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主席久病未愈,请来一老中医:答应我两个条件就开药

老高看历史 2024-06-26 22:18:34
引言:

1957年7月,毛泽东主席在山东青岛召开重要会议时患上感冒,病情迟迟未见好转。主席随行医生用西药治疗效果平平,舒同同志建议请山东名医刘惠民为主席诊治。大家一度犹豫,因为刘医生用药大胆,有些药材毒性强。最终经主席同意,刘医生提出两个条件:要舒同夫人监督煎药过程,并亲自见证主席服药。在这前提下,刘医生开出草药方子,主席服药后病情迅速好转。然而,这位神医曾有什么过人之处,让人对他如此谨慎?他又是如何将主席从危重中拯救出来的?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事业发展

自古以来,中医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源远流长的中医理论,凝聚了祖先们无数代勤勉好学、锲而不舍的智慧结晶。在漫长的实践中,中医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到了近现代,中医更是为亿万人民的健康撑起了守护伞。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中医事业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就曾多次为中医指明了前进方向。早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就亲身体会到了中医的神奇疗效。当时他患上了风湿关节炎,经西药治疗无效后,在当地士绅建议下服用了中药,结果病情迅速痊愈。这让毛主席深刻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价值。

1944年,毛主席在陕甘宁边区区委扩大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要重视中医的发展思想。他指出中医是老百姓的民间良医,对基层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1957年,在评价中国对世界三大贡献时,毛主席将中医理论置于首位,足见其对中医的高度重视程度。

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事业的发展一度遭遇了严重阻碍。当时一些地方出现了对中医"一股脑否定"的严重错误思想,中医师资力量曾一度濒临枯竭。1954年,在中央卫生部针对华北地区68个县的中医师资格审查中,有高达90%的中医被认定为"不合格"。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审查考试内容主要是以西医知识为主,缺乏对中医基础知识的了解和重视。这使得大批中医师因考试不合格而被判定资格不符,造成了严重的师资力量流失。

二、刘惠民大夫治疗毛主席经过

1957年7月,正值炎夏时节,毛泽东主席一行在青岛召开重要会议。七月份的山东,天气炎热难耐,主席惯常游泳的习惯使他着凉感冒。随行医生立即采用西药治疗,但效果甚微。

主席的感冒病情日渐加重,期间又有失眠的情况发生,身体每况愈下,无法集中精力开会。保健医生们为主席的病情忧心忡忡,试遍各种手段却无法奏效,个个面色凝重。

就在这时,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舒同同志建议,何不请当地著名的老中医刘惠民医师为主席把脉诊治?舒同与刘医师素来相识,对他的医术十分信任。

然而,一经提及刘医师的名字,现场顿时哗然一片。一些同志坚决反对,认为刘医师用药过于大胆狂放,部分药材甚至有剧毒成分,万一出现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原来,这位刘惠民老人确实是山东一代名医,但他的用药手法一向大胆狂放,常常使用一些普通中医师不敢采用的药材,甚至毒性很强的草药也在他的方子之列。正是由于如此,在场的一些同志对请他为主席治病才会产生如此大的疑虑和担忧。

不过,舒同坚持己见,他认为刘医师的医术过硬,自己吃过他的药,疗效很好。况且主席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不作尝试未免有些耽搁病情。于是,他向刘医师提出了两个条件作为保证。

第一,他要求刘医师在煎药之时,必须由自己的夫人石澜女士亲自监督全过程;第二,石澜女士还须亲眼目睹主席服下这剂中药。只有答应这两个条件,刘医师才能为主席开具药方。

对于刘医师来说,此次诊治确实是一项重大任务,他须三思而后行。毕竟,病人乃是党和国家的领袖,稍有闪失便难辞其咎。经过深思熟虑,刘医师终于点头同意了舒同的两个条件,并立即开具了一剂药方。

三、中西医结合理念的提出及实践

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注重中西医结合的理念。1944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要重视发展中医事业。他指出中医是老百姓的民间良医,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年,边区政府颁布了《西北民主根据地西北医药工作条例》,强调西医和中医平等重要,并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从理论到实践,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就此在边区地区逐步推广。

在陕北的中西医结合实践中,大家逐渐打破了对中医的迷信思想。比如,之前不少群众认为中医就是算命、驱邪之类,对中医缺乏正确认识。通过宣传普及,群众开始认识到中医的科学性,越来越多人愿意尝试中医诊治。

边区还组建了以郝青年为负责人的中医组,她们从各地广泛招收学习中医的女同志,为推广中医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支队伍不仅诊治普通疾病,有时还参与紧急救护和手术,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及新四军的医疗单位,也十分重视利用中医的优势。在短缺药品的情况下,他们充分发挥了中医治疗外伤和其他常见病的作用,为大量伤员治疗创伤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中西医结合理念的贯彻落实。1950年11月,新中国第一部《卫生工作条例》颁布时,就明确将发展中医事业、实行中西医结合作为基本方针之一。

1953年,全国首家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北京正式成立。此后,各地纷纷建立起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中西医结合创造了实践条件。同时,中央还大力支持中医师资的培养,陆续在各地建立中医学校,加强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的教学。

1955年,中央卫生部更是成立了专门的中医研究所,这是中国第一所中医现代化研究机构。1959年,首位中医专业博士诞生,标志着中医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四、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临床价值被重视

在新中国初期,党和国家就高度重视发展中医事业,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临床和基层医疗中的独特作用。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很多战士就曾在中医的协助下,接受过针灸麻醉治疗。一些大型手术,外科医生也会借助中药成分进行麻醉。这种中西医结合的做法,为解决药物短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胜利后,毛泽东主席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临床应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1958年11月,毛主席在检查北京中医学院时,听取了针灸临床运用的汇报。当时已有多家医院开展了针灸麻醉手术,临床疗效显著。

毛主席对此十分赞赏,并要求有关单位积极总结经验,逐步将针灸推广到临床应用中。同时,他还指示有关部门要加强中医药在基层的推广普及,发挥中医经济实用、疗效显著的优势。

1959年,毛主席再次视察北京中医学院时,在观摩完中医针灸临床麻醉治疗后,对相关单位的工作给予肯定,并亲自为该学科的发展壮大指明了方向。

在毛主席的直接关怀下,1958年起,全国陆续成立了50多所中医针灸科,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使中国针灸疗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这些针灸专家还向海外输出了技术,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除了针灸,中医药在手术麻醉方面也有所突破。1963年5月28日,北京友谊医院外科主任刘文华教授,在腹部手术时首次采用了全麻醉中药注射液"659"。术后病人恢复神速,显示出了中药麻醉的独特优势。

此后,中药麻醉技术不断发展,中西药物麻醉在手术临床上互相补充,体现了中西医理论的互鉴互学,进一步增进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信心。

五、中医发展举措及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振兴中医事业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工作条例》,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同年,卫生部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管理全国中医药事业。

1953年,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所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各地也陆续建立了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中西医结合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创造了条件。

为培养中医人才,1956年,全国开办了首批中医学校,标志着中医教育事业的正式恢复。此后,中医院校在全国各地不断增多,为振兴中医事业提供了人才保障。

1958年,在毛主席的亲自关怀和部署下,全国开始大规模推广中医针灸临床应用,先后成立了50多个针灸专科。中国针灸疗法也随之传播至世界各地。

1959年,全国首位中医博士诞生,这标志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同年,国务院还批准在北京成立中国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系统开展中药现代研究。

进入60年代,中医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1963年,中药麻醉首次应用于临床手术,填补了中医外科手术麻醉的空白。中医药与西医结合互鉴开始走向成熟。

1968年,针灸专业首次纳入高等学府,中医药法规健全,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持续深化。同时,中药质量标准、制剂新工艺等研究给中医药产业化注入了新动力。

改革开放后,中医药事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82年,国务院颁布《中医条例》,将中医药上升为国策。85高龄的著名中医药专家们获聘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成为维护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中流砥柱。

进入新世纪,中医药理论研究、现代化进程再获突破。2010年,国务院颁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全面部署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2016年,世界首个中医药立法《中医药法》出台,将中医药法律地位确立。中医药事业进入全新发展时代。

0 阅读:6

老高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