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国:国祚三十六年,兴于兄弟合力,亡于宗室内讧

梨评历史 2024-06-23 09:05:28

九世纪末期,大唐帝国趋于落寞,各地起义此起彼伏。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带领大军攻陷长安,唐僖宗慌忙逃亡蜀地避难,而伴随黄巢起义的,还有各地扯大旗谋求割据的野心家,尤其是富庶的江淮地区,不管什么身份,纷纷拉扯一支队伍,比如王绪。

王绪原本是淮南道寿州的一名屠户,趁着天下大乱,和妹夫刘行全杀了寿州刺史颜璋,占据了寿州。

《唐宫仕女图》

有了寿州,王绪的队伍不断扩张,很快就到了万人规模,有了底气的王绪自称将军,成功攻占了隔壁的光州。

光州下面有个县叫固始县,县城内有三位兄弟,分别叫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其先祖一度担任固始县令,靠着祖上荫庇,王潮担任固始的佐史,属于当地的地头蛇。

因而王绪攻占后,就将王氏三兄弟收入麾下,其中大哥王潮担任军正,负责掌管军中的钱粮。

因王潮办事得力,加上本身廉洁奉公,因而在王绪军内获得了不少人缘,为日后出人头地埋下了伏笔。

01

王绪攻下光州后,地盘开始和占据淮河北岸蔡州的秦宗权接壤,此时的秦宗权并不服黄巢,打算整顿兵马和黄巢大战,为了拉拢王绪,秦宗权上奏朝廷,保举王绪为光州刺史。

蔡州、光州和寿州

别看当了光州刺史,但王绪日子一点都不好过。

为啥呢?自然是秦宗权了,秦宗权一方面要求王绪上贡租赋,一方面又要王绪带兵出征,引起王绪的不满,双方矛盾越来越大。

光启元年(885年),秦宗权称帝,为了夺取天下,他再一次向王绪催要粮草,王绪表示,光州已经被薅没了,是一点存粮都没有了。

秦宗权本来也看王绪不爽,正好借这个理由发兵攻打,仅有五千士卒的王绪哪里是对手?干脆带着五千士卒和家人一起向南逃亡吧,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而逃亡的路上,王绪一路烧杀抢掠,最终来到了靠近海边的闽地的漳浦县,再往南就到海边了,更要命的是由于跟着走的还有随军的家属和固始本地的百姓,不仅消耗大量的粮食,还严重影响了行军的速度,如果不考虑解决这个问题,王绪大军怕不是就地就要解散了。

开闽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为此王绪打算抛弃随军的老弱家属,让他们自生自灭。

听到王绪的军令,王潮三兄弟表示震惊了,作为孝子,他们也带着老母亲一路同行,都走到这里了,让他们狠心抛弃老母,属实做不到,为此他们找到了王绪,希望他可以网开一面。

但王绪不听,认为王潮三兄弟抗命,气的要将王潮三兄弟和他的老母亲一起杀掉,幸亏同僚们力保,这才保全性命,但他们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而能得到同僚的力保,也可以看出三兄弟在军内铁定混的不错,也可以看出王绪的命令是如何不得人心。

但王绪的决定有错吗?看起来没错,但问题是让自己手下狠心抛弃妻儿老小,将他们逼上绝路,还能指望他们为自己卖命吗?王潮三兄弟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普通士卒了,因而不满的情绪很快在军中蔓延开来。

眼看军心不稳,有江湖术士告诉王绪,说军内有王者气。

这可把王绪吓坏了,一听有人要抢自己位置,说啥也不乐意,而且王绪本身就是一个爱猜忌和小肚鸡肠的人,得知江湖术士的话后,在军内大开杀戒,就连和自己起家的妹夫刘行全都杀了。

或许江湖术士是拍马屁,暗示王绪可以称王,但王绪只是一个屠夫,没怎么读过书,没听过陈胜吴广当年的故事,坚持认为有人要害了自己,搞得军中人人自危。

大楚兴 陈胜王

王潮三兄弟本来就对王绪不满,现在王绪不断作死,给了他们机会,暗中在军中串联,直接软禁了王绪,而后身死。

02

王绪没了,但几千人的军队不可一日无主,谁来领导大军呢?选来选去,最终选择王朝为领头人,带领大家继续逃亡。

那么到底要去哪里呢?王潮认为,如果在闽地待不下去,要么返回光州,要么前往巴蜀,就在王潮还在摸索未来的路线的时候,来自泉州一位叫张延鲁的人跑到他跟前,请他回去担任泉州刺史。

入闽路线

难道泉州没刺史?显然不是,如今担任泉州刺史的是廖彦若,但为人残暴,苛待民众,早已引起百姓的不满,而作为泉州大户的张延鲁认为王潮带领的大军一路秋毫无犯,因而希望王朝带兵杀了廖彦若,然后由他担任泉州刺史。

而且撇开遥遥无期的泉州刺史不说,张延鲁还带献上不少粮食,解决了军内粮食短缺的问题。

既然人家帮你填饱肚子,不能白吃吧,就这样,王潮带着大军向泉州进发。

光启二年(886年),经过一年的苦战,王潮成功攻下了泉州,带着大军在泉州安顿下来。

唐末南方局势

但如何获得泉州刺史的头衔呢?别急,除了张延鲁关注他,时任福建观察使的陈岩也在关注他,陈岩看人很准,认为王潮不是等闲之辈,立即上奏朝廷,保举他为泉州刺史。

王潮主政泉州的这几年里,安顿民心、招抚地方、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更修葺港口,让泉州商业贸易得到巨大飞跃,仅仅几年,就让泉州百姓心悦诚服,也备受陈岩的认可,因而陈岩打算让王潮接替自己位置。

景福元年(892年)正月二十九日,陈岩病逝,病入膏肓前,陈岩派人去泉州叫王潮来福州,想要让他主政福建,然而还没等王潮到达,陈岩就病逝了,其小舅子范晖趁机上位,成为福建观察使留后。

然而范晖本来就不得人心,加上上位后为非作歹,引起陈岩旧将们的不满,纷纷跑到泉州依附于王潮,甚至劝王潮干掉范晖。

而在泉州的这几年,王潮三兄弟也没闲着,早就培植了不少势力,见人心归附,当年三月,就派堂弟王彦复和三弟王审知带兵去了福州。

王潮主政泉州(图源:史图馆)

然而没想到福州居然这么难啃,打了一年还没打下来,范晖又邀请姻亲浙江威胜军节度使董昌发兵五千前来救援。

眼看就要被包围,王审知想要退兵,但王潮坚决不肯,说了一句:“兵尽益兵,将尽益将,兵将尽则吾至矣。”

王潮为何坚持进攻呢?别看王潮只是地方小吏出身,但他看得很长远,攻打福州,并不是一个城池的得失,而是外来户的王氏兄弟和本土的范晖势力争夺福建的控制权。

一旦拿不下福州,那么王氏兄弟必须退出福建,包括经营五年的泉州,因而给了王审知死命令。

王审知没办法,只能听从兄长命令,一方面继续围困福州,一方面抵御援军。

景福二年(893年)五月,范晖顶不住了,弃城而逃,王潮兄弟终于拿下了福州。

而拿下福州后,王潮做低了姿态,不仅穿着素服给陈岩办了葬礼,还把女儿嫁给陈岩的儿子,至于陈岩旧部,也是极力厚待,此举一方面是感激陈岩知遇之恩,一方面也是拉拢本土豪族,就这样,王潮迅速稳定了福州的局势。

而靠着大胜,福州各州也望风而降,也让王潮势力范围扩大到福建五州,奠定了日后割据的基础。

王审知

当年十月,朝廷正式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又在乾宁三年(896年)九月升福建为威武军,而王潮则担任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则担任节度副使。

03

虽然王潮达到了人生巅峰,但他也迎来了生命的终点。

乾宁四年(897年),王潮病重,自知时日无多,开始考虑权力交接问题了,而他选择的对象就是三弟王审知。

王潮没儿子吗?有,他有四个儿子,按照权力继承,理应交给自己儿子,但王潮知道,乱世里,应该将权力交给有实力的人,而且王氏是外来人,想要在本地立足,必须要活的本土支持,尤其是军队的支持,而目前这个人只有三弟王审知。

至于二弟王审邽,则擅长文治,更适合主政一方,因而王潮担任福建观察使后,就任命二弟王审邽为泉州刺史,让他好好经营王家的大本营。

而王审知,则负责带兵,其中出力最多也是最为艰难的自然是王氏的立足之战——福州之战了。

长兄如父,王潮既是哥哥,又扮演父辈的角色

而且王审知本身就在军中有着不错的地位和人缘,当然堂兄弟王彦复也不错,可惜王彦复英年早逝,眼下选择只能是弟弟王审知了。

说实话,王潮三兄弟的关系非常不错,其中王潮比王审知大十六岁,因父亲早逝,长兄如父,王潮既是哥哥,又扮演父辈的角色,在他眼里,王审知其实已经和儿子差不多了。

也因此,在时日无多的日子里,王潮开始安排,先让王审知担任“知军府事”。

对于这个任命,王审知表示不可,认为长幼有序,理应让二哥王审邽来接任,但王审邽却说王审知功劳大,军中威望高,理应接受,就这样,王审知成为福建的新主人。

可以说王氏能够立足福建,乃至最后的立国,靠的就是王氏兄弟的齐心合力,兄弟齐心,真的可以断金。

04

就在王氏兄弟大力在福建耕耘的时候,大唐也迎来了他的终结,在大唐最后的日子里,还封王审知一个琅琊郡王的封号以及各种赏赐,但对于王审知这样的地方诸侯来说,这些都是虚的,顶多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罢了。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唐建梁,开启了五代乱世,为了拉拢王审知,朱温晋封王审知为闽王,也让王审知从一个种地的农民一跃而升为藩王,达到了人生的顶点。

后梁时期

但王审知却没有自傲,坚持保境安民的策略,说实话,唐末这样的乱世,大大小小节度使数不胜数,想要称王称帝的也不少。

而王审知的福建地理位置也很优越,王审知又经营多年,想要称帝也不是难事。

但王审知明白,称帝虽好,但会成为活靶子,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

因而王审知可以保持低调,始终对北方掌权称臣进奉,暗地里继续发展闽地,靠着这一手隐忍,在中原纷乱不休的时候,福建却成为一方乐土。

更难得的是王审知自知民间疾苦,过着节俭的生活,就连裤子破了都修修补补,对于奢侈品也是直接拒绝。

而对于福州城,王审知的花费大力气去修建,将福州城修建了坚固无比,让日后的侵犯者吃尽了苦头。

然而就在王审知继续和巩固自己势力的时候,内部却开始不稳了,比如王审知的侄子王延彬。

王延彬是王审邽的长子,出于对哥哥的信任,王审邽去世后,王审知让侄子王延彬继续担任泉州刺史,并且一路为他加官晋爵。

王延彬倒也不辱使命,继续发展泉州的外贸事业,给泉州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彻底让泉州成为世界一流的港口。

随着钱袋子鼓起来,王延彬也开始骄奢放纵起来,叔叔有多节俭,侄子就有多奢侈,每天莺歌燕舞好不热闹。

王审知塑像

而且也愈发对泉州刺史不满,想要更进一步,因而他偷偷派出使者,向后梁进贡,想让后梁皇帝朱友贞封他为泉州节度使,然后这件事就被王审知知道了。

王审知自然很生气,直接诛杀了王延彬身边的同党,随后撤了王延彬的职,但他没有赶尽杀绝,毕竟是亲侄子,本来家族人就不多,或多或少还有感情在,所以就留了王延彬一命。

05

解决了王延彬之后,王审知继续发展自己的势力,此时王审知身边还有两股政权,分别是杨吴和吴越,两个政权对福建形成三面之围。

好在杨吴和吴越本来就相互制约,为了抱团,王审知和吴越联姻,达到势力上的平衡。

除此之外,王审知又和南汉联姻,稳固了福建西南的局势。

王审知初期势力范围

有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后,王审知则大力发展闽地,也让闽地得到第一次大规模开发,王审知也被后世誉为“开闽第一人”。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统治福建二十八年的王审知去世,将权力交给了长子王延翰,但从这一代开始,本来亲密无间的王氏宗亲开始陷入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权力争斗的戏码。

和父亲低调相比,王延翰刚刚担任威武军节度使就迫不及待自立,于当年十一月自称“大闽国王”,追谥王审知为昭武王,成为闽国政权之始,而后大封群臣,不过依旧使用后唐的年号,继续奉北方王朝为正朔。

三面被围

王延翰作为长子,深怕父亲改立其他人,因而不太喜欢兄弟们。

刚刚接班一个月,就把亲弟弟王延钧赶出福州,让他担任泉州刺史,虽然成为一方实权派,但王延钧认为这是老哥要猜忌和排挤自己,异常不满。

不久,王延翰一件事,让王延钧抓到把柄,起因就是王延翰从民间选一些美女充实后宫。

这本来无可厚非,毕竟他老婆崔夫人善妒,动不动就折磨后宫女子,王延翰有苦难言,只能继续搜罗美女。

这给了王延钧一个口实,立马上书劝谏,说老哥天天沉迷后宫可不行,气的王延翰大发雷霆。

除了王延钧,在建州的义弟王延禀也上书表示反对,甚至派出了使者。

王延翰打算给弟弟们一点颜色看看,任命国子祭酒湛温去接待,并且让他送行的时候毒死建州使者。

湛温是左右为难,毕竟如果真的毒杀,闽国必然陷于内乱,作为和王审知一起奋斗的老人,他显然不愿意看到,于是自己喝下毒酒,这就给了王延稟和王延钧出兵的理由。

后唐天成元年(926年),王延稟和王延钧二人联合,直接起兵攻打福州,王延翰不敌被俘,最终以弑王审知的罪名被斩首示众。

至此王延钧成为新的闽王,但他却防着王延稟一手,王延稟也清楚,只是没有撕破脸。

天成四年(929年),王延稟以生病为由,让儿子王继雄来接班,但却绕过闽王王延钧,直接上书给后唐皇帝李嗣源,可见王延稟从心里就不服王延钧,当然也引起王延钧不满。

双方一场恶战难免,最终王延禀被反杀。

结果了王延禀后,眼看其他势力都纷纷称帝了,王延钧也不装了,直接称帝。

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定国号“大闽”,改元龙启,但称帝后的王延钧毫无进取之心,每天就是享乐,又重用奸臣薛文杰,搞得国内民不聊生。

而为了享乐,他老早就让儿子王继鹏监国,自己每天就是玩,也让闽国国力一落千丈。

但王延钧每天纵欲享乐就是不死,让一直转正的王继鹏每天都愁眉苦脸。

闽永和元年(935年),趁着王延钧病重,王继鹏和皇城使李仿迫不及待发动政变,弑父称帝。

然而王继鹏比王延钧还更加残暴,又残害宗室,引起王氏内讧,最终被王审知第七子王延羲和侄子王继业弑杀,至此延钧一脉彻底绝嗣,皇位又来到了王延羲这里。

不知道王审知是如何教育儿子的,几个儿子一个比一个残暴,王延羲也是如此,而他因为是宗室篡位称帝,为了防止其他兄弟有样学样,大肆残害宗室,老弟王延政多次进谏未果,差点被杀。

一气之下,王延政于闽永隆四年(943年),以自己控制的建州称帝,国号大殷,闽国彻底分裂,一家人互相攻伐。

闽国(黄色)和殷国(绿色)

至于王延羲,依旧我行我素,此前发动兵变的控鹤都将连重遇与拱宸都将朱文进再次兵变,弑杀王氏宗族,只要留在福州的王氏无论老幼均屠杀殆尽,而后朱文进自行称帝。

如今闽国已经不是王氏后人主政了,长期内乱下,给了南唐可乘之机。

南唐保大二年(944年),李璟得知闽地内乱,直接出兵征讨,而王延政作为王氏血脉,也在攻打朱文进控制的福州,朱文进并非王氏宗亲,自然得不到王家旧部的认可,于是又把朱文进杀了,拥立王延政来福州继位。

但南唐现在进攻殷国,王延政没法离开,就派侄子王继昌去福州暂领军务。

大家拥立的是王延政,而不是你王继昌,王继昌刚来没多久就被弑杀了,而后为了谁当国主,闹的不可开交,选来选去,选了雪峰寺和尚卓岩明当闽国皇帝。

但卓岩明只知道吃斋念佛,根本不懂国事,纯粹就是傀儡,不久又被弑杀,叛乱的头头李仁达自立,如此乱糟糟的闽国哪里是南唐对手?

保大三年(945年)八月,王延政因孤立无援,城陷而降,闽国就此灭亡,至于李仁达则以福州附吴越。

从王潮带兵进入闽到闽国灭亡,王氏在福建统治了几十年,前期兄弟如何齐心合力,后期宗室就有多内讧,而闽国的兴盛和灭亡,也成为五代十国的一个缩影。

3 阅读:482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