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面积比早期大10倍,封关相当于又增3倍,顺德也支持了2万亩地

老高看历史 2024-06-27 05:42:35

澳门这座小城的面积曾只有4170亩,仿佛一步难行。但随着时间推移,澳门不断填海扩土,面积已扩大十余倍。更令人惊叹的是,2024年横琴封关后,相当于澳门的地理空间再次扩大三倍!而这一切,竟与佛山顺德有着渊源关联。顺德会为澳门贡献了什么?又是怎样的历史渊源,让澳门突破地理局限,重新腾飞?

一. 澳门小岛初萌芽

想象一下,如果您生活在几百年前的澳门,这里该是何等的窘迫与单薄。当年的澳门,不过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小渔岛,面积仅有2.78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广州亚运城的规模。渔民们在这片狭小的土地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望不到发展的前景。

岁月年年,渔村的人口渐渐增长,澳门的面积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于是,在1863年,澳门政府决定立足长远,着手进行填海工程,扩大澳门的疆域。可谓是一步艰难万分的决策,因为填海造地付出的代价极为昂贵,劳力浩大,耗时漫长。许多当地居民对此表示质疑,但澳门政府视野独到,深谙发展是硬道理。

果不其然,填海工程一旦开启,便如滚雪球般势不可挡。1864年,澳门首次填海370亩;1886年又填海480亩,贮水湖逐步消失;1920年再填海1500亩,形成新街坊。一座座全新的街区在海中拔地而起,犹如神迹。尽管艰难重重,但澳门的面积已经达到了8平方公里,较之前扩大了将近3倍。人们的生活面貌,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原本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开端,随后一百多年,填海造陆的工程从未停歇,终于让狭小的澳门发生了质变。如今的澳门,面积已扩大到33平方公里,比起最初的渔村时期,足足壮大了十余倍。虽然比肩香港的规模尚有差距,但已足以托举起澳门"东方蒙地卡罗"的崭新姿态。

二. 顺德托民助征澳

我们从上一节了解到,澳门为扩大疆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这仅仅是一个开端,要真正突破澳门的地理局限,还需要借助外力的帮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邻县顺德应运而生,为澳门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顺德与珠海同隶佛山县,两地虽然相距不远,却好似云泥之别。顺德人口众多,农业发达,而珠海仅有12万余人口,面对大面积的滩涂荒地无能为力。正值那个年代,国家号召大力扩大农田面积,以增加粮食产量。作为南粤重镇,珠海县自然不能置身事外。1968年,珠海县决定对横琴的中心沟进行大规模的围垦造田,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对珠海当时的力量而言简直是勉为其难。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顺德挺身而出,主动出谋献策,与珠海携手共进,一同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双方很快就签订了协议,由顺德抽调3200名基干民兵前往珠海驻扎,分为两批次进驻横琴,与当地群众一同参与土地围垦。

一时间,横琴的滩涂地上人头攒动,热火朝天的场景可谓壮观无比。顺德民兵纷纷卷起裤腿,脚踩淤泥,扛着镘头和锨镐在涂田中辛勤劳作。炎炎烈日下,他们将滩涂一分分一分分地变成可耕之地,汗水浸透了衣衫。严寒酷暑,他们都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即便被蚊虫叮咬得体无完肤,也无半分怨言。

与此同时,珠海当地农民也加入了战斗,他们千方百计从家乡运来稻草和灌木,织就坚硬的笆蓝,绵延数公里筑起了坚实的圩垸。此后,两地群众更是合力将珠江口淤泥疏浚出来,填平了横琴的中心沟。就这样,经过几年的鏖战,两万余亩的围垦土地终于拔地而起,宛如一枚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珠江口。

这场声势浩大的土地围垦工程,不啻又一次小小的"愚公移山"。根据当时的约定,珠海占新围垦地的1/3,顺德则获得了2/3的土地。于是,横琴新址上就出现了顺德的飞地,这也为后来澳门借力发展埋下了伏笔。这块飞地虽曾一度归还珠海,但两地人民的友谊已然植根,成为两地携手共进的永恒见证。

三. 横琴划入特区谋发展

新世纪来临,国家对澳门的发展未雨绸缪。2009年,横琴岛被纳入珠海特区的规划,旨在打造成粤港澳合作示范区。这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机,将彻底改变澳门的命运。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就开始着手构思横琴的发展蓝图。彼时的横琴,还只是珠海西部的一处小岛,人迹罕至。但远见卓识的领导人看到了这里无限的潜力,它地处澳门咫尺之遥,是连接内地与澳门的理想通道。横琴若能成为珠澳两地的融合纽带,必将产生1+1>2的化学反应,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动能。

谋定而动,2003年横琴新区挂牌成立,标志着规划建设的序幕正式拉开。为给横琴插上腾飞的翅膀,珠海政府紧锣密鼓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数百亿元打造公路、码头、供水供电等配套工程,将这片空旷的地域彻底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一系列开发利好政策也随之出台。为充分发挥横琴的区位优势,各级政府逐步放宽了人员及货物的通关限制,允许澳门居民可在横琴工作、居住、学习。这无疑是向澳门发出了一个热情邀请,为两地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

2024年3月,横琴终于喜封金关,正式步入免税岛的新纪元。所有进出横琴的商品,均可免去繁琐的海关手续,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关税区。借此良机,来自世界各地的免税商品纷纷涌入,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这也成为吸引游客前来横琴的一大利器。

除了免税之外,横琴还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让外籍人士在这里工作、旅游更加方便自在。签注门槛大幅降低,外国人只需办理一次手续,就可在横琴长期逗留。此外,外籍人士在横琴也可购买相当于内地三分之一的超低价民用房。这些利好无疑将吸引更多外籍人士来横琴一游。

伴随着横琴的封关,一座连接澳门与内地的大桥也正式开通,这无疑将进一步加速两地的融合进程。通过这座大桥,横琴与澳门实现了高度无缝对接,形成一体化的经济生活圈。依托这一超级通道,横琴与澳门的贸易、资金、人员流动更加顺畅,双方的相互补充、合作空间也随之倍增。有分析称,横琴的发展将为澳门带来新一轮的经济腾飞。

四. 顺德支援两万亩扩土

澳门虽然通过一百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扩大了疆土,但对于发展仍然捉襟见肘。想要彻底突破地缘约束,扩大增长空间,仍需更大手笔的填海造陆。令人欣喜的是,澳门又一次得到了顺德的鼎力相助,成就了这个宏愿。

回溯到上世纪70年代,澳门的填海工程陷入了瓶颈期。由于资金短缺,工程不得不放缓脚步。而顺德这时却步入了发展黄金期,财力雄厚。两地睿智的领导人瞩目此情,很快就燃起了"借力"的念头。于是,在1978年,双方达成协议,由顺德支援澳门2万亩填海造陆。

一纸协议的谈定,仿佛给澳门注入了强心剂。工程按下开启键,马上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火朝天景象。机器轰鸣,泥浆飞溅,大批顺德基建队伍纷纷驻扎澳门,与当地民工一同参与到这场浩大工程之中。

1979年,顺德先期派出100多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赴澳,开展勘察测绘等前期工作。很快,他们就勾勒出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在澳门东北部湾区填海造陆,新增土地2万余亩,等同于澳门本岛面积的三分之二。如此庞大的规模,前所未有,可谓是一个豪赌。

但人无横绝,难住有志者。就在这一年,澳门湾的大浚浚工程拉开了序幕。顺德基建队赶在汛期未至之前,就已开足马力清理整理积存于湾口的淤泥,为后期正式填海扫清道路。接着,千吨吨位的绞吸式挖泥船一艘艘开进港湾,轰隆隆的机器声响彻云霄,海面不时掀起层层浪花。如此多年过去,旁观者只见这里不断淤高,却不曾想到,其中付出了何等艰辛与汗水。

为穷源借箭,双方打捞了珠江口的砂石淤泥,作为填海的基底。此后,又有土石方拉运车辆日夜往返,运载大量碎石、建渣将湾区填平。就这样,经过近十年的持续作业,眼见湾区地面不断上涨,渐渐变成可建之地。

人力物力无不耗费,但终值得。到了1983年,湾区已然彻底"消失"江面,取而代之的是一片20.63平方公里的平坦大地,等同于五六个维多利亚公园那么大。这片全新的土地,因其历史渊源被命名为"新口岸填海区",成为澳门事实领土的一部分。

五. 新区建设引领腾飞

澳门新增了超过2万亩的土地,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但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光有土地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如何高效利用这些新增资源。令人欣喜的是,澳门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借助顺德的力量,在新填海地区全面开启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谱写出一曲现代化的腾飞之作。

时光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新口岸填海区还是一片空旷的风沙之地,荒无人烟。想要将其变为宜居城区,实在任重道远。幸而顺德及时伸出了援手,两地通力合作,艰难跨过这一关口。

1985年,双方就新区开发签署了协议,由顺德先期垫付开发资金,承建基础设施,而澳门则负责后续部分的投资和开发。这项谅解直接导致了一系列关键性工程的启动。

首先,是交通网络的建设。为了便利新区的对外联系,一座连接澳门半岛的大桥应运而生。双方集中了大批建设力量,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在新海涂上架设起了一座通航双向六车行的大桥,将新区由水路变为陆路连接。紧接着,15公里的环市公路、穿梭小巷也随之修建,新区的交通骨架逐步形成。

第二个重头戏,就是新区的供水、供电等基础配套。这一切的筹建都仰赖顺德的支援,他们先后投资十余亿元,在新区兴建了发电厂和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自此,澳门终于告别了过往依赖本地蓄水和本地发电的年代,真正步入了现代化的大都市生活圈。

随着设施的不断完善,新区已经初具规模。1986年,顺德又率先启动了新区的首个居住社区———友谊城的建设。由他们一手操办设计、施工,短短两年就完工投用。这个占地400多亩、近万户居民的居住新区,标志着新填海区迈出了城市化发展的第一步。

直至90年代中期,新口岸填海区已初具雏形,并逐步形成了"一馆三城"的中心格局,即一个娱乐旅游城、一个工业城、一个居住城,以及一个博览馆。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一日千里,高楼林立,繁华喧嚣。这一切的变革,都离不开顺德的鼎力支持和两地携手并进的努力。

1 阅读:7

老高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