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大臣当众互殴?清朝大臣真有这么大胆?编故事也得讲逻辑

佳霖谈历史 2024-06-17 09:45:08

最近看到不少人都在讲这么一个故事。

大致就是说,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第一次废黜皇太子胤礽。但没多久就后悔了,有意复立胤礽。

可君无戏言。康熙担心出尔反尔会被外界说三道四。便故意透露想法,希望采取群臣推举皇子的方式,让大家上奏保荐胤礽。

等到全体朝臣正式推举太子人选前,康熙听闻内阁大学士马齐有意推举八阿哥胤禩,便特别下旨,要求马齐不要掺和这件事。

然而马齐没有遵旨。

后来在马齐和佟国维的暗中倡导下,群臣保举胤禩为太子。

康熙的期望落空,勃然大怒,当众把马齐的八辈祖宗问候了一遍。

说马齐出身卑贱,你马齐的老祖宗当年靠出卖自家旗主,投靠太宗皇帝(皇太极)才混上来的。

还嘲讽马齐家族从关外起兵到入主中原,一个战死的都没有,你马齐有什么脸坐在这个位置上?

见康熙骂的贼难听,马齐一开始忍了。

可康熙没完没了的骂,终于把马齐给骂急眼了。

马齐心说我好歹也是尚书房大臣、武英殿大学士,你就这么当众羞辱我?我以后还有脸上班吗?

于是乎,接下来康熙说一句,马齐回怼一句。

见马齐敢公然顶撞自己,康熙自觉老脸没地方放,就冲过去揍马齐。

但不想,马齐没忍住,居然当众和康熙相互殴拽。

当时康熙五十六岁,马齐五十八,俩老头,一个皇帝,一个大臣,就这么在皇宫大殿上当众扭打了起来,把在场的文武大臣和阿哥们吓得呆立当场,没人敢劝架。

殴拽一番后,马齐拂袖而去,事后也没有请罪。

气的康熙破口大骂,说马齐毫无人臣之礼,老子非得宰了他全家不可。

第二天,马齐及其弟马武、李荣保下狱。

群臣讨论后,认为马齐当斩,马武、李荣保坐罪有差,尽夺其族人官。

不过,康熙认为马齐罪不至死,只是革去了马齐大学士职务,交与胤禩“严行管束”。

至于马武、李荣保,则只是被免职。

一年后,康熙又下了一道圣旨,大意就是说,马齐休息了一年多,也歇够了,赶紧回来上班吧。马齐就这么官复原职了。

为什么马齐敢跟康熙当众互殴,康熙又为何对马齐从轻发落呢?

讲故事的人解释说,这是因为马齐从小跟康熙一块玩到大,关系特别好。就类似韦小宝和康熙的关系。所以康熙“不忍诛”。

为了佐证故事的真实性,讲故事的人都宣称是“据史料记载”。有些人还提到了《朝鲜李朝实录》。

然而,如果你查阅史料,会发现上面的故事半真半假,且没有逻辑可言。

先看看史料是怎么说的吧。

据《清史稿·马齐传》记载,马齐有意推举八阿哥胤禩,康熙因此要求马齐不要掺和,确有其事。

但暗中倡导推举胤禩的人,不是马齐,而是遏必隆的儿子阿灵阿。

马齐言众有欲举八阿哥者。俄,上命马齐毋预议,马齐避去。阿灵阿等书“八”字密示诸大臣,诸大臣遂以允禩名上,上不怿。

康熙的期望落空,非常生气,问在场大臣:到底是谁领头推举八阿哥?!

众人纷纷指向领侍卫内大臣巴珲岱。

但不想,康熙却因为马齐先前有意推举胤禩,说必是佟国维、马齐暗中捣鬼。

马齐很冤枉,当场奏辩。

这时,巴珲岱甩锅张廷玉。

张廷玉当然不可能背锅,转手又甩锅给马齐。

康熙见状,说如此大事,马齐心怀私意,谋立胤禩,岂非为异日恣肆专行计耶?

马齐冤死了,再次奏辩。

但康熙听不进去,马齐无话可说,只能先行离去。

上严诘,群指都统巴珲岱。上曰:“是必佟国维、马齐意也。”马齐奏辩。巴珲岱言汉大臣先举。上以问大学士张玉书,玉书乃直举马齐语以对。上曰:“马齐素谬乱。如此大事,尚怀私意,谋立允禩,岂非为异日恣肆专行计耶?”马齐复力辩,辞穷,先出。

第二天,康熙下旨曰:“马齐效用久,朕意欲保全之。昨乃拂袖而出,人臣作威福如此,罪不可赦!”

于是,马齐被革职处理,交与胤禩严行管束,他的三弟马武、四弟李荣保及其族人都受到牵连。这是马齐的宦海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遭受重大挫折。

参考史料记载不难发现,康熙骂了马齐,确有其事。

马齐拂袖而去,也确有其事。

但马齐没有跟康熙互喷。

充其量,马齐就是为自己辩解。

确实嘛,他又不是主使,凭什么背锅。

至于互殴,《清史稿》中根本就没提。

可能有人会说,《清史稿》是满清遗老遗少编纂的,不是正史,不可信。

行,那就不看《清史稿》,参考《清圣祖实录》。

据《清圣祖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六记载,康熙确实骂过马齐祖先是靠陷害本旗旗主德格类才投入上三旗。

康熙也确实略带嘲讽地说:“问其族中、有一人身历戎行而阵亡者乎。”

但康熙说这话是在事后。

也就是康熙与群臣讨论太子人选之后,不是他当场说的。

况且《清圣祖实录》也只提到康熙刁难马齐,马齐自辩不成,无言以对,拂袖而出。

根本没提两人吵架、打架的事。

当然,康熙贵为皇帝,就算挨揍了,史官多半也不敢记载。

很多人也言之凿凿,声称朝鲜史料记述了马齐与康熙互殴。

那我们再看看《朝鲜李朝实录》是怎么说的。

由于难以查证,朝鲜方面的史料往往是造谣的重灾区。

但好在这段记载可以查到。

看见没?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盖闻译官之言,皆以为虏中形止,渐不如前,胡人持皇帝阴事,告外人无所隐。如乍废太子,旋复其位,驱曳马齐。康熙动手驱逐、拉拽马齐。”

朝鲜史料说的是康熙单方面“殴打马齐”,根本没说马齐还手。

并且朝鲜史官还特意强调,这都是道听途说来的。属于不知道转了几手的消息。

其实略懂八旗制度就应该知道,皇帝与旗人乃主奴关系,除非是活腻了,奴才不可能忤逆主子。

这里可能又有人要抬杠,为什么多尔衮三兄弟敢忤逆皇太极?德格类的哥哥莽古尔泰甚至在皇太极面前拔刀威胁。这又怎么说?

清朝入关之前,皇权还未加强。皇太极虽然贵为大汗(皇帝),实则与一般的旗主没什么区别。

多尔衮和莽古尔泰都是旗主,属于土皇帝,他们当然敢跟皇太极叫板了。

但当顺治皇帝亲政,调整八旗,以都统制衡旗主,完成集权后,谁还敢挑战皇权?

旗主老爷们尚且被整得服服帖帖,更何况普通旗人。

用韦小宝与康熙的特殊关系来强行解释,也说不通。

马齐全名富察·马齐,从其早年的经历来看,他显然不是康熙的发小。

如果说康熙有发小,也应该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

因为曹寅早年入宫为康熙的伴读,后充任侍卫,有条件陪伴在康熙身边。

不过纵观马齐的一生,倒真是有点能耐,他历经康、雍、乾三朝,称得上清朝中前期政坛上的一棵常青树。

康熙当众对马齐大打出手,马齐并无惧色。

事后,尽管康熙大为不满,却又不忍重惩,其内心仍深信马齐的忠诚。

而马齐自信即便拂袖而去,也不会有事。这说明两人相知甚深。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马齐与雍正的关系。

雍正清除八爷党的过程中,马齐作为前朝老臣的代表,态度中立。既未冲锋陷阵,亦未落井下石。让雍正非常失望。

由此,马齐经常被雍正训斥,说他“非不能办事之人,乃习成巧术,自谓保身远害,籍为推卸之计,此风有碍于政治,无益于国家。”

马齐德高望重,雍正却说他的存在“无益于国家”,丝毫不给面子。这正是满洲内部主奴关系的特点之一。

在雍正看来,你马齐跟我爸相知甚深,跟我又不是相知甚深,区区一奴才,该骂就骂!

当然,考虑到富察家族的影响力,雍正还是让乾隆迎娶了马齐的侄女富察氏。也就是孝贤纯皇后。

乾隆元年(1736年),马齐感叹伴君如伴虎,申请退休,获得批准。

三年后,马齐病死,乾隆给予极高评价,赠太傅,谥文穆,数年后又令入祀贤良祠。

马齐死后,富察家族的亨通仕途还在延续。

乾隆的宠臣,马齐之侄傅恒、侄孙福康安等人,在乾隆中后期的业绩。为这本已相当显赫的满族贵族之家增添了新的光环。

2 阅读:86
评论列表
  • 2024-06-20 22:46

    大明崇祯年间人口1.2~2.5亿《中国人口史》,满族入关全国大屠杀 持续37年,四川人被屠光,伪清初人口只剩下2400万《满清实录》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