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行一条鞭法,张居正到底都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能成功改革?

北国历史爱好者 2024-04-09 05:36:58

一切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张居正为了一条鞭法能顺利推行,做了许多准备工作。

他先是实施考成法,整顿吏治,顺便排除异己,用上自己的人;然后他又整顿驿站,不许官员及亲属乱用驿站,这样既能整顿一下吏治,又能提升驿站的效率,保证地方的消息能快速传递朝廷;

最后,他又在全国范围内清丈田亩,避免土地被“藏起来”,收不上税。

做完这些,已经是万历九年了,张居正才开始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张居正最先做的,是考成法。因为想搞变法,就要控制住官员。不然人家阳奉阴违、或者故意把政策夸张几分推行,有无数种方式给你添乱。

整顿吏治,张居正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确保官吏的工作效率,免得到时候官僚群体和自己玩缓兵计。另一个目的就有点阴暗了:排除异己,任用“自己人”。

考成法规定,地方督抚的工作,归六部检举;六部的工作,归六科检举;科道官,也就是言官们的工作,归内阁检举。

在考成法的体系下,内阁的权力的最大的。张居正时期,内阁虽然也有其他成员,但是都是张居正的小跟班。名义上是同事,其实和下属差不多。所以扩充了内阁的权力,就是扩充了张居正的权力。

张居正本来就深得万历皇帝的信任,再加上考成法的便利,张居正的在明朝终于到了说一不二的程度。

依附于张居正的人中,不全是认同他政策的人,也有为权势依附他的人,甚至还有心里仇视他,但是迫于形势暂时屈服的人。张居正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团队人员复杂,但是为了实现变法的目的,这些也只能放一放。

关于变法,人事上的障碍算是解决了。

张居正下一步,还要解决信息流通上的一点问题:驿站。

驿站本来是朝廷传递信息,官员出差办事用的,或者是官员荣誉退休,回去的路上也可以使用驿站。

但是时间一长,就有许多官员不重视规定了。反正是朝廷负担驿站花销,不用白不用。渐渐的,有的官员家属出行用驿站,有的甚至用驿站运起了私家的货物。

这其中,就有孔子的后人。因为孔子的地位超群,所以历朝历代都优待他家的后人,而且他家的后人享有衍圣公的爵位。

由于地位不一般,所以各方都会给点面子,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驿站的管理人员。万历的时候,孔家的后人就利用驿站运输一些货物,然后贩卖。这样运输又快,还不用花运费。

但是这个便宜,硬是被张居正给搅黄了。张居正倒不是特意针对他,只是没有注意他。当时张居正宣布整顿驿站乱用的歪风,还特意派自己的儿子出去办事,走之前叮嘱儿子,不要用驿站。

张居正权倾朝野,驿站自然愿意给张阁老的儿子帮忙,但是他儿子牢记他的叮嘱,没占这个便宜。

这样一来,驿站算是看明白了:张居正这是真心要整顿驿站。他儿子都不占这个便宜,要是自己给别人这个便宜,就别怪张阁老手黑了。

张居正整顿驿站,不全是为了肃清吏治,减少财政开支,而是他瞄上了驿站的一个初始功能:传递消息。

在张居正整顿吏治之后,驿站的工作减轻了不少,办正事的效率也有所提升。张居正下令,定期把地方的消息送到中央来。

如此一来,地方和朝廷的信息差减少了。地方的消息很快就能传到中央,张居正掌握了地方的信息,地方的官员也就很难和朝廷耍心眼了。

这样一来,张居正的命令才能“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加强了中央集权,掌控了地方和中央官员的大致行动之后,张居正终于有了变法的底气。但是张居正还是不能立刻推行一条鞭法,即使这个政策在某些地区已经施行了一段时间了。

一条鞭法,可以看做是摊丁入亩的简易版本,核心都是把按人头征收的,均摊进土地之中。可问题是,一个王朝到了中后期,对土地的掌控也是模糊的。

那怎么办呢?重新统计土地吧!

其实在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统计了一次人口和土地。统计人口的政账册,叫赋役黄册;统计土地的图册,叫鱼鳞图册。因为一块一块的土地,肯定都不是四四方方的规则图形,所以等比例缩小后画在纸上,就像一块块鱼鳞。

在明朝初期的时候,依靠这两份记载,收税和徭役都执行的比较合理。可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情况就渐渐改变了。

首先,随着时间的变化,人口情况肯定会发生变化,可能谁家绝嗣了,谁家生孩子多了,或者谁家搬家了。土地占有和人口情况肯定会发生变化。

其次,就是每个王朝都绕不开的难题:土地兼并。

每个王朝发展到中后期,都会发生严重的土地兼并,而且明朝厚待宗室子弟,还有皇庄、王庄。许多农民可能渐渐就失去了部分,甚至是全部土地。这样一来,徭役和杂税就成了严重的负担。

更要命的是,地主和官吏还会同流合污,可能把一些无人耕种的土地份额写在其他农民名下,这个农民就不得不多交税,但其实没那么多土地。

在徭役方面,普通农民也有风险。比如明朝初期,朱元璋设立了粮长制。在全国划分若干个粮区,让其中的富户担任粮长,负责征收粮食,押送粮食去京城。

朱元璋最初实行这个政策,是为了防止官吏运送粮食的过程中贪污。由百姓直接把粮食运到皇帝手里,避免中间商赚差价,朱元璋还能趁机和这些人聊聊,比如当地粮食产量咋样啊,比如当地的官吏有没有不法行为啊?有时候感觉这个粮长有才能,还会直接授予官职。

朱元璋的本意,是百姓和朝廷之间交接,避免官吏从中贪污。而且皇帝和百姓有直接交流,也方便直观的了解地方的情况,对于当地的官员也是一个震慑。

在朱元璋的时代,粮长不仅是押送粮食的人,也有和皇帝交流的机会,有权力向朝廷申报灾荒,揭发不法官吏。运气好,还能得到朱元璋的赏识,直接成为官员。所以在明初的时候,这些富户还是很愿意当粮长的。

但是到了后来,粮长的权力越来越小,只有押送粮食进京的责任。但是在古代,交通不便,从乡里去京城,这个途中要花许多时间和盘缠,所以没了好处后,这些富户也不乐意当粮长了。

那怎么办呢?这些富户就买通当地的官吏,把其他人改成“富户”,这样,这个苦差事就被甩到了别人头上。中等人家被甩锅之后,可能几代之内就变成了贫困户,要是贫困的人家,可能几次就破产了。

所以从开国到万历朝这么长时间,官府的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早就不准确了。但是想实行一条鞭法,就必须准确掌握土地的数量和分布。于是,张居正做了一件事:清丈土地。

万历八年,张居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丈量土地。经过这样一番清查,各地都查出了一些隐匿的土地。即使以后不搞一条鞭法,这些被查出的土地,也足够为国家增加一大比税收。

登记在册的土地增加,对明朝政府而言是好事。但是,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官员为了政绩好看,显示自己查出的“隐藏土地”多,而故意把田地的面积测量的数值写大一点,结果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就不得而知了。

但不管怎么说,清丈田亩给一条鞭法的实施打下了基础,还是减轻了许多百姓的负担。

有了这次清丈田亩做基础,张居正终于可以在万历九年着手实施一条鞭法了。此时距离他离世,不到一年。清丈田亩和考成法、一条鞭法一样,都是动别人蛋糕的行为。等到他死后,这些被动了蛋糕的人的怨恨,必然会投射到他家人身上。

0 阅读:0

北国历史爱好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