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蒋经国离世,邓小平得知后满脸惆怅,痛心地说了9个字

文史风云 2024-06-29 19:44:39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因病离世。邓小平得知后满脸惆怅,立刻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议上,邓小平痛心地说了9个字......1926年1月17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莫斯科支部代表们的带领下,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报到。后转至莫斯科中山大学。

这样一所“洋学府”,却能被冠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名讳,离不开其产生的背景。原来,莫斯科中山大学,正是在孙中山的苏联情结中诞生的。自从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后,孙中山在苏联的援助下,不断对国民党进行改造。甚至在他1925年3月的临终遗言中,还留下了 “与你们合力共作”的希望。随后苏共很快作出决策,决定创办一所学校,以孙中山的号召力吸引中国先进青年。这便是莫斯科中山大学。

而当时,负责莫斯科中山大学在中国的招生工作的,是苏联驻广州国民政府总顾问鲍罗廷。凭借其在国民党决策中的威望,他建议国民党选派学生前往中大学习的提案,得到广泛支持。甚至国民党高干要人子弟也受其影响,这就包括了蒋介石之子蒋经国。于是,这两位半个世纪后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在莫斯科沃尔洪卡大街16号一座三层楼的小别墅,开启了他们一生的缘分。在中大,邓小平因能力出众,成为第七学习小组组长。

而蒋经国到莫斯科后不久,便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邓小平成为了他的组长,两人惺惺相惜。蒋经国虽是国民党领导人之子,却在早年对共产主义心向往之。然而,在1946年初的苏联之行后,毛岸英访苏所受热情招待与自己所受冷遇形成鲜明对比。蒋经国看清了,自己与斯大林之间的“革命同志”情谊早已不再。随后的12年,他完成了由“红”转“白”的全过程,反革命成为他在台湾的发家之策。不过,昔日的共产主义作风,依然在蒋经国身上留下了痕迹。

在严家淦象征性的过渡执政之后,蒋经国顺利成为了父亲的接班人。而正是清廉、亲民的作风,帮助他在执政期间推动革新、赢得民心。更重要的是,同父亲蒋介石一样,他一生奉行“一个中国”立场,在不同场合始终坚称:“两岸是血脉同根”,相信“一个自由、民主、统一的中国”不会是幻想。而在海峡的这一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释放了明显的对台友好信号。敏锐而谨慎的蒋经国,一方面与大陆保持着距离,但另一方面也顺应时代潮流,于1987年11月宣布开放部分人士赴大陆探亲。

那张寄托着无数乡愁的船票,终于弥合了两岸近40年的时间鸿沟。实际上,这样的举措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客观上,经过“十大建设”的台湾, 已经身居亚洲四小龙。而大陆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也开启了大国崛起的雄伟奏章,两岸统一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但岛内“三不”占据主流的政策环境,依然是强大的阻力。而在主观上,1978年上台执政时,蒋经国刚刚从父亲的阴影下走出,开始独当一面,更理性地认识中共。

这一思想转型需要时间,更需要伟大政治家必备的民族大义。幸运的是,蒋经国迈出了这历史性的一步。到1987年底,国民党甚至已经打算正式派代表团出访大陆。然而一切和平统一的梦想,在1988年讣告发出的那一刻按下了暂停键。而蒋经国晚年错付的继任者李登辉,在上台后更是公然提出“两国论”,完全放弃了蒋经国追求民族统一的理想,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台独”分子。

因此,蒋经国去世后,台湾局势发生了巨变。洞察历史趋势的邓小平,在紧急会议上痛心说道:“可惜,经国死得太早了!”其中蕴含了,多少同学情谊、家国恩怨!历史总是充满偶然,关键人物的猝然离世,常常会影响历史的进程。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两岸统一将是历史的必然!参考资料:《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刘娜 《解读蒋经国一生:对共产党态度多次转变》

8 阅读:472

文史风云

简介:历史会说话,历史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