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何卸磨杀驴,逼死陆逊?因为他干了一件大逆不道的事

佳霖谈历史 2024-06-13 06:24:55

公元244年,东吴丞相顾雍去世,陆逊继任丞相。

孙权在任命诏书中,称赞陆逊“天资聪颖,美德显著,有盖世之功”。

并保留了陆逊原来担任的荆州牧、右都护兼武昌留守等职务。

可以说,此时的陆逊在东吴位极人臣,地位仅次于孙权。

但仅仅过了一年,这对“圣君贤相”就闹掰了。

公元245年,面对孙权接二连三的责问,陆逊不胜愤忿,郁郁而终,享年63岁。

关于孙权为何逼死陆逊,学界主要有四种推测:

一是陆逊功高盖主,对孙权的统治构成了威胁;

二是江东士族势力过于膨胀,而陆逊是江东大族的代表,故孙权必欲翦除之;

三是陆逊深受儒家文化熏染,其政治思想与孙权主张的法治存在差异;

四是陆逊掺和“二宫之争”,触犯了孙权的底线。

以上四种推测都有道理,但要说真正让孙权起杀心的,其实只有第四点。

毕竟陆逊早就功高盖主了。江东士族势力也一直处于膨胀状态。

如果因为这些因素,怕是陆逊早就坟头长草了。不至于拖到“二宫之争”发生后。

那么“二宫之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说孙权称帝后,册封长子孙登为太子。

据史料记载,孙权对孙登还是相当满意的。

如果孙登能顺利即位,估计也不会有后来那摊子烂事。

但不幸的是,孙登却英年早逝。

公元241年五月,孙登病逝于武昌,年仅33岁。

孙权得知消息,哀不自胜。

等好不容易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孙权面前。

那就是皇位要让哪个儿子来继承。

孙权生有七子,除已经去世的孙登和次子孙虑,以及当时还未出生的孙亮外,还有四个儿子。

分别是老三孙和、老四孙霸、老五孙奋、老六孙休。

论年龄,孙和此时最年长。

并且孙和自幼就聪明伶俐,也十分讨孙权的喜欢。

因此经过考虑后,孙权在孙登去世的次年,立孙和为太子。

按理说,既然已经确立了太子,那就应该没啥事了。

但当时顾雍以遵守礼制为由,拉着东吴百官纷纷上书,请求孙权对孙霸、孙奋等人也授予爵位。

起初,孙权认为天下未定,不宜过多宠爱其他皇子,驳回了上书。

不过,面对群臣的反复上书,孙权思虑良久,最终还是同意了。

但孙权只册封了老四孙霸为鲁王,其他皇子依旧没有分封。

并且册立完孙霸后,孙权还让孙霸和太子孙和居住与宫中,包括各种礼仪方面,对二人也没有厚此薄彼。

三个皇子,只有孙霸被区别对待,这很难不让人揣测,认为孙权有意让孙霸继位?

因此一些严守礼法的大臣便议论纷纷:太子就是太子,藩王就是藩王,怎么能一视同仁呢?必须要分出高低。不然的话,岂不是乱了章法?

后来在群臣的要求下,孙权让孙和、孙霸各设宫殿和幕僚。

这么做,群臣满意了,但孙霸又不爽了。

孙权的一视同仁,让孙霸也产生了“为什么我就不能是太子”的念头?

而随着孙权的区别对待,孙霸认为自己地位下降,是孙和及其党羽在捣鬼。

于是,孙霸就开始对孙和充满敌意。

此后,孙霸总是时不时的召集幕僚,商量如何诋毁孙和。

并且在此期间,孙霸还广交知名人士,笼络了不少重臣之后。如大都督全琮的次子全寄、丹阳太守诸葛恪之子诸葛绰等。

另外,孙权册立孙和时,本打算立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为皇后。孙权的女儿孙鲁班多番使手段阻止,导致王夫人抑郁而亡。

在这种情况下,孙鲁班担心将来孙和登基,会弄死自己,便也暗中支持孙霸。

总之,在孙霸的活动下,不少人明里暗里反对孙和即位。

当时的东吴后宫闹得是鸡飞狗跳。

而朝堂之上也分化为了两大派系,一派支持孙和,是为“太子党”。

一派支持孙霸,是为“鲁王党”。

那么陆逊当时属于哪一党呢?

一开始,陆逊持中立态度,至少表面上谁也不支持。

毕竟他已经位极人臣,不需要什么拥立之功了。

为避免引火烧身,陆逊还规劝妄图攀龙附凤的官宦子弟,要凭借能争取职位,不要想着走捷径,掺和“二宫之争”。

可尽管陆逊极力置身事外,他的族人还是站在了孙和阵营。

面对孙霸的调整,孙和十分委屈,也非常担心。害怕自己有朝一日会被废黜。

在这种情况下,孙和便想尽一切办法探知孙权的心思。

据史料记载,有一天孙权召见大臣杨竺密谈,由于杨竺是孙霸的支持者,因而杨竺便不免吹嘘孙霸,说他有英武之姿,适当被立为太子。

孙权听后,觉得言之有理,便口头上答应杨竺,表示有意立孙霸为太子。

既然是密谈,别人肯定就不知道内容。只是出了孙权的口,入了杨竺的耳而已。

但不曾想,孙和派人躲在孙权的卧榻之下,偷听了谈话内容。

孙和得知孙权口头上要废黜自己,当即慌了神,立马找来陆逊的族侄陆胤商量对策。

二人商议半天,得出结论:现在唯有陆逊才能力挽狂澜。

于是,孙和连夜写信,请求陆逊为自己出面申辩。

收到孙和的来信,陆逊这时候仍然可以置身事外,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因为孙和派人监听孙权,这是杀头大罪。稍微有点智商的人都会选择避之不及。

但估计是存在信息差,陆逊不知道这是孙和派人偷听来的,误以为是孙权和大臣们公开讨论的结果,他便写信质问孙权:为什么打算废掉孙和的太子之位?

规劝孙权改变主意。

不出意外,陆逊捅了马蜂窝,孙权立时大怒:自己和杨竺的秘密谈话,是怎么被其他人知道的?我堂堂东吴大帝,身边居然被安插了眼线,太子党到底要干什么?难道要弑君吗!

孙和与孙霸平时斗来斗去,孙权不在乎。

可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性质变了。

一时间,杨竺、陆胤陆续被捕。

陆逊不知道孙权那边正在调查谈话泄密一事,见孙权没回复,便又写了一封信,说你要赶紧表态啊,要不我去建业找你面谈吧。

陆逊坐镇荆州,手握重兵。他的第二封信,让孙权坐立不安。

你陆逊这是几个意思?什么叫来建业面谈,难道想带兵顺江而下,“清君侧”吗!

陆逊当然不是这个意思,可在这一敏感时刻,孙权认为他就是这个意思,认为他是太子党头目。

于是孙权暴怒,一面处理杨竺、陆胤等人,一面派使者前去武昌,斥责陆逊打听宫中机密,有不臣之心。

随后,孙权处死了杨竺。

杨竺死前,又疯狗乱咬人,污蔑陆逊的20条罪证。

这么一来,孙权对于陆逊的恼恨更深,接二连三地派使者责问陆逊。

陆逊不堪受辱,最终愤忿而死。

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陆逊不就是反对废黜太子吗?曹操、袁绍、刘表,汉末哪家军阀没这档子破事?孙权至于破防,逼死自己的肱骨之臣吗?

在孙权看来,还真的至于。别人可以掺和“二宫之争”,唯独陆逊不行!

众所周知,孙氏在江东的政治根基不足,必须要拉拢江东士族维系统治。

但如果不对江东士族加以制衡,又容易被架空。

因此,东吴又存在以周瑜、鲁肃、吕蒙、诸葛瑾等人为代表的另一股势力,被统称为淮泗集团。

这些外地士族,同样在东吴身居高位,与江东本地士族并驾齐驱。

当然,本地人与外地人争衡这种事,东吴不是独一份。

同时期的曹操、袁绍、刘表集团也一样。

如曹魏、袁绍集团就都存在河北派与河南派争衡的情况。

刘表集团也存在外来军阀和士族,如刘备、司马徽、诸葛亮等与荆州本地士族,如蔡瑁、蒯良、蒯越争衡的情况。

在两派斗来斗去的过程中,同样也发生了不同派系各自拥立继承人的情况。

如曹魏阵营中的河北派支持小公子曹植,河南派支持大公子曹丕。

又如袁绍集团的河北派支持小公子袁尚,河南派支持大公子袁谭。

再如刘表集团的荆州派支持小公子刘琮,外来户支持大公子刘琦。

但无论是曹操、袁绍,还是刘表阵营,都是本土派支持小儿子,外来户支持大公子。

没有本土派敢支持大公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很好理解,自古以来,皇帝和太子就是最复杂的父子关系。

除了朱元璋和朱标这种罕见的“异类”。

绝大多数皇帝和太子,都是双方互相需要,又互相防备,既怕对方过的苦,又眼红对方开路虎。

而作为集团中势力最大,能量最大的本地派。他们如果支持太子,必然会造成势力不平衡,甚至是架空皇帝。

如此一来,皇帝会有危机感,担心自己会提前退休。

所以,通常的玩法是本地士族表面上不参与夺嫡之争,然后两头下注,或是暗地里扶持一个小公子去争大位。等到老主公挂了,大公子继位又威望不足时,跳出来搞事。

假如本地士族不知死活,支持大公子,就是陆逊的下场。

尽管我们知道,陆逊其实不是太子党。

但架不住他的族人是太子党,架不住孙权忌惮江东士族。

而陆逊明目张胆的规劝孙权不要废黜孙和,这种汉末三国独一份的作死之举,也让他彻底激怒了孙权,引来杀身之祸。

逼死陆逊后,东吴的“二宫之争”继续。

公元250年七月,孙权不胜其扰,废黜孙和,赐死孙霸,将曾参与谋害太子的鲁王党羽全寄、吴安、孙奇等人诛杀。并册立小儿子孙亮为太子。

但孙亮年幼,根本斗不过朝中权臣。

孙权算计了一辈子,就怕儿子吃亏。

但没想到死后,他还是被人给算计了。

1 阅读:91
评论列表
  • 2024-06-16 18:08

    高危职业[得瑟]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