代表侯莫陈崇、于谨、独孤信以及李弼(李密曾祖)担任柱国大将军。

同时,宇文泰还设立了十二大将军,杨忠就名列其一。

如果杨忠当初没有回到北方,凭他的出身,在重视门第的南方肯定坐不到这个位置。

而如果当初没有追随独孤信,杨忠以一介汉人身份,留在东魏肯定也没有出头之日。

这就是典型的“跟对人,走对路”。

抱上一条靠谱的大腿,会少走很多弯路。

后来,杨忠屡立战功,拜大司空、柱国大将军,晋封随国公。做到了当时职业军人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

有这么厉害的老爸,杨坚自然可以开挂前行。

公元555年,宇文泰念在杨忠有功,授杨坚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

这时候的杨坚才15岁。

两年后,杨坚还迎娶了独孤信的小女儿独孤伽罗。可谓是喜上加喜。

但好景不长,朝局这时候发生了变故。

公元556年,宇文泰去世,临终前,将权力移交给了侄子宇文护。

宇文泰原以为宇文护是贤侄,却不想这厮嘴上说的好听,实际心狠手辣。

稍早之前,高欢的次子高洋废黜了傀儡皇帝,建立北齐政权。

宇文护在宇文泰死后,也迫使西魏恭帝禅位于宇文觉,建立北周政权。

代魏建周,宇文护功劳最大,于是北周的军政大权就全掌握在他手中。

赵贵、独孤信对此不满,暗中策划政变,却不想事机泄露,纷纷被逼自尽。

说起来,独孤信这位老爷子堪称逆天的存在。

大女儿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四女儿嫁给了李虎的儿子李昞,其外孙李渊就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身为三位皇帝的老丈人,独孤信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独一份。稍微可以与之媲美的,或许就只有民国时期宋氏家族的掌门人宋嘉树了。

虎父犬子

除掉了朝中的绊脚石,宇文护野心膨胀,逼迫宇文觉逊位,并将其杀害。

但由于羽翼尚未丰满,宇文护不敢自立,又拥立了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为帝。

宇文毓外表文弱,实则内心强大。他不愿做傀儡,便想办法收回了一部分权力。

宇文护见宇文毓不是善茬,遂买通宫中御厨,毒杀宇文毓。

濒死前,宇文毓强撑着最后一口气,召集群臣,口述遗诏,传位于四弟宇文邕。

宇文护见木已成舟,只得拥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

北周皇室自相残杀,本来与杨家无关。

毕竟那是宇文氏的家事,做臣子的,没必要掺和。

但孤独信对杨忠有提携之恩,老领导的死,让杨忠耿耿于怀,拒绝与宇文护合作。而这就导致了杨家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间,一直备受打压。

公元568年,杨忠病死,杨坚承袭随国公爵位。

杨坚的二弟杨整眼红,他也想做随国公,便时常在宇文护面前打小报告,搞得杨坚差点被杀。幸亏朝中有人力保,杨坚才得以幸免。

惨遭兄弟背刺,让杨坚痛苦不已。

晚年时,杨坚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当时实不可耐,羡人无兄弟。

不过,好在妻子对他不离不弃。

为了替丈夫消祸,独孤伽罗一直保持低调谦恭作风,还时不时鼓励杨坚,出谋划策。

杨坚很是感动,立下誓言:这辈子只跟独孤伽罗生孩子,相约白头,永不变心。

这两口子的爱情故事,堪称皇家典范。

然而,任何事都有两面性。

杨坚娇惯独孤伽罗,也间接导致了隋王朝二世而亡。这个后面再说。

公元572年,隐忍多年的周武帝宇文邕设计做掉了宇文护。杨坚夫妇终于松了一口气。

第二年,为了拉拢人心,周武帝下诏,为皇太子宇文赟挑选太子妃。

由于杨忠、杨坚父子不曾依附宇文护,周武帝特意礼聘杨坚的长女杨丽华为太子妃。

杨坚熬了十多年,守得云开见月明,升级为皇亲国戚。

由此也能得出一个道理:凡事要从长计议,人生在世。暂时的得失不重要。

如果当初杨坚认怂,投靠宇文护,肯定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了。

当然,此时朝中看杨坚不爽的人也依旧不少。

比如齐王宇文宪就对周武帝说:杨坚相貌非常,我每次见到他,都觉得他会造反,不如早早除之。

内史王轨也曾对周武帝说:“皇太子宇文赟将来并非社稷之主,杨坚貌有反相。”

在古代说一个人貌有反相,这是非常恶劣的话术。

有些皇帝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宗旨,往往会将潜藏的威胁扼杀在摇篮里。

但好在周武帝不以为然。他认为杨坚相貌平常,无大富大贵可言,最多不过是个大将军罢了。即便将来真的篡位,那也是天命所定。旁人又能奈何?

杨坚被整了十几年,早就熟门熟路了。得知有人“陷害”自己,便行事小心谨慎,夹着尾巴做人。

至于王轨口中“非社稷之主”的宇文赟,则依旧我行我素,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差点把周武帝气死。

为了管教逆子,周武帝曾当面威胁宇文赟:“以前被废掉的太子多了去了!你如此不成器,我就不能立其他儿子为储君吗?”

面对威胁,宇文赟表面上收敛了一些,实则还是那副败家子模样。这也导致他多次被周武帝棍棒伺候。

电视剧《独孤皇后》中的宇文赟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就算宇文赟不成器,周武帝也没必要非打即骂吧?毕竟也是未来的皇帝。一点面子不留,以后怎么君临天下。

事实上,正因为宇文赟是太子,所以周武帝才对他严格要求。

前面说过,北周和北齐,实力不在一个层面上,随时都有亡国风险。

为了保住基业,周武帝当年可谓是透支生命,呕心沥血地经营北周。

有一次,周武帝御驾亲征,被北齐军打得惨败,侥幸逃脱后,他重整部队,带头驰骋冲锋,反败为胜。

这事听起来虽然很帅,可如果仔细想想,但凡有选择,周武帝至于刀头舐血吗?

老爹拿命在创业,结果宇文赟......

只能说,虎父也可能生出犬子。

周武帝早年也不是没想过感化教育,可师父们普遍表示:太子顽劣,实在教不好,皇上您还是另请高明吧。

由此可见,周武帝也挺难的,一肩要扛着社稷,一肩又要管教逆子。

他能怎么办?只能棍棒教育了,争取挽救不成器的宇文赟。

照这个势头发展,周武帝但凡能多活十年,宇文赟肯定会被废黜。

但宇文赟运气好,老爹英年早逝。

公元578年,周武帝在征讨突厥的路上突然病倒,回到长安不久便驾崩了。

同年,宇文赟继位,是为北周宣帝。

宇文赟继位后,摸着自己当年犯错,被老爹鞭打留下的伤疤,竟然脱口而出:老家伙死得太晚了!

这么个心理变态的玩意,一朝得势,必然要清算老臣。

所以上台不久,宇文赟就把当年说他坏话的人,如王轨、宇文宪、宇文孝伯等,杀了个干干净净。

另外,宇文赟还看所有姓宇文的都不爽。

为此,他把五个叔叔,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全部赶出了长安。

至于杨坚,宇文赟对这位老丈人非常信任,征拜其为上柱国、大司马。

熟悉三国的朋友对大司马一职应该不陌生,这是比大将军地位更高的武将官职。

杨坚出任大司马,掌北周二十四军,速度跻身军界第一序列。

权臣之路

当然,宇文赟对杨坚的重用,只是皇帝拉拢外戚打压宗室的常规操作。

在没有科举制的年代,皇帝要想制衡门阀士族,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扶持宦官,二是扶持外戚。

而当宦官或外戚做大后,就会被皇帝清洗,再换一拨人。

如今杨家做大,也难免会遭到猜忌。

公元579年,宇文赟传位于太子宇文阐,自称天元皇帝。然后便住在后宫,终日与嫔妃宫女们吃喝玩乐。

此前,宇文赟制定《刑经圣制》,法令极其严苛。

杨坚认为不妥,直言进谏。

宇文赟很不爽,但又忌惮杨坚的权势,便一反成制,相继册立四个皇后,与原配皇后杨丽华并匹。

完成五后并立的骚操作后,宇文赟有底气了,打算赐死杨丽华。

危急关头,独孤伽罗非常有担当,毅然闯宫,诣阁陈谢,磕头磕到额头飙血。

毕竟是自己丈母娘,宇文赟也不能过分羞辱,只得不了了之。

杨家因此暂时躲过一劫。

过了一阵子,宇文赟回过味来,还是得弄死杨坚!

于是,宇文赟安排内侍在宫中埋伏,并再三叮嘱说:杨坚上朝时,只要有一点无礼声色,即杀之!

幸亏杨坚早有准备,每次进宫议事,不管宇文赟怎样刺激,都是神情自若,让宇文赟无杀机可乘。

但总这么演戏也不是个事儿。

毕竟杨坚是否“色动”,最终解释权在宇文赟。

如果哪天这位贤婿脑子抽风,就认定杨坚“色动”了,还是难逃一死。

为了保命,杨坚想到两全之策,他通过老同学、内史上大夫郑译向宇文赟透露出自己想去外地辅佐藩王。这正合宇文赟的心意。

公元580年五月初五,宇文赟下旨,任命杨坚为扬州总管。

不过结合史料分析,杨坚此举实乃以退为进。

旨意下发后,杨坚说自己脚疼,不能出远门,暂留长安,没有立即出发。

五月十一,宇文赟突然病重,而且是某种治不好的病,连说话都说不了。

见皇帝张不开嘴了,在现场的御正下大夫刘昉迅速找来郑译,两人一番商量,决定伪造遗诏,让杨坚都督内外诸军事,辅佐年幼的宇文阐,也就是北周静帝。

同在现场的还有御正中大夫颜之仪,他认为杨坚不够格,提议召赵王宇文招回京辅政。

但刘昉无视了颜之仪,直接替他在遗诏上签了字。

刘昉、郑译何许人也,凭什么他俩伪造的诏书就能生效呢?

说来话长,宇文赟做太子时,刘昉和郑译是东宫属官。

周武帝常有废储之意,宇文赟尚且惶惶不可终日,刘、郑二人自然也没好日子过。

后来宇文赟继位,刘昉、郑译押宝成功,也自然飞黄腾达。

周宣帝一朝,刘、郑二人一个担任御正,一个担任内史。负责起草诏令、参与决策。典型的位轻权重。

不过,这两人才具不足,又多贪墨,与朝堂上的正直大臣格格不入。

之前仗着宇文赟信任,两人放肆依旧。但如今宇文赟眼看就要咽气,刘昉、郑译比所有人都着急,担心被群臣秋后算账。

虽说刘昉此前与杨坚并无交情,可郑译和杨坚是老同学,关系很好。

于是,趁着宇文赟病危,说不出话来,刘、郑二人再次押宝,伪造遗诏,把自己未来的富贵赌在了杨坚身上。

杨坚得到消息,立即进宫,接受遗命。

两天后,杨坚想起颜之仪召赵王宇文招回京辅政的提议。认为外地还有不少拥兵自重的北周皇室诸王,如果不除掉,恐将来生变。便扯了个理由,将宇文招等五王骗回了长安。

试想,如果宇文赟当初没有赶走五个叔叔,即使刘昉、郑译能伪造遗诏,杨坚成功上位的可能性也不大。

结果宇文赟一顿操作猛如虎,全便宜了老丈人。

而杨坚被泼天的富贵砸中后,拜左大丞相,假黄钺,瞬间成了天底下权力最大的人,没有之一。

不久后,宇文赟暴毙。

由于死得非常蹊跷,加之杨坚前前后后的反常举动。不少人怀疑宇文赟暴毙的幕后黑手就是杨坚。

同年六月,宇文招、宇文纯等五王回到长安。

此前,杨坚下诏,尊女儿杨皇后为皇太后,尊周静帝宇文阐的生母朱皇后为帝太后。

剩下的三个皇后,陈后、元后、尉迟后,则全部出家为尼。

尉迟皇后是北周柱国大将军、蜀国公尉迟迥的孙女。

杨坚如此羞辱尉迟皇后,尉迟迥顿时大怒。

加之尉迟迥德高望重,也一直瞧不起杨坚,认为杨坚乃平庸之才,只是借国丈权势挟制幼主,才号令天下。

于是,尉迟迥在邺城起兵,自称大总管,拥戴宇文招的小儿子号令天下。还派人北通突厥,南连陈朝,欲攻破长安,诛杀杨坚。

听说尉迟迥起兵,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相继响应。

影视剧中的尉迟迥

代周建隋

无论是军功声望,还是政治资质,杨坚都不配给的尉迟迥提鞋。

但杨坚手上有一张更大的牌,那就是韦孝宽。

韦孝宽出身京兆韦氏,早年任析阳郡守时,与新野郡守独孤信的关系甚好,被荆州吏人称为联璧。

北魏分裂后,韦孝宽追随宇文泰,虽然屡立战功,也不断升官进爵,然而他始终挤不进西魏、北周的权力核心圈,一直被当做看大门保安的使用。

既然老板骨子里不信任自己,既然老朋友独孤信的小姑爷遇到了硬茬子。

这个场子,韦孝宽就得帮。

公元580年七月,杨坚一面下诏授予宇文招等五王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殊待遇,安定后方人心。一面令韦孝宽领兵征讨尉迟迥。

大军临行前,杨坚希望刘昉或是郑译能去监军。

可这两个墙头草都不去。

刘昉的理由是自己不懂军事;郑译则说家中老母年迈,不敢远离。

杨坚嘴上没说什么,心中却已把刘昉、郑译从重用的名单上划去。

尉迟迥那边,对阵韦孝宽,起先占尽先机,杀得韦军非常狼狈。

但就在两军厮杀时,支持尉迟军的邺城老百姓跑来看热闹,有些人还大声为尉迟军助威。

见此情形,韦军众人心想:我打不过叛军,还打不过这些老百姓吗?

随即,韦军调转兵锋,冲向看热闹的吃瓜群众。

吃瓜群众见状,慌了手脚,纷纷向尉迟军阵营逃去。

眼见老百姓向自己奔来,尉迟军不敢阻拦,毕竟都是邺城的父老乡亲,结果阵型冲得大乱。

韦孝宽趁机挥军掩杀,大破尉迟军。

最终,尉迟迥挑起叛乱还不到一个月,即兵败被杀。

尉迟迥是关东最大的地头蛇,连他都被灭了,关东其他的小鱼小虾,自然是缴枪地缴枪,授首地授首。不敢再与杨坚争锋。

而随着关东臣服,被骗回京城的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和滕王宇文逌,也失去了统战价值,相继被杨坚灭门。

宇文泰家族本就人丁稀薄。长期家族内斗,加之杨坚的屠戮,宇文氏由此落寞。

有衰落的家族,自然就有兴旺的家族。

平定叛乱不久,韦孝宽去世。

但靠着正确站队,韦氏已然搭上了杨家这辆快车。

最重要的是,李渊的父亲李昞与杨坚是联襟,韦孝宽帮了杨家,等于间接帮了李家。

后来京兆韦氏出了17位宰相,104位刺史,冠绝全唐。这就是站队正确得来的回报。

公元580年十二月,搞定了所有对手,杨坚开始为篡位做准备。

这属于是常规操作。做臣子的权倾朝野,如果不能再进一步,只会死得很惨。宇文护就是例子。

周静帝很懂事,下诏拜杨坚为相国,进封随王,赞拜不名,享九锡之礼。

杨坚按规矩,坚辞不受,只领了个随王的头衔。

接下来就是标准流程——宇文阐两次禅让,杨坚两次辞让。

到了公元581年二月十四日,周静帝第三次禅让。

杨坚身穿黄袍,故作故作姿态地接受了册封诏书,随后登基称帝。

新的国号为“随”,新的年号是开皇。

后来杨坚觉得“随”字不吉利,便改国号为“隋”。

彼时的隋文帝杨坚40岁,正值壮年。回首过去,他虽然饱受宇文护的折磨,又被宇文赟无端猜忌,还被兄弟背刺。

但比起其他开国皇帝,杨坚无疑是最幸运的。

他有个好爹地和老岳父,给他留下了无数政治遗产。

他还有个好领导宇文邕,呕心沥血灭北齐,统一北方,留下丰厚的家当。

即便是宇文赟,在无形中也替杨坚扫清了篡位障碍。

借用清朝史学家赵翼的话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

估计也知道自己的皇位来的太容易,有很多人不服。所以杨坚继位后,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

首先要改的就是恢复汉姓。

前面为了行文方便,都是称“杨坚”。

实际上杨坚称帝前,也被称作“普六茹坚”。

“普六茹”是当年宇文泰赐给杨忠的鲜卑姓。

这种情况在当时比较常见,强如高欢也不能免俗。

当要面对六镇雄兵时,高欢是“贺六浑”。

当要面对河北义士时,高欢才是高欢。

这两个身份,哪个对高欢有用,他就用哪个。

至于杨坚恢复汉姓,意图相当明确:甭管你以前是什么民族,现在都是汉族。

借此进一步消除宇文氏的影响力。

紧接着,杨坚废黜了北周的六官制度,恢复汉魏旧制。

之所以要改官制,原因也很简单。

杨坚深知北周官制的弊端。别的不说,他为什么能够夺权做了皇帝?还不是因为权力没有制度的牵制,可以为所欲为嘛。

所以就需要改革,填补漏洞。

经过改革后,隋朝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

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掌握政权的是五省,即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

内侍省是宫廷的宦官机构,管理宫中事务。秘书省掌管书籍历法,事务较少。这两个单位在国家政务中不起重要作用。

真正起作用的是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都是最高政务机构。

其中,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就是后来被唐朝继承的三省制。

尚书省下还设有六曹:吏、民、礼、兵、刑、工。

后来六曹改称六部,每部设尚书,总管本部政务。

隋朝具体的办事机构就是这六个部门。

其中,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

民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以及赋税、财政收支;

礼部掌管祭祀、礼仪和对外交往;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的选拔,和兵籍、军械等;

刑部掌管全国的刑律、断狱;

工部掌管各种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

前面那“三省”,再加上这“六部”,合起来就是教科书里大名鼎鼎的三省六部制。

由于三省六部分化了相权,因此这套制度,尤其是六部,便沿用了1300多年。

改革官制的同时,杨坚认为北周法律既残酷又混乱。因此命人参考魏晋旧律制订并颁布了《开皇律》。

新律法废除了上古时代沿用至南北朝的五马分尸、宫刑、鞭刑等酷刑,只保留斩和绞两种死刑种类,以及笞、杖、徒、流等基本刑罚手段。对后世律法影响深远。

不过,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

三省六部制和《开皇律》并非突然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

比如“三省”,早在晋朝就已经成型了。

而“六部”则是参考了宇文泰依照周礼设置的六官制。杨坚其实只是改良了前朝制度。

另外,杨坚还兴建了大兴城。

隋朝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由于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加之几百年来,城市污水沉淀,壅底难泄,饮水供应也成问题。

基于这种现状,杨坚放弃了龙首原以北的长安旧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新建了大兴城,也就是后来的唐朝长安城。

这座新都城,街道整齐划一,南北交错,东西对称,大街小巷,井井有条。皇宫、皇城、民居三个部分相对分开,界线分明,既安全,又实用。

中央集权

杨坚登基后的各种改革,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

而随着中央层面的改革大体完成,杨坚又将目光投向了地方。

不过在此之前,杨坚还得先灭了南陈,统一全国!

要搞就全国一起搞,不能落下江南。

自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地分裂了近300年。

原本重新一统的历史成就应该属于周武帝宇文邕,只是因为突厥进犯,周武帝又突然驾崩,这才便宜了杨坚。

但正当杨坚准备对南方用兵时,突厥又杀了过来。

公元582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率军入侵隋朝。隋军准备不足,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刚登基就被啪啪打脸,这要是不报复,以后还怎么混?

于是,杨坚经过一年备战,也出动几十万大军,在东起河北,西至甘肃的几千里国战线上,与突厥展开全面战争。

大打出手的同时,杨坚使出离间计,通过打一派,拉一派,分化突厥高层。

最终,这场大战以突厥分裂成东突厥与西突厥,隋朝获胜告终。

突厥分裂后,沙钵略自觉打不过隋朝,便向隋朝称臣。尊杨坚为“圣人莫缘可汗”。简称为“圣人可汗”。

然而,由于游牧民族行踪不定,难以消灭。

因此尽管突厥怂了,隋朝对之却也不奈之何。双方的冲突演变成了僵持局面。

后来为了扭转不利局面,东突厥联合契丹、奚、高句丽等势力夹击隋朝。搅得中原北境无法安宁。

而高句丽跳出来刷存在感,也为日后杨坚和隋炀帝杨广征讨高句丽埋下了伏笔。

鉴于北面的几个跳梁小丑暂时灭不了,杨坚审时度势,决定还是“先南后北”。

公元587年,隋朝出兵先灭了西梁。

次年,各地隋军陈兵于长江北岸,合计约50万人,分兵三路,对江南发动致命一击。

面对大军压境,陈后主陈叔宝完全不当回事,依旧沉迷于享乐。

结果战争仅持续三个多月,天时、地利、人和,全方位都处于劣势的南陈就被灭了。

有意思的是,在南北朝做亡国之君,通常都会被处死,以绝后患。

但陈叔宝运气好,碰上了杨坚。

虽然杨坚对能威胁到他皇位的北周皇族赶尽杀绝,手黑的一批。

不过他对没威胁的人,还过得去。

自投降后,杨坚就在长安专门给陈叔宝安排了住处,还专门嘱咐宫廷乐师,宴请陈叔宝时,不许奏江南吴地音乐,以免陈叔宝触景生情。

陈叔宝呢,也不知道他是不是故意的,杨坚让他吃吃喝喝别客气,他真不客气。

吃饱喝足了,还喜滋滋的对杨坚说:没官位,没法参加朝集,您给我个官号吧!

隋文帝看到这没脸没皮的模样,心想这人没威胁,就给了陈叔宝三品待遇。

此后,陈叔宝就这么没脸没皮的混着,竟然还熬死了杨坚。

这或许就是心宽一尺,命厚一丈吧。

扯远了,再说回来。

隋军渡江灭陈,完成统一后,改革地方的事宜被提上日程。

当时,全国一共有241个州,680个郡,1524个县。

平均一个州下辖两至三个郡,一个郡下辖两至三个县。

鉴于机构臃肿,杨坚发话了,直接裁撤吧。

一部分郡改为州,一部分郡直接撤销,只保留州和县两级行政体系。

郡一级被被撤编的同时,县级政府自然也得跟着动:人口少的县,并入人口多的县。相邻的小县直接合并。多出来的人另谋他路,朝廷不管。

经过一番改革,隋朝全国共有297个州,1328个县。

当然,杨坚也不是一味的缩编。

北周以前,州刺史、郡太守、县令,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

比如县令,如果要给自己找个县丞,不需要通过中央政府任命,可以自己雇人干活。

既然要强化中央集权,这种现象肯定就要杜绝了。

于是杨坚下旨:从前的就算了。从今天开始,凡是有品级的官员,一律由朝廷任命、考核、升迁。

包括什么刺史、县令,每年也得到长安城述职,接受皇帝或吏部大佬们的面试。只有政绩良好的人,才有可能继续回去做官。且任期只有三年。到了时限,一律调任。不能扯各种理由,如百姓挽留等借口继续留任。

掌握了官员的任命、升迁,杨坚认为这还不够。

当年曹丕为了篡汉,采纳陈群的建议,隆重推出了九品中正制。

经过近四百年发展,门阀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垄断了人才选拔权。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杨坚一直觉得九品中正制不是个好玩意。因为如果人才选拔权不在皇帝手上,即便皇帝掌握了官员的任命、升迁权,能做官的人,也依旧是世家子弟。

这对皇权是不利的。

思来想去,杨坚决定一边用着,一边改革,让门阀士族慢慢退出政治舞台。

公元598年,即隋开皇十八年,杨坚宣布开科取士,让各州刺史每年向朝廷推举三个读书人,参加朝廷的考试。如果考试过关,由吏部授予官职。

但估计是为了照顾门阀士族的敌对情绪,杨坚当时只开了“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

后来也没有更激进的举措。

这充其量只是科举的雏形,科举制度真正完善还要唐宋时期。

许多人都说,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度,功莫大焉。

其实吧,从南北朝开始,历代统治者就已经向九品中正制开刀了。

杨坚只不过是在合适的时间,宣布了合适的决定而已。

盛世背后的虚华

很显然,科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人才选拔权这块蛋糕暂时不能动,还可以找其他手段。

杨坚为了强化巩固统治,对门阀的打击政策是不会变的。

为此,杨坚实施了经济改革,重点核查隐匿户口,意在与地方豪强争夺人丁。

从事后来看,杨坚的经济改革充盈了国库,但对老百姓也造成了负担。

据史料记载,隋灭南陈时,全国人口400万户。

而到了隋炀帝大业元年,则飙升至870万户。

短短24年,户口翻了一倍多,这是什么概念呢?

咱们新中国最巅峰的人口年增长率,最高也才3%左右。而一千多年前的隋朝,却干到了4%。

更夸张的是耕地面积。

据《通典·田制下》记载,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全国垦田1944万顷。

到了隋炀帝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

什么概念?西汉平帝元始二年耕地面积约827万顷,明朝初期850万顷。

隋朝耕地面积断档式领先。

看到这儿,对土地有一定概念的朋友应该就感觉不对劲了。

数据保真吗?

这数据显然是有水分的了。

参考当代历史学家汪篯先生的研究,杨广在位时期曾改过度量衡。

估算下来,隋朝大业中期的耕地面积约为现在的16亿亩。与1957年的16.8亿亩耕地大致相当。

但即便是这个缩水的数据,也不太可能。

因为1957年的中国,有18%或以上的耕地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

而隋朝时期,这些地方几乎没有耕地。

另外,江南和岭南的耕地面积约占1957年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0%。

而隋朝时期,这些地方只有70万户,还不到当时总户数的8%。

即便到了唐朝天宝年间,江南和岭南的人口也不算多。

说一千,道一万,古代耕地要靠人力开发。没人怎么垦田?怎么可能深入开发?

所以综合来看,汪先生认为即便是16亿亩数据,也是假的、是被严重夸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通典》的作者杜佑在记述隋朝垦田数时,也认为数据不真实,表示“恐本史之非实”。

既然现实中做不到,杨坚和杨广又是怎么把垦田数据搞得那么大的呢?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注水。

前面说了,杨坚核查隐匿户口,意在与地方豪强争夺人丁。

而争夺人丁,可以增加朝廷税赋,这是政绩呀!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地方官,你会怎么核查?

肯定是往死里查!

只有超额完成kpi,才有政绩,才能升迁。

可人口和耕地终究有上限,当查无可查后,官员们连同乡下的里正、保长,又开始无中生有。

首先是拆户,之前为了少交税,很多人会挂靠户口。

这样一来,一户三十口人,甚至五十口人都是常有的事。

杨坚表示,凡是家中成年的兄弟,必须分居过日子,绝对不许挂靠户籍。

上面有指示,官员们为了政绩,便强行拆户。

以前三十口一户,现在拆成五口一户。户数飙升。

所以,这才会有隋朝丧心病狂的户口增长率。

其次是浮夸风。

老百姓名下有没有土地,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让上头高兴就好了。

于是官老爷们为了政绩,层层加码。

这种骚操作从隋初一直持续到隋炀帝大业年间,结果就吹出了5585万顷耕地。

朝廷账目上有这么多土地,税赋自然也要按照数字征收。

一时间,朝廷府库充盈,隋朝也开启了极为辉煌的开皇盛世。

可实际上,老百姓手上的耕地只有账目的六分之一,甚至是七分之一。

多出来的税收,最后还是要老百姓来承担。

后来杨广敢作死,就是仗着家底厚。

然而,他的家底根本没有那么殷实,老百姓负担极重。

杨广玩着玩着,就把自己玩死了。

当然这是后话了。

现在杨坚收了很多税,收了很多粮食。那这些粮食都都去哪了呢?

这就不得不提义仓制度了。

顾名思义,义仓就是朝廷鼓励百姓自愿拿出余粮,囤于乡间,以备不时之需。

但老百姓负担本来就不轻,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所以一开始没人自愿捐粮。

杨坚很不高兴,便下旨将自愿捐粮改为税收性质,义仓的管理也由朝廷接手。

据史料记载,隋朝建国后的二十年,在长安和洛阳附近至少兴建了七座粮仓。

这些国家粮库的规模巨大,比如含嘉仓,面积达45万平方米,有259个地窖,可以囤积上百万石粮食。

收了这么多粮食,如果义仓能起到作用,倒也罢了。

可问题在于,这些收上来的税粮,也没有拿来防备灾年。

隋朝统治者宁愿它们烂在谷仓,也不肯施舍百姓。

隋末瓦岗军为什么深得人心,就是因为他们当年开仓赈粮。

杨坚的格局,实在与他的开国皇帝身份不符。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

正所谓破船还有三千钉呢。

尽管开皇年间被称为“危机四伏的盛世”,却也是个太平治世。

比起汉初、唐初,杨坚的后继者坐拥雄厚家底,压根不用考虑续命这事。

如果继位之人平庸,比如太子杨勇,靠着开皇之治的惯性,隋朝这艘巨轮可以继续向前行驶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杨勇死后也能混个“守成之君”的评价。

但隋朝的悲催在于,孤独皇后不喜欢杨勇,杨坚又是妻管严。

在独孤皇后和杨广的影响下,杨坚先是软禁三子秦王杨俊;接着将太子杨勇和四子蜀王杨秀贬为庶人。

皇位最后传给了杨广。

虽然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命运,不仅要考虑个人的奋斗,还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可杨广这人,实在太能作了,属于是能凭一己之力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仙”。开皇之治攒下的家当和隋朝的国祚,最终都毁在了他手上。

AI技术还原杨坚画像(可信度不高)

讽刺的是,杨坚曾吹嘘:自古以来,皇帝被宠信之人所迷惑,因此而改立储君,造成国家动乱,这都是教训啊!我吸取了教训,五个儿子都是一母所生,是真正的亲兄弟,这是历代帝王都不如我的地方啊!哈哈哈,哈哈哈!

结果,杨坚一母所生的五个儿子,也没能挡住权力的诱惑,他们或死于幽禁、或死于惊惧,或身死人手,或遭人鸩杀。竟然没有一个能善终。

0 阅读:11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