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为什么不提前培养豪格?后金初期的争储内耗,让他历历在目

梨评历史 2024-06-15 03:03:13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靖远大将军豪格西征张献忠后,班师回朝,立下如此大功,掌权的摄政王多尔衮却没有封赏,甚至异常的冷淡,让豪格心生警觉,不知道多尔衮又要出什么招。

果然没多久,贝子屯齐、尚善、屯齐喀联名告发济尔哈朗,说他在皇太极初丧的时候,明知两黄旗谋立豪格却被举报,而后又在入关的时候,擅自命令两蓝旗越序立营前行,理应处死。

多尔衮很“大度”,表示济尔哈朗是有大功的人,怎么能下狱呢,就简单的降济尔哈朗为多罗郡王了事。

郎世宁《和落霍澌之捷》

而除了济尔哈朗,还有不少两黄旗和镶蓝旗的大臣也因各种罪名下狱,豪格知道,多尔衮要动手了。

因为这些下狱的,都是当初支持自己登位的人,多尔衮惩治他们,那下一步要惩治的,必然是自己。

果然到了三月初六这一天,多尔衮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将其下狱,甚至添油加醋,加了很多有的没的罪名,目的就是要处死豪格。

得知老哥要被打击,顺治不断下旨阻拦,奈何大权都被多尔衮掌握,无济于事。

考虑到豪格的是先帝长子,多尔衮也不好直接动手,直接将其幽禁。

但仅仅一个月,豪格就暴卒,年仅四十岁,豪格的突然离世很显然和多尔衮脱不了干系。

说起来,豪格也是悲剧,论出身,他是皇太极长子,论能力,他的战功不逊于其他宗室将领,论地位,他是皇太极所封的亲王之一,也是皇太极末期最有实权的四大亲王之一。

豪格画像

但他不仅没能坐上皇位,更没捞到摄政的位置,反而落到一个惨死的地步,令人唏嘘。

有人说,豪格的死是皇太极间接造成的,要是皇太极在世的时候立豪格为储君,不就没后面这么多事了吗?

但皇太极也有苦衷,虽然他没法预知后世的事情,但他却知道要吸取之前的教训,这个教训就是努尔哈赤时期,异常激烈的争储内耗。

褚英之死:父子相残的悲剧

褚英是努尔哈赤嫡长子,在努尔哈赤创业时期,屡立战功,因而被努尔哈赤授命执掌国政,虽然没有明确说褚英是继承人,但这个位置就等同于太子的地位。

但很快,问题就来了,褚英的几位兄弟在战功方面丝毫不逊于褚英,也不满褚英储君的地位,毕竟以出生时间定未来,他们并不服。

但如果直接表达对褚英的不满,现在有争嗣之嫌,于是他们走五大臣的路子,打算和五大臣联合起来,扳倒褚英。

这个五大臣分别是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和扈尔汉,这五个人可是在褚英还在襁褓的时候就跟随努尔哈赤了,不管是威望还是功勋方面,褚英根本镇不住这帮老臣。

《独步天下》里的褚英

而且五大臣也不满褚英专军机、裁政事的地位,双方一拍即合。

眼看五大臣和兄弟们咄咄逼人,褚英也坐不住了,趁着老父亲还在世,就明里暗里剥夺五大臣和兄弟们的财富和权力,以巩固自己的储君之位,一来二去,这矛盾越来越多,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甚至逼迫努尔哈赤必须做出选择,是选择褚英这个储君,还是五大臣以及背后的一帮势力,很显然,为了基业,努尔哈赤不得不舍弃长子。

但褚英毕竟是自己多年培养的储君,就这么废黜心有不甘,想要找个台阶下,让褚英悔过,然后和五大臣和兄弟们搞好关系。

但褚英头铁,也知道有第一次联合,必然有第二次联合,更不满父亲偏袒他人,坚持不肯悔改。

这下子努尔哈赤没办法了,只能刻意疏远褚英,剥夺了他的监国地位,但却保留了褚英白旗旗主地位,实际上还是想力保大儿子的。

但褚英年少气盛,不甘心失去储君的位置,趁着努尔哈赤出征,召人诅咒努尔哈赤、五大臣和一帮兄弟,甚至希望努尔哈赤战败,事情败露,努尔哈赤暴跳如雷,立即将其圈禁起来。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褚英已经被圈禁两年了,这两年里,褚英依旧和之前一样,狂妄悖逆,努尔哈赤不得不狠下心,处死褚英。

幽禁而死

褚英是努尔哈赤极力培养的储君,但在后金这样制度还比较落后的政权里,储君必然会成为各个实力派的活靶子,逼迫努尔哈赤骨肉相残,简直就是人间悲剧。

代善被废:储君威胁到皇权

褚英死后,努尔哈赤没有吸取教训,打算再选一个儿子当接班人,年龄最大的代善成为努尔哈赤新的储君人选。

代善是褚英嫡兄弟,功劳不逊于褚英,年龄仅次于褚英,况且有着不错的人缘,就这样,代善成为努尔哈赤第二位储君。

有了褚英的前车之鉴,代善自然小心翼翼,一方面礼遇老臣,一方面和兄弟们打成一片,得到兄弟和老臣们的一致认可。

代善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封代善为大贝勒,成为四大贝勒之首,执掌两红旗,如果没有意外,代善将成为后金第二位掌权者。

但储君位置稳固后,代善却骄傲自满起来,甚至隐隐约约威胁到了努尔哈赤的皇权。

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庶妃德因泽向努尔哈赤告发代善和大福晋衮代私会之事,成为后金宫廷内的一桩丑闻。

虽然努尔哈赤承诺过,自己死后几个妃子都交给代善,但自己还没死,代善就这么迫不及待的提前“享用”,这明显不把自己这个老父亲放在眼里。

但暴怒之后的努尔哈赤还是冷静了下来,毕竟这件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努尔哈赤只处理了衮代,至于代善,丝毫没受到影响。

衮代

原以为这件事会给代善一个教训,让他注意一下自己的行为,但转头,莽古尔泰又告发代善苛待儿子,甚至掠夺儿子们宅基地的丑闻。

莽古尔泰是衮代儿子,也是继代善之后,地位最高的皇子,况且此前母亲因代善被废,于公于私,都要和代善斗一斗。

虽然努尔哈赤不喜代善苛待儿子的暴虐,但鉴于这个是莽古尔泰告发的,有取而代之的嫌疑,又被努尔哈赤随便应付了一下,但很明显,两次事情,让努尔哈赤开始对这个好大儿有些不满了。

至于代善,则认为是莽古尔泰的公然报复,自己不回击一下,如何威慑其他兄弟?不久机会来了。

同年八月,努尔哈赤带着莽古尔泰和代善、皇太极等人出征大明,双方在灰山对峙。

和往常一样,莽古尔泰带着百余人的骑兵冲锋,按照此前商议的作战计划,同属战斗序列的额义都会带着大军随后跟随自己冲阵,但这次,额义都却按兵不动。

眼看莽古尔泰就要陷入明军包围圈,一旁的代善和皇太极却眼睁睁看着他冲阵,一点想要支援的想法都没有,要不是明军不敢轻举妄动,莽古尔泰怕不是直接死了。

挑战自己权威,努尔哈赤不能忍

虽然代善只是要报复一下莽古尔泰,但却让努尔哈赤意识到,代善的势力已经这么强了,强到足以威胁到自己地位了。

这次出征的有五大臣的额亦都和扈尔汗,还有能力优秀的皇太极,他们居然听从代善命令,联合起来借刀杀人,万一哪一天代善要求他们谋权篡位,是不是也会如此?

一想到这里,努尔哈赤不寒而栗,此前不管代善种种行为,自己都可以忍,唯独这件事,他不能忍。

不过此时的代善权势已经仅次于自己,不好直接动手,只能分化和逐步削弱代善的权势,最终失去了储君位置。

经历了两次立储失败后,努尔哈赤也看清楚了,不管立谁,都有问题,自己在世掌握大权就好了,死后谁是大汗,你们自己商量着办吧:

尔八人同心谋国,或一人所言有益于国,七人共赞成之,庶几无失。当择一有才德、能受谏者,嗣朕登大位。

基于此奠定了八大贝勒共同议政的局面。

皇太极:逐步集权,但始终不敢立储君

代善被废后,人缘不逊于他以及早就开始经营势力的皇太极脱颖而出,成为新的大汗,虽然史书上说皇太极上位是“众望所归”,但鉴于后金激烈的储位争夺来看,其他几个贝勒并非心甘情愿。

皇太极

也因此初期的皇太极放低了姿态,和其他贝勒共同执政,虽然是大汗,但其他兄弟向他行礼的时候,他也得还回去,而且在会议上,四位兄弟是并坐在一起的。

当然这也是皇太极的缓兵之计,等位置稍微稳定后,先后收拾了阿敏和莽古尔泰,至于代善,毕竟是当过储君的人,也明白皇太极的心思,开始急流勇退。

然而因为皇太极集权过程过于血腥,引起其他人的不安,为了防止他们联合起来,皇太极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能参与大事的不仅仅是八王们,贝勒们也可以。

皇太极得以集权

此举不仅安抚了其他贵族,更稀释了八王们的权力,皇太极得以集权。

但对于储君,虽然想过,但始终没敢确定,即便称帝后,也没有立太子,毕竟此时的清朝依旧属于贵族政治,重大事情依旧需要亲王贝勒们共同商议,而且也没确定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

而且各旗旗主的话语权很大,八旗们更多的听命于自己的旗主而非皇太极,加上八旗之间因为利益冲突,矛盾十分尖锐。

贸然立储君,那就意味着储君来自哪旗,哪旗日后就得势,其他各旗必然视他为眼中钉,皇太极可是完整经历过褚英和代善储君时期,而且也是参与扳倒褚英的人之一,自然知晓其中的厉害。

所以现在立储君就是立活靶子,更让皇太极好不容易平衡好的八旗力量被打破,甚至陷于内讧。

对于有志于入主中原的皇太极来说,这种局面不能出现,江山还没到手,就因为立储君而不去激发所有力量,这种格局够干什么?

当然,皇太极有没有属意的储君人选呢?由于皇太极的确没有太子,只能从起表现来看判断了,如果从喜爱程度上,无疑是海兰珠的儿子了。

何赛飞版海兰珠

崇德二年(1637年),海兰珠刚刚诞下皇子,皇太极就大赦天下,至于理由,则是“自古以来,人君有诞子之庆,必颁诏大赦于国中”,要知道除了这个儿子,皇太极其他儿子可没有这个待遇。

除此之外,还册封了海兰珠为和硕贤妃,虽不是皇后,但待遇已经非常接近皇后了。

可惜海兰珠儿子命薄,次年就去世了,也让皇太极伤心不已。

但如果从稳定基业角度来看,皇太极看重大儿子豪格以及弟弟多尔衮。

豪格和多尔衮年纪相仿,两人也是同年封的亲王,也是皇太极后期最有权力的四个亲王之一,其中豪格掌握户部,多尔衮掌管吏部,位置上几乎差不多。

但在战功和才能方面有些差距,因而在皇太极时期,豪格基本是作为多尔衮副手一起出征,似乎有让多尔衮带带豪格的想法,毕竟江山还是留给自己儿子的好。

当然,也因为权力过盛,两人也被皇太极打压过,松锦之战前期,两个人一起犯错,然后一起被贬为郡王,明显皇太极是要敲打敲打一下他们。

代入代善当年的经历,豪格的确有被皇太极视为接班人的想法。

但鉴于立储君会陷于内讧的危机,皇太极始终不敢明确,一方面自己正值壮年,一方面想要入住中原稳定局势后,才明确继承人。

只是没想到自己突然暴毙,五十二岁就去世了,比老爹努尔哈赤少活了十五年,直接导致多尔衮和豪格的剑拔弩张,更造成豪格日后的悲剧。

所以皇太极不是不想培养豪格,只是碍于当时局势,不得不悬空储君位置。

3 阅读:1755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