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大儒宋濂,曾经做过太子朱标的老师,为何晚年却下场凄凉?

北国历史爱好者 2024-07-04 08:54:56

作为明初最著名的儒者,宋濂本应该受万千学子敬仰。但奈何时运不济,长孙宋慎牵扯进了胡惟庸案,宋濂本人也被牵连进去。朱元璋大怒之下,将其流放茂州,宋濂年老力衰,病死途中。

宋濂,元末明初的一代大儒,学问可谓是学通古今。身为儒者,他没有继承魏晋时期名士的狂放,而是如同两汉经学家一般儒雅。当时人们敬仰他的气度,常常将他和司马迁等人并列。

宋濂的母亲怀胎七个月就生下了宋濂,身为早产儿,宋濂也是身体羸弱,体弱多病。而且家境贫寒,经常受冻挨饿,。所幸,有母亲、祖母二人悉心照顾,宋濂才得以长大成人。

虽然身体不好,但宋濂头脑聪明,又是一副志存高远的样子,本身就聪明,又勤奋钻研,年纪轻轻就胸有才气了。

据说,在宋濂十五岁的时候,同乡有人来考他。上来就问“要是背四书的话,你要用多长时间?”宋濂相当有自信,当即表示“七天!只要七天!”

那人有点纳闷,七天时间背四书,真的假的?虽然疑惑,但还是想要试试这年轻人的水准,就拿书让宋濂去背。

七天之后,宋濂如约前来应考。不论乡人怎么抽查,宋濂都倒背如流。乡人大为惊奇,当即表示此子必有作为。

不得不说,这些大学问家都有一个名为“过目不忘”的技能,也许在他们看来,这只是基本功罢了。

就这样,宋濂依旧研读经学,名气也是一天比一天大。但他没有什么加官进爵的想法,也就没走仕途,而是去当个教书先生。

但他这个教书先生可不简单,也算是小有名气了。跟刘基、章溢、叶琛并称“浙江四先生”。

宋濂不想走仕途,但有人举荐啊。要知道,元朝末年,官场腐败不堪,说是污泥潭都不夸张。也因此,宋濂是真不想去当官,但没什么办法拒绝举荐。

为了不进元廷,也为了躲避战乱,宋濂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跑到了江华山,躲到山中隐居去了。

俗话说得好,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宋濂之所以选择归隐,无非就是因为元朝不给力。官场黑暗腐败,宋濂也是读书人,胸中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当然不愿意跟那些人同流合污。

此时宋濂虽然隐居,但也梦想着有个明主来寻访自己,让自己一展才华。但与许多人不同的是,他这个梦没做多久就实现了。

公元1360年, 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来到朱元璋手下,担任江南等处儒学提督。跟他一起来的,还有刘基,刘伯温。不得不说,浙江四先生的含金量真的很高。

朱元璋得到宋濂后,可谓是异常心喜,深深地被宋濂的才华折服。没多久,就让宋濂负责朱标的学业,直接成太子的老师了。

虽然当时朱元璋没称帝,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朱标就是继承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濂的地位比他自己想象的高。

若是一般人,此时已经飘飘然了。但宋濂没有,他依旧是那副模样。似乎官职高低大小对他没影响,只要为理想服务就好了。

因为从小就没少吃苦,所以宋濂相当懂得体恤百姓。在教导朱标的过程中,宋濂一直尽心尽力,将毕生所学尽心教导,希望能教出来一个仁厚的君主。

宋濂是个好老师,朱标也是个好学生。师徒二人性情相合,教学过程相当顺利。

可以说,宋濂教了这么多人,只有朱标是他最得意的学生。在朱标身上,宋濂看到了王朝兴起的希望。同时,也借此实现了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

经过教导朱标一环,朱元璋对宋濂的评价更上一层楼,更加明白了什么叫大儒。也因为这个原因,朱元璋直接交给宋濂一个大任务:撰修《元史》。

众所周知,史书是很重要的,半点差错都出不得。而且,这活可以点都不轻松,查找史册,编撰成条,干个一年两年的也不奇怪。

而且还有一点,宋濂年纪大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要知道,他这时候已经年过半百了,还得接手这么重要的任务。但没办法,都是打工人,老板下发任务了,那就得干啊。

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宋濂披星戴月,夜以继日。终于,在六个月后,《元史》就编撰好了。

朱元璋相当激动,本来想着最少也要一年,没想到六个月就解决了。大喜之下,当即提拔宋濂为翰林院学士。

虽然给宋濂升职了,但还有任务。之前不是拿《元史》练过手了吗,新的任务就是:编写国史。不但如此,还得负责规范礼仪制度,重整经学篇目,堪称为往圣继绝学了。

为了能够尽快、尽好的完成任务,宋濂经常来和朱元璋探讨。君臣二人就礼乐制度这个问题,就能聊大半天,兴致上来了,还能聊到半夜。

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也见识到了宋濂的才华与风骨,于是称宋濂为“开国第一文臣”。不但如此,还给予宋濂极其优厚的待遇。

为了表示器重,也为了不浪费人才,朱元璋还提拔宋濂的子孙。这个子孙可不是别的,就是字面意义的儿子和孙子。

任其次子宋璲为中书舍人,长孙宋慎任殿廷仪礼序班。祖孙三代,同朝为官。这不仅仅是因为宋濂,按照朱元璋的习惯,要是没点真才实学,他也不会允许有人尸位素餐。

虽然如此重视,但宋濂依旧没有飘飘然,曾经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

他就是那种少有的、纯粹的人,有着坚定的信念,虽然理想很遥远,但依旧心无旁骛的追求。

宋濂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在朝中为官,但却像是超脱世俗一样。任朝中暗流涌动、风起云涌,他都像没看见一般,不闻不问。

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有大智慧。他不勾结朋党,也不贪污受贿,一身羽毛干干净净的。

可能对宋濂而言,与百官勾心斗角的太累了,跟他们玩花花肠子,不如回家翻书有趣。对别人而言,号令群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足够威风,但他不在乎这些有的没的,只想干点实事。这样的任,当真少见。

直到退休之前,宋濂在朝中一直担任重要官位。公元1377年,宋濂感觉身体不行了,干不动了,于是上书告老还乡。

君臣情深,宋濂退休时还表示,请允许我每年来看您一次。于是,每年帝庆节的时候,宋濂都来进京面圣。

回乡后,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访他。宋濂觉得马君则人品、才学都说得过去,就写下了一篇《送东阳马生序》,借此勉力马君则,同时也为高中生留了个必备篇目。

宋濂一生清白,极其珍惜羽毛,在朝中也洁身自好,从不勾结朋党。可问题就在于,他没有朋党,没有门生故吏,但他有子孙啊。

胡惟庸案,明初四大案之一。将胡惟庸以谋反的罪名诛九族,前前后后共诛杀三万多人。

宋濂还在这洁身自好呢,万万没想到,就算告老还乡,还能被牵扯进去。

宋濂本人没什么错漏,甚至他在位期间,谁都得夸一句干得漂亮。但他有孙子,宋慎虽然也是个勤政爱民的官,但不知道为什么,牵扯到了胡惟庸案中。

这可坏了,别管冤不冤,但凡牵扯进大案的,甭管有罪没罪,少说也得掉层皮。他这牵扯进去了,稍有不慎就是满门抄斩的下场。

毫不夸张的说,这就是一次飞来横祸。这个诛九族,那个夷三族的,一来一去就带走不少冤枉的。

宋濂本来在家呆的好好地,啥都不知道。突然就被揪出来,说他牵扯进了胡惟庸案。

然后儿子、孙子都被诛杀了,宋濂也被捕入狱,差点被杀。要不是朱标、马皇后求情,宋濂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死了。

但有的时候,真的说不准到底是死了好,还是没死好。宋濂虽然免于死罪,但还得接受流放四川茂州的处罚。

对于宋濂而言,这和直接处死区别不大,无非就是死在刑场,还是死在流放途中罢了。

宋濂老实了一辈子,一个本本分分的学者,临了临了被牵连了。家破人亡了,自己没死,但离死也不远了,本就七老八十的年纪,还要流放千里,说不准什么时候在路上就死了。

公元1381年,这是被流放的第二年。在途径夔州时,宋濂突然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纵观宋濂一生,幼年体弱多病,但依旧发奋学习。最终成为了,天下为之敬仰的人。并且凭自己的才华,登上了开国功臣的阶梯,成了大明太子的老师。

可以说,他的一生,是“知识改变命运”最好的诠释。但可惜,晚年被卷入谋反大案,落得个客死他乡的悲惨下场。

0 阅读:29

北国历史爱好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