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十万”外号是怎么来的?盘点让孙权名誉扫地的五次合肥之战

佳霖谈历史 2024-06-04 06:32:47

对比同时期的二代诸侯,如祸起萧墙的袁尚、袁谭,“至诚至孝”的马超,引狼入室的刘璋,望风而降的刘琮。孙权无疑是尖子生。

汉末乱世之际,孙权临危受命,接替父兄基业,坐领江东。

后来力排众议,联刘抗曹,鼎足于天下,堪称是人生赢家。

但前半生雄才大略的孙权,步入中年,却活成了经验包,被曹丕视作鼠辈。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五次合肥之战。

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占领荆州后,写信给孙权,说本丞相统领水军八十万人,准备与将军会猎于吴地。

孙权把这封书信给部属们看,张昭等人建议投降,只有鲁肃、周瑜力主抵抗。

压力给到了孙权,他力排众议,任命周瑜为主帅,率兵与刘备合力迎战曹操。

但周瑜临行前,孙权留了个心眼。

周瑜向孙权讨要五万精兵,孙权只给了三万。让周瑜先行,他自己则留守柴桑(江西九江)作为后援。

可直到周瑜火烧赤壁,孙权都没有率后援亲临一线。

战后,曹军主力退守荆州北部,周瑜趁机围攻南郡。

孙权手上握有数万大军,却在柴桑无事可干,便萌生了攻打合肥的想法。

张昭由于此前主张投降,为证明自己非贪生怕死之辈,也支持孙权北上。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孙权要拿合肥开刀,不是徐州呢?

因为徐州打下来也守不住。

用吕蒙的话说:“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

并且,吴军跨过淮河,进攻徐州刺史部治彭城(今徐州市区),也极容易遭到来自合肥曹军的截击。

而相比之下,打合肥就比较划算了。

合肥紧邻巢湖,又通过濡须水、肥水,分别与长江、淮河相连。

无论孙权还是曹操,只要据有了合肥,都能够进可攻,退可守。

所以孙权要想图谋中原,就得先拿下这座桥头堡。

公元208年底,孙权自率大军围困合肥,又令张昭领一路人马进攻当涂,牵制曹军。

孙权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一战拿下淮南的九江、庐江、广陵三郡。

但张昭的指挥能力不忍直视,打了三个月,连当涂的城门都没摸到。

孙权这一路,起初还好,一度打得合肥“城欲崩”。

然而,东吴的军队大多是私兵,保卫乡土还行。

到了需要掏老本的时候,吴军就出工不出力了。

曹操得知合肥危急,令身边大将张喜率军增援。

孙权一直拿不下合肥,又听闻曹操派兵增援,顿时急眼了,打算亲率突击队玩命。

关键时候,张肱及时劝住,孙权才没有去逞匹夫之勇。

另一边,合肥守军更急。

由于江淮瘟疫肆虐,援军许多兵士染病,耽误了行程。

见合肥即将陷落,援兵又迟迟未到,扬州从事(刺史的僚属)蒋济站了出来。

蒋济首先忽悠他的上级扬州刺史,谎称张喜已率四万援军到达雩娄(今河南商城县东北部、固始县南部)。

扬州刺史不知道是假消息,当即派主簿前去雩娄。

这一举动,稳定合肥的军心。

紧接着,蒋济又派三名守将携带伪造的书信,先潜出城外,扮成援军信使模样,再做出向城内守军送信的假象。

不久,吴军逮到两名“信使”。

雩娄距离合肥150公里,孙权见信后,没时间核实真伪。又担心疲惫不堪的吴军打不过张喜带来四万生力军,便匆忙下令退兵。

此战是孙权拿下合肥最好的一次机会。他的表现也不差。奈何对手更狡诈。最终虎头蛇尾的尴尬收场。

四年后,曹操领兵攻濡须,见吴军军容整齐,不禁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但孙权的高光表现也就到此为止了。

如果曹操知道孙权后来的拉垮表现,估计会后悔说了这句话。

公元215年,孙权、刘备对峙于湘江,大战一触即发。

曹操趁机率主力西征汉中。

汉中是四川门户,若被曹操占领,成都危矣。

得知后院起火,刘备也顾不上荆州,火速与孙权达成湘水之盟。

两家以湘江划界,湘江以西归刘备,以东的土地归属东吴。

孙权得了好处,同时又看到曹操远在汉中,便亲率十万大军,发动第二次合肥之战。

此前,曹操担心淮南被吴军劫掠,下令将当地民众迁往中原。

受此影响,淮南人口空虚。在合肥以南,只剩下了一座皖城。

合肥也只有七千人驻守,守将为张辽、李典、乐进。

同年八月,孙权率军沿濡须水北上,过巢湖,直抵合肥城下。

由于知道合肥空虚,孙权非常狂妄。

参考后来张辽轻松袭营,吴军当时应该没有集结成阵,甚至都没有统一的口令。

这倒挺符合东吴的军事私兵制度。彼此之间配合极差。

不仅如此,孙权还大摇大摆,走在全军的最前面。

估计在他看来,十万打七千,怎么看都是虐菜局。难不成曹军还敢冲出来?

可事实证明,对面就是敢冲出来。

曹操远征汉中前,曾给合肥护军薛悌留下一份锦囊,并叮嘱:危急时候再打开。

现在吴军逼近,薛悌便当众打开锦囊,上面写着:如果孙权来了,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城;薛悌不得与敌人交战。

大家一看,总共就七千兵马,还出城迎战,这还打个锤子啊!纷纷心存疑虑。

张辽见状,当场怒吼:“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

说罢,就打算亲自带兵突袭,摧毁吴军的锐气。

李典与张辽本有旧怨(张辽旧主吕布曾杀害李典叔叔),但见孙权兵临城下,又见张辽不畏生死,遂主动放下仇怨,支持张辽的突袭计划。

当晚,张辽征募八百死士,杀牛设宴,犒赏一番。

第二天清晨,守军打开合肥城门,张辽身先士卒,冲入敌阵,杀数十人,斩二将,一路上高声呼喊“我是张辽”!

看到这一幕,吴军惊呆了,场面顿时一片混乱。

趁此机会,张辽冲入吴军大营,一直杀到孙权的主帅麾旗之下。

孙权大惊,这是要执行斩首行动?

但他反应还算快,马上跑上一块小高地,身边的卫士手执长戟,防止曹军冲上来。

张辽在高地下,嚣张至极,指名道姓让孙权滚下来单挑!

如果在高地上的是孙策,用不着张辽喊,直接就下来了,大战三百回合!

可惜孙权不是孙策。平时嚷嚷:我要带突击队上!

真到了要命的时候,孙权的反应是“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

不过,孙权脑子好使。他很快就冷静下来,发现敌军才区区几百人,便迅速指挥吴军实施反包围。

张辽见吴军围上来,带领十余人冲出包围圈。

但大多数人还没冲出来,大家高喊“张将军你要抛弃我们吗?”

看到兄弟们被围困,张辽又是一声怒吼,引兵冲入了包围圈。

战斗从清晨打到中午,张辽将所有将士救出,吴军的斗志则彻底崩溃。

见吴军没人敢上前应战,张辽下令退回城内。

自打娘胎里生出来,孙权就没有这么狼狈过,恼怒之下,孙权指挥吴军将合肥城团团包围。

不过,吴军士气已经下滑了,围城十多天,始终无法攻克,孙权终于服软,下令全部撤退。

但撤军也是个技术活,得提前安排好撤退顺序。比如谁先走、谁负责殿后,各部保留多少间隔,不至于脱节,被敌人反咬一口。

根据后面的战场表现,这些必要安排,孙权完全没做。

结果,吴军大部队经逍遥津渡口先走了。

孙权、甘宁、吕蒙、凌统、蒋钦五支小部队,落在了最后。

张辽一看,孙权还敢装叉,遂派出一部迂回,截断逍遥津上的小桥。自己率步、骑联合兵种杀向孙权,实施第二次斩首行动!

甘宁、吕蒙见张辽突然冲过来,拼死抵挡,凌统则率亲兵护卫孙权冲出包围。

送走孙权后,凌统又折返回去,与张辽厮杀。

一番厮杀下来,凌统身边的几百亲兵全部战死,自己也身负重伤。

孙权这边,虽然冲出包围圈,但抵达逍遥津的小桥后,却发现一部分桥板被撤去。没法过河。

好在这时候,监官谷利让孙权抓紧马鞍,他在后面猛烈抽打马屁股,马匹受惊,驮着孙权跳过了断桥。

曹军骑兵追击至逍遥津夏小桥,发现孙权已经逃走,又看到吴军将领贺齐率三千兵马赶来救驾,只好撤兵回营。

从第二次合肥之战可以明显看出,东吴北伐,往往是十几支私兵的简单叠加,不具备一支十万大军应该有的统一行动能力。

加之孙权的战术素质又太渣,不具备统领十几支私兵的能力,导致差点阴沟里翻船。

当晚,贺齐对孙权说:您以后能不能别这么折腾了?太吓人了!

孙权听后,自觉惭愧,表示一定会牢记此次教训。

也因此,孙权在之后的战斗中,表现得越来越怂。

另一边,曹丕即位后。

为追念张辽、李典在合肥的贡献,曹丕下诏:"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孙权的“孙十万”外号由此而来。

孙权的噩梦不止张辽,还有满宠。

公元229年,孙权登基称帝,并与蜀汉签订军事盟约。

根据盟约规定,无论蜀汉、东吴谁被侵略,另一方都有义务出兵相助。

第二年八月,曹真指挥四路大军进犯汉中。

孙权遵照盟约,第三次北上进攻合肥

此时,曹魏的东线总指挥就是满宠。

他担心兵力不足,因此上表曹叡,请求召集兖州、豫州等地兵力前来共同御敌。

孙权到达合肥后,见魏军已有防备,没敢交战,虚晃了一枪,做出撤军的假象。

曹叡得知孙权撤军,遂下诏命援军原路退还。

满宠判断孙权一定是佯装退却,便再次上表,说孙权很可能是假意退兵,借以迷惑我们,然后突然袭击。建议兖州、豫州援兵先不要撤走。

十几天后,孙权果然率兵折返,但发现满宠并未中计,只得再次引军撤退。

第三次合肥之战不了了之。

三年后,孙权再度光临合肥。

此前,满宠给曹叡上表,说合肥紧挨着巢湖,远离寿春,不利于防守,建议在合肥旧城西面30里处再建一座新城。

那里离水域较远,可以迫使吴军登岸作战,方便截断其退路。

曹叡本不同意,认为这是示弱。满宠反复上表,说兵者诡道也,我们故意示弱,正好可以麻痹孙权。

尚书赵孜认为满宠的计策可行,曹叡遂准奏。

合肥新城建成后,孙权领兵前来,看到新城离水路太远,不敢上岸。愣是在船上待了二十天不敢下来。

满宠见状,不以为意,他认为孙权来都来了,肯定会上岸炫耀自己兵多将广。便在吴军的必经之处,部署六千伏兵,等待吴军自投罗网。

不出所料,孙权又憋了一阵子,终于憋不住了,上岸耀武扬威。

但吴军刚一上岸,就被伏兵袭击,阵亡几百人,还有一些人落水而死。

孙权大怒,下令攻打合肥新城,同时令吴将全琮率领步骑五万攻六安。

然而事实证明,孙权只是无能狂怒。两路吴军最终都是不克而还。

孙权自讨没趣,只好匆匆结束了第四次合肥之战。

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第五次北伐,孙权响应,第五次攻打合肥。

此次出战,东吴兵分三路,除了孙权攻合肥这一路,另外还有两路:

一路由陆逊、诸葛瑾率万余人攻向襄阳;

另一路由孙韶、张承向广陵、淮阴进逼。

但曹叡已经看穿一切。

他认为孙权只是在表面上响应诸葛亮,实际只是一个旁观者。况且合肥城池坚固,即便孙权进攻,亦不足为虑。

结果正如曹叡所料,孙权久攻不下,渐渐丧失信心。又听说曹叡率大军前来,索性下令撤退。第五次合肥之战结束。

其他两路吴军也是无功而返。

纵观孙权五次北伐合肥,一次比一次怂。

一伐合肥时,孙权英武不输父兄,令人敬佩。

二伐合肥,孙权亲临一线指挥,还亲自断后。

但不想被张辽教训了一顿,就此落下了病根。

到了四伐合肥时,他竟然怂得连船都不敢下了。

当然,考虑到吴军的军制,也不能对孙权要求太高。

毕竟陆逊也在襄阳城下撞一头包。

东吴越境作战,尤其是对上魏军,往往发挥不出真正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关羽没有说过孙权是“江东杰瑞”。

据《典略》记载,关羽只说过孙权是“貉子”。

也就是一丘之貉的貉。

真正骂孙权是鼠辈的是曹丕。

夷陵之战后,曹丕下诏给孙权,要求孙权送儿子到洛阳做人质。

孙权表面答应,实则暗中备战。

曹丕不明所以,得意洋洋,说“此鼠子自知不能保尔许地也。”

后来经演义小说加工,孙权就被扣上了“鼠辈”的骂名。

0 阅读:31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