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尴尬的一战:交战双方、看热闹的,都是输家

佳霖谈历史 2024-06-08 13:45:46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收到一份江东寄来的快递,打开一看,是关羽的人头。

新《三国》电视剧中,编剧甩锅给吕蒙。

说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但吕蒙一意孤行,抗命不尊。

还说孙权因此不满,毒死了吕蒙。

然而参考史料,关羽被擒时,吕蒙远在江陵养病,连床都不能下。

部署围捕关羽,实际是由孙权一手操办。

最后下令杀害关羽的人,多半也是孙权。

很显然,只有孙权才有这么大的权力,也只有他才担得起杀害敌方二号人物的后果。

孙权不留后路,把事情做绝,当然有自己的考虑。

一来,这可以夯实他的政治地位。

自从孙策死后,孙权坐领江东二十年,可他连爵位都没有。正式职务仅仅只是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

关羽威震华夏,孙权将其除掉,曹操有必要封赏。

后来曹操看到关羽首级,以朝廷名义封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南昌侯。这正是孙权想要的结果。

其二,孙权想借机拉曹操下水,合击刘备,瓜分益州。

据《魏略》记载,偷袭荆州前,孙权就派人向曹操称臣,还劝曹操称帝。

关羽死后,孙权又第一时间派人向曹操表忠心,说自己与刘备势不两立。极力拉拢曹操与自己夹击刘备,瓜分益州。

孙权想借刀杀人,拿曹操当刀使。

岂不料在曹操眼里,孙权才是刀。

面对孙权一系列的示好,曹操无动于衷,下令厚葬关羽。

后来曹操病死,刘备破天荒地遣使吊唁,既有试探意味,也有心怀感激的成分。

不过,曹丕这时候正准备篡位,急需积攒人望,拒绝了刘备的示好。

同年底,曹丕走合法程序建立曹魏,享国四百年的汉王朝正式灭亡。

消息传到江东,孙权再次派人到洛阳拜码头。为表诚意,他还将先前被关羽俘虏的于禁等人送回。

在孙权看来,大汉骠骑将军也好,大魏骠骑将军也罢,都一样,没区别。

另一边,刘备就尴尬了。

他是汉朝的汉中王,现在大汉没了,他的汉中王政权也丧失了合法性。

为了化被动为主动,公元221年四月,刘备于成都武担山即皇帝位,建立蜀汉。在抢回“天命”的同时,刘备坚称汉献帝是被曹丕弄死的。曹丕的手续不合法。

既然不承认曹丕的合法性,按理说,刘备此时应该出兵北伐。

至于孙权,尽管那小子不地道,但也必须拉拢过来,一起揍曹丕。为汉献帝“报仇”。

这就是政治,定位问题绝不能选错。

可由于孙权不留后路,把事情做绝,还一直垂涎益州。

加之曹丕也没搭理孙权,先后派曹休、曹真攻打芜湖、襄阳。孙权没敢报复。

这就让刘备产生了错觉:东吴都是鼠辈。若是北伐曹丕,孙权肯定要偷袭。而东征孙权,曹丕应该不会动。自己有机会借曹丕之手,压榨孙权,效仿当年的湘水之盟,夺回荆州部分地盘。

于是即位还不到一个月,刘备就在成都整备兵马,同时让张飞从阆中引兵南下,预期在江州会合,一起进攻荆州。

对此决定,赵云等人曾出言劝阻。

理由也非常充分: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现在曹操虽然已死,但曹丕还篡着皇位,你刘备以献帝被害为由即位,就必须顺天而行。只要先灭了魏国,吴国自然会投降。

况且先与吴国开战,孙权怂了,割地求和倒也罢了。但孙权不认怂呢?倘若战事旷日持久,把国力都搭进去,到时候怎么收场?那只会便宜了曹魏。

优秀的政治家在发动战争前,一定要考虑如何结束战争。

但刘备不听。

恰在这时,张飞还被部下张达、范强谋害,割下首级,献予东吴。

张飞之死,让刘备恨意难平,遂以为关羽报仇为名,亲统数万大军沿江而下。

得知刘备即将兴兵前来,孙权遣使求和。可对于归还荆州一事,他缄口不提。

见孙权毫无诚意,刘备更加愤怒。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令吴班、冯习攻打巫县。击溃东吴将领李异、刘阿。

当时,孙刘两家的分界线在巫县,越过巫县,就等于正式进入孙权的地盘。

随后,蜀军在秭归再破吴军,刘备以秭归为桥头堡,继续向荆州缓慢推进。

见刘备这次是来真的,孙权将荆州治所由公安迁至武昌,又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沿江西行,对抗蜀军。

当然,比起前线一城一地的得失,孙权更在乎曹丕的态度。

毕竟此时此刻,魏军主力就在东线。南下伐吴,甚至都用不着动员。

于是,孙权再次派人向曹丕称藩,祈求对方中立。

孙权三番四次认怂,就差当面跪地上磕头了,这让曹丕也产生错觉:东吴皆鼠辈,只要天兵一到,必然望风而降!

因此,曹丕有意封孙权为吴王,借此收买人心。只待刘备罢兵,再攻打东吴。

朝中群臣大多支持曹丕的决定,只有刘晔反对。

刘晔认为,如今天下三分,就是因为蜀、吴抱团取暖,难以逐个攻破。现在天赐良机啊!正好可以坐收渔利。

并且孙权的动机不纯。他遣使来投,无非是因为挨揍了。一旦外部压力解除,孙权那小子肯定要反悔。既然如此,何不兴兵讨伐?

对比当初郭嘉建议曹操不要急于出兵,等袁尚、袁谭先掐起来,再一勺烩。刘晔之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曹丕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自己刚刚篡汉,需要合法性。现在孙权遣使称臣,就是给自己送合法性来了。如果不接受,还发兵讨伐,会使天下人寒心。

驳回了刘晔的建议后,曹丕又说:既然你认为可以出兵,那何不讨伐刘备,显示我们的大国风度呢?

刘晔表示:蜀国远,吴国近,如果刘备知道我们讨伐,肯定就退兵了。但反过来,如果我们讨伐吴国,刘备肯定乐见其成。即便吴国灭亡,刘备得到一半吴地,也坚持不了多久。

曹丕听罢,没有反驳,但也没有采纳,还是拜孙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选择两不相助。

当然,曹丕也提了条件,孙权要送人质到洛阳。并且还要进贡。

依刘晔之言,能不能成事,不好说,毕竟未来有不确定性。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但孙权受封后,曹丕多次派人向其索要贡品,包括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等珍玩宝物。这显然是不理智的。

东吴方面,孙权为了战局稳定,每次都尽量满足曹丕的索求。

吴军诸将见孙权低声下气,各个义愤填膺,如徐盛就说:我们不能为主分忧,反而要让主君卑躬屈膝,真是耻辱啊!

由此可见,曹魏和东吴还未开战,仇恨的种子就已经种下了。

再说回夷陵战场。

蜀军攻克巫县、秭归后,形势一片大好。

可就在这时,刘备不打了,返回了白帝城。

兵法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难道刘备不懂吗?

刘备打了一辈子仗,这些用兵之道当然懂了。

之所以如此,应该是刘备想迫使孙权签订城下之盟。

其实这本来就是刘备伐吴的战略意图。关羽死了,人死不能复生;荆州丢了,土地丢了可以再拿回来。

换做是曹操,或者曹睿、司马师、司马昭,见到孙、刘对峙,估计就南下了。

但曹丕一心向孙权勒索贡品。孙权卑躬屈膝,稳住曹丕,不惧双线作战,自然不可能割地求和。这就导致刘备只能继续打了。

另一边,陆逊通过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求胜心切,决定暂避锋芒,将吴军主力撤至夷陵外围。另派孙桓驻守夷道。

长江北岸的夷陵和和长江南岸的夷道,便是陆逊最后的底线!

公元222年正月,吴班、陈式率蜀军水师进入夷陵,屯兵长江两岸,封锁江面,保障粮道运输。

夷陵作为三峡的东出口,上控巴夔,下引荆襄,如此重要的地方,陆逊为何放弃?

因为蜀军水师不行,至少陆逊认为对方水军并无威胁。

夷陵下游十几里处的虎牙、荆门河段,水流湍急无比,两岸最近处仅七百多米,且礁石遍布,非常容易触礁翻船。

出了虎牙、荆门河段后,长江江面才开始水流减缓,船只航行才算得上安全。

这一水文条件意味着陆逊卡住虎牙、荆门河段,就能阻止蜀军水师继续东进。

同时也意味着,吴军在长江中下游握有绝对制水权。

见水军无法沿长江直冲江汉平原,黄权对刘备说:我军水师顺流而下,进易难退,不如您坐镇后方,我先去探探对方的虚实。

法正死后,黄权扮演着法正生前的角色。

但黄权与刘备的关系远不如法正与刘备那般亲近。

所以刘备没有采纳黄权的建议,只是让他率一万兵马在江北与陆逊对峙,顺便提防曹魏突袭。

另外,刘备还派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响应。

刘备则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大本营。

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百多公里,由于吴军扼守要地、坚守不出,加之地形不利于大军展开,刘备只得在长江南岸设立四十座营寨。

演义小说中说刘备“七百里连营”,这属实夸张了,真实历史中并不存在。

因为从白帝城到夷陵,根本没有七百里。

并且刘备的兵力也没有演义中描述的那么夸张,实际撑死4万。即使算上马良拉来的五溪蛮,也只有5万多,与陆逊旗鼓相当。

东汉军制,1营约千人。刘备在长江南岸设40营,大概就是4万人。

也就是说,蜀军主力基本都在长江南岸,夷陵以西没多少兵力,不存在连营的可能。

为了引诱吴军出战,刘备派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夷道。

夷道守将孙桓是孙权的侄子,他如果被俘,或战死,丢人就丢大了。

于是夷道告急后,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

但陆逊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又城坚粮足为由,拒绝援救。

见陆逊不上套,刘备令吴班带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在吴军阵前辱骂挑战。

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

吴军诸将也是有脾气的,被刘备反复羞辱,纷纷要求出战。

陆逊表示,刘备身经百战,一定有问题,所有人都不许动!

刘备等了大半天,见陆逊都没反应,将埋伏于谷中的八千伏兵撤出。

陆逊说:你看,我说不能打吧,他肯定有问题。

但吴军诸将还是不满意,嚷嚷要跟刘备打。因为双方兵力大致相等,五万打五万,你陆逊咋这么怂呢!

是啊,陆逊咋就这么怂呢?

陆逊总是强调蜀军居高临下,且士气正盛,不好对付。

但不好对付,不等于不能对付。派一支小部队去试试水又何尝不可?

其实真正的原因,陆逊没好意思明说。

参考合肥之战就知道,吴军登岸作战,容错率极低!

稍微受挫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全军崩溃。陆逊输不起,也不敢赌。

另一边,根据形势分析,刘备这时候应该没有全取荆州的打算。

毕竟蜀军没有制水权。

所以刘备的打算可能是让黄权牵制陆逊,待攻破夷道后,蜀军主力沿长江南岸推进,占领荆南地区。然后或与曹丕南北夹击江陵,或者迂回包抄陆逊,迫使孙权谈判。

在刘备看来,自己扬长避短,陆逊小儿能耐我何?

如果对手不是陆逊,蜀军赢下几场陆战,挫伤吴军士气,刘备的计划还真有可能得逞。

不过陆逊似乎看穿了刘备的企图,很沉得住气,死活就是不出战。

进入六月,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斗志逐渐涣散。

刘备无奈,只好令水军舍舟上岸,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屯兵休整,准备等到秋后再发动进攻。

见蜀军兵力分散,水师也上了岸,陆逊微微一笑,我已有破敌之策。

润六月,陆逊下令,抽调精锐组成突击队,每人手拿一把茅草,咱放火去!

趁蜀军不备,吴军突击队渡过长江,冲进深山密林中,焚烧蜀军营帐。

与此同时,陆逊率吴军主力趁乱发动进攻。并用水军截断长江两岸蜀军的联系。

混战中,蜀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卸甲投降。

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的马鞍山,命令大军环绕自己布阵,企图居高临下反击吴军。

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令蜀军陷入混乱,兵士溃逃。

刘备无计可施,只能趁夜逃亡。

但跑得了吗?

吴将朱然率军五千,已经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退路。

为了掩护刘备撤退,蜀将傅肜拼死抵抗,奋战而死。

得知蜀军后撤,被包围在夷道的孙桓也率部猛追,一度冲到了刘备的前面。

刘备翻山越岭,一路上不断焚烧兵器、铠甲,阻拦吴军追击,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

在逃亡的路上,刘备感慨道:孙桓小儿,我当初见你时,也就是个毛头小子,想不到如今这么凶悍。

蜀军主力被歼灭后,黄权率领的一万人也回不来了。

见退路被封死,黄权率部降魏。

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吴将步骘截击而死。

只有向宠的部队完整从夷陵回到蜀地。

夷陵之战,蜀汉精锐基本覆灭。

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之下,62岁的刘备一病不起。

而随着老刘暂时下线,小曹上线了。

前面提到过,曹丕选择中立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孙权要送人质到洛阳。

孙权送贡品很积极,但送人质,他是一百个不愿意。

推三阻四,满嘴跑火车,就是不送。

自打坐领江东以来,孙权遇到的对手都是老狐狸。如今好不容易逮到曹丕这么个铁憨憨,那不得使劲戏耍一番?

见孙权耍自己,曹丕大怒:老子必须灭了他!

刘晔劝导,人家刚刚大胜,而且有江河湖川之险,你现在打已经不合适了。

曹丕不听,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倾全国之力,三路发吴。

当初看热闹的曹魏,现在变成了进攻一方。

而当初的进攻一方,现在变成了看热闹的。

为了稳住西线,孙权能屈能伸,第一时间找刘备求和。

为了表示诚意,孙权还把夷陵更名为“西陵”。

意思就是说,这里就是我的西境,我绝无觊觎蜀地之心。

这时,赵云、李严率部赶到奉节与刘备会合。刘备手上大概有几万人。

但由于身体不好,加之蜀军元气未复,刘备便答应了孙权,表示不会落井下石。

公元222年十一月,吴、魏两军展开大战。

首先开打的是东线战场。吕范对阵曹休,被打得大败亏输,折损兵马数千。东吴在长江以北的据点全部沦陷,吴军只能依托长江天堑与魏军对峙。

曹休得势不饶人,派臧霸领500只轻船、万名敢死军,不断袭击南岸。

见东线有崩盘的风险,孙权赶紧从奉节前线撤下徐盛、全琮、孙韶等部,驰援吕范。

另派孙桓前往濡须对抗曹仁。

全琮赶到扬州后,率部甲胄不离身,兵器不离手,出击驶入江中的数千魏军,斩魏将尹卢,杀死和俘虏数百。

东线本来就不是主攻方向,曹休见吴军夺回制水权,遂下令休战。

中线战场,朱桓依旧勇猛,挫败曹仁。

但大军东调,意味着荆州必然空虚。

曹真、张郃趁机对江陵接连发动猛攻。曹丕也亲临宛城以助声势。

孙权派潘璋、杨粲解围江陵,被曹真击退。

江陵城内的守军得不到援助,多患浮肿,堪战者仅五千人。

不过关二爷把江陵城建得非常牢固,魏军围困半年,始终拿不下来。

于是,双方争夺的焦点转到了江陵中洲。

所谓中洲就是长江里面的江心洲,位于江陵城西14里,控扼长江,其东西长35里,南北宽15里,可屯驻万余人马。

为确保江陵外围安全,孙权令孙盛督万人进驻洲上,建立围坞。

曹真这会攻打江陵,拿下中洲的任务就落到了夏侯尚头上。

面对滔滔奔流的江水以及游荡在江中的吴军水师,夏侯尚起初隐忍不发。

待到来年一月,趁长江水位降到最低时,夏侯尚派出百艘冲锋舟,逆流而上。

常理而言,水上作战肯定是顺流而下最方便。

夏侯尚反其道而行之,令孙盛猝不及防,弃岛而逃。

魏军趁机放火焚烧吴军停靠在岛边的船只,算是为曹操报了赤壁之仇。

吴军见主帅逃跑,顿时大乱。又见船只被烧毁,纷纷跳入江中,结果溺死数千人。

占领中洲后,魏军将江陵内外围得水泄不通。

吴军节节败退,孙权又慌了,再次派使者向刘备道歉。

再次得到刘备的许诺后,孙权展开反击。

诸葛瑾奉命屯兵长江南岸,与夏侯尚隔江对峙。

魏军虽然陆战吊打吴军,但曹丕似乎没有给西线魏军准备足够多的渡江船只。

眼看吴军随时都会反击,不得已,夏侯尚只能在江面上搭设浮桥。方便北岸的魏军与中洲往来。

江陵城内的吴军困坐愁城,长江南岸的吴军又不敢出击,拿下江陵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但侍中董昭看到了危机。他认为依靠浮桥过江太危险了。

一旦江水暴涨,水军又不足,吴军再来攻桥,拿什么来防御?

曹丕认为言之有理,命夏侯尚紧急撤出。

事后来看,董昭的提醒非常正确。当江水暴涨后,吴军水师计划从上游顺流而下,烧毁魏军浮桥。

好在因夏侯尚已经退军,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船只充足,夏侯尚又何至于冒险。

既然要打,就该早作准备。作为决策者,曹丕早干嘛去了?

后来由于西线和中线魏军遭遇瘟疫,陆续撤退。

曹休见友军撤了,也宣布退军。

魏军撤退期间,张辽、曹仁病逝。估计就是死于瘟疫。

战至公元223年三月,持续了半年之久的魏吴大战,以东吴惨胜结束。

客观而言,曹丕起初坐山观虎斗,原则上没问题。

老天爷给了曹丕机会,天下是分是合,完全在曹丕一念之中。

可惜曹丕什么都没做,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

魏吴大战结束一个月后,刘备病故于白帝城。

这位漂泊半生,百折不挠的老兵,留下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走了。享年63岁。

临终前,刘备把诸葛亮叫到床前说道:你的才能是曹丕的10倍,绝对可以安邦定国,完成复兴大业。如果你觉得太子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觉得他没能力,你可以自己取舍。

作为老江湖,刘备心里明白,蜀汉被自己折腾成了负资产。如果部门经理心怀不轨,集体降曹,刘禅就是待宰羔羊。如今只有诸葛亮才能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弱小国家,只有诸葛亮才能保护刘禅。

诸葛亮泣不成声,哭着和刘备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然而夷陵之战前,蜀汉就已经没了法正、关羽、张飞、马超、黄忠。

夷陵之战期间,蜀军又接连损失张南、冯习、傅彤、黄权、马良等人才。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相当于刘邦大业未成,就先没了韩信、张良、曹参、周勃、樊哙、陈平。并且刘邦也死了。

只剩下一个萧何,怎么可能扛起重担?

诸葛亮未来的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同年五月,刘禅即位,诸葛亮开府治事,国家内政外交,皆由其处理。

由于一向主张联吴,诸葛亮执掌大权后,吴蜀再次结为盟国。

见吴蜀交好,孙权又改了年号,不再尊大魏为宗主国,曹丕颇为不爽。

伐吴!必须要给孙权一个教训!

公元224年八月,曹丕亲率十万大军,跑到广陵耀武扬威。

吴军严阵以待,曹丕隔江望见,认为东吴有人才,下令撤军。

一年后,曹丕亲率十万大军,旌旗数百里,再次跑到广陵耀武扬威。

但这一次他来晚了,由于已经是晚冬季节,部分水域结冰,魏军水师开不进长江。曹丕望江兴叹,只得下令撤军。

又过了几个月,曹丕去世,时年四十岁。

临终前,曹丕悔恨不已,感叹当初错失良机。

1 阅读:382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