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反对入朝参战,是因为怯战?1985年黄克诚说:对他别那么苛刻

陶陶读历史 2024-06-30 14:06:58

林彪为何没有指挥抗美援朝战争,一直是大家广为讨论的话题。

对于入朝指挥的人选,毛泽东一开始瞩目于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志愿军的前身——东北边防军建立后,毛泽东本打算让粟裕担任司令员兼政委。但此时,粟裕受困于自己的伤病,几乎到了卧床不起的地步,因此毛泽东又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另一位爱将——林彪。

1950年8月,席卷了大半个朝鲜半岛的朝鲜人民军逐渐停止了攻势,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釜山一线反复拉锯。凭借着过人的军事直觉,毛泽东认为朝鲜半岛局势随时都可能逆转。既然粟裕不能到任,就必须物色新的东北边防军人选。

新中国开国之时可以用将星如云来形容,而林彪又是其中的佼佼者。军队中当时就对林彪有“三大战役有其二”(指林彪参加指挥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渡江战役有其半”(指林彪在渡江战役中指挥了西线军队过江)之说。林彪在东北的优秀表现,让全国解放的时间大大缩短。毛泽东曾评价林彪:“林彪打仗又狠又刁”。

如果林彪能接掌东北边防军,无疑是最优的选择。

首先,东北边防军都是林彪的老部下,林彪对他们可谓了如指掌、支如臂使。而四野部队的官兵,也普遍认可林彪的军事才能。

其次,在朝鲜作战,就免不了和朝鲜领导人、苏联顾问打交道。而林彪在东北时,就多次与朝鲜领导人打交道,朝鲜人民军的很多高级将领本就是林彪的老部下。林彪在苏联养伤时,也和苏联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最后,朝鲜是高寒地区,而林彪在东北时,有指挥部队在冬季作战的经验。

如此反复斟酌,林彪自然属于不二人选。而且在组建东北边防军时,林彪也做了不少工作。例如林彪曾建议,将13兵团司令部和15兵团司令部呼唤。也就是让邓华担任第13兵团司令员,原13兵团代司令员黄永胜则带着他的班子前往15兵团。

林彪认为,相比于黄永胜,邓华更加老成持重,更适合出国作战。而邓华的老搭档,原15兵团副司令员韩先楚是个战无不胜的名将。这两人组合,将稳妥和勇猛发挥到极致,就如攻打海南岛一样,是无往不胜的。

随后林彪又在邓华的建议下,将12兵团参谋长——“小诸葛”解方调入第13兵团。当洪学智路经北京时,林彪又中途“截胡”,硬生生从叶剑英手上“抢”下了这位名将。

林彪一方面对邓华言听计从,为他配备最合适的人手;而在另一方面,林彪还主持调遣物资,加强军事训练,强调将“一点两面”“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三猛”、“三三制”等战术锻炼到极致。

除此之外,林彪还紧锣密鼓地做了各种入朝作战的准备。根据林彪的警卫员楚成瑞回忆,林彪曾将四野二局局长彭富九、政委钱江从武汉召唤到北京,说:“朝鲜战争很紧张。”他要求两人组建一支侦察队伍,准备随他去朝鲜作战。

后来林办人员也得到了明确通知,准备到朝鲜去,他们都换了没有标志的新军装、毛巾以及水壶。林彪换了住处,还换了许多不宜出国的内勤。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林彪似乎非入朝参战不可了。甚至连美国人也这么认为。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曾说:“林彪将会指挥中国军队同美军在朝鲜作战”。而麦克阿瑟至死都以为自己的对手是林彪,而不是彭德怀。

然而大家都知道,林彪最终没能成行,去往朝鲜的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彭德怀。事实这一点早在美军仁川登陆之前就已经有了端倪。1950年9月初,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参赞柴成文从朝鲜回国,林彪问了他很多关于朝鲜的问题。到了最后,林彪问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如果朝鲜打输了,我们是否可以不参战,朝鲜同志是否能上山打游击。”

作为一位统领过百万大军的名将,林彪对朝鲜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朝鲜人民军久顿坚城之下,战局迟早生变。而在另一方面,林彪已经表现出不想入朝参战的情绪。

1950年10月1日,朝鲜局势已经非常严重。美军不顾我方的一再警告,出兵越过了三八线。10月2日,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召集中央书记会议,讨论朝鲜战局以及中国出兵的问题,林彪列席参加,手持一份万毅搜集的美军装备资料。

在会议上,林彪认为:

“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口的朝鲜,而打烂一个五亿人口的中国实在划不来。我军打败国民党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败美军很难说。美军一个师有多少炮,我军武器的品质和数量都不行。美国有庞大的海空军,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有原子弹,它打了两颗原子弹或派飞机进行大规模轰炸,就够我们受的。”

因此林彪提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出而不战,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能不打就不打。

林彪并没有反对出兵,但他反对和美国硬碰硬,以免引火烧身。有人认为,林彪“出而不战”的策略是畏战情绪在作祟。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众所周知,林彪是一个经历过尸山血海的将军。林彪从基层军官一路向上提拔,最终成为了中国最强野战军的司令,一生遇到过多少生死时刻。自红军以来,敌我实力对比就极度悬殊,那个时候林彪都不畏战。而新中国建立,解放军人数达到数百万,武器装备虽然不如美国,但也比以前强多了。如此情况下,林彪又怎么会畏战了呢?

况且林彪经常靠前指挥,甚至常常深入到敌军炮火的射程之内,好几次都差点被敌人的炮弹一锅端。林彪连死都不怕,又如何会畏战呢?

因此林彪畏战、拒战之说是说不通的。而林彪之所以反对和美国硬碰,其根本原因源于他谨慎的战术风格——不打没把握的仗。林彪最忌讳的,就是过多的伤亡,他确实比较在乎将士的生命。例如在四平战役后,林彪曾接见了伤兵。面对惨重的伤亡,脸上从来没有过多表情的林彪罕见地流了泪。

由于惧怕伤亡,让林彪在指挥中多了一些犹豫,有时候甚至是不太必要的犹豫。例如在辽沈战役中,林彪在是否攻锦的问题上与毛泽东反复争论,甚至惹得主席勃然大怒。

而对于朝鲜局势,林彪自认为对美军没有太多的把握。因此才会提出“出而不战”的策略。屯兵于朝鲜北部,林彪一方面可以喝阻美军,另一方面又可以近距离地观察美军,了解其虚实。因此“出而不战”不是怯战,而是一种积极的策略。

林彪所谈的意见是直截了当的,毛泽东也没有责怪他。但是他的意见也是毛泽东所不能接受的,此时毛泽东已经下了出兵朝鲜的决心。

此后,毛泽东多次约林长谈,但并不谈让他做统帅,而是谈论我们为什么要出兵,不出兵会有哪些后果,出兵有哪些有利条件,对美国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毛泽东此举是为了争取林彪在会议上支持入朝作战。但是林彪在毛泽东面前,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仍然不同意派兵入朝。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始终没有说服林彪,于是转而询问林彪入朝后具体作战的战略战术问题。对此,林彪可谓是知无不言,他分析了敌我状况后,设想了许多可能,提出了一些方案供毛泽东参考。

林彪表示,他虽然不赞同派兵入朝,但中央决定由他领兵入朝,他个人服从中央决定。他认为,如果要出战,就要先打几个歼灭战,稳定战场局势;为了打歼灭战,尽可能集中到打歼灭战的几个师里去。因此,林彪提出一个重要的建议,那就是把许多师的重炮集中在打歼灭战的几个师里。将火力集中起来使用。

很显然,毛泽东和林彪在出兵朝鲜的问题上是存在分歧的。除了意见的不同,林彪在身体上也难以胜任志愿军司令员的角色。因此又有林彪托病不战的说法。

抗战时期,林彪曾因友军误击受了重伤。赴苏联治病时,林彪受苏联庸医的误诊,身体并没有多大的好转。在解放战争中,林彪主持了东北解放战争。在此期间,林彪多次生病,但也都咬牙的挺了过来。

林彪工作十分疲劳,吃饭也不好好吃。他只吃土豆炖豆腐、白菜炖豆腐等小菜,一般很少吃肉。高强度的工作加不健康的饮食,不生病才怪。

到了渡江南下之时,林彪那根紧绷的弦终于断了。在衡宝战役时,林彪就只能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但在病床上,林彪依然得处理公务。一来二去,林彪的身体完全垮了。

当时林彪的身体到了什么程度呢?可以说,只要身边警卫和医护人员稍有疏忽,林彪就有可能有生命危险。朝鲜战争前林彪的身体与他刚刚接掌东北民主联军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据楚成瑞回忆,早在1950年3月,林彪就已经出现了我们所熟知的怕冷、怕水、怕光、怕风、头痛、腰痛、失眠等症状。而且“一天到晚静不下来,需要不断地活动,一到晚上更厉害”。

由于怕光,林彪房间要摆三层窗帘,白天进去要打手电;由于怕风,女儿为他跳舞,都要在屋外,隔着玻璃看。

林彪平时睡不着,在颠簸的情况下反而能睡。因此楚成瑞发明了“出车”,即驾驶卡车带着林彪在十字路上颠簸,林彪反而能是睡着。

此时林彪若去朝鲜作战,别说是紧张的指挥工作,就是异国他乡生活这一项,他就顶不住。在这种情况下,林彪曾多次向组织提及自己的身体问题。对此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都非常清楚。林彪每次去拜访,毛泽东都要亲自把他送出门。

总而言之,林彪没能入朝参战,原因很多。但绝非怯战,毛泽东从来因为林彪反对入朝参战而冷落他。早在红军时期,林彪就有好几次和毛泽东“唱反调”。井冈山时期,林彪问毛泽东“红旗还能打多久”;在长征时期,林彪建议将毛泽东指挥权交给彭德怀。对此,毛泽东从来没有怪罪过林彪,反而说:“你个娃娃,懂个啥?”

如果林彪畏惧战争,毛泽东如何放心将百万大军交到林彪的手上呢?又如何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委林彪以重任呢?

那么林彪是否托病不战呢?事实也并非如此。这是因为林彪虽然多病,但从来没有因为生病就不主持战争。例如衡宝战役,林彪都躺在担架上了,依然指挥不辍,一举全歼白崇禧部的主力。

如果中央要求林彪参战,按照他以往的习性,即使抱病也会去。因此林彪在主观上不会做出“托病不战”的举动。反而毛泽东会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否决其担任志愿军统帅的可能性。

洪学智和杜平都曾回忆说,彭德怀曾向他们转述毛泽东的话:“原来想让林彪去朝鲜,可是他说有病,要去苏联看病。”

负责毛泽东警卫工作的叶子龙也回忆说,毛泽东亲口告诉他:“林彪身体不好,要去苏联姚冰,关键时刻还是彭老总行”。

1950年9月3日,毛泽东在给高岗谈论边防军司令部组建时,就提到过“林彪、粟裕都有病”。10月5日,毛泽东与彭德怀谈话时,彭问及林彪挂帅的问题,毛泽东谈了林彪的情况后说,中央的意见是让彭德怀挑担子。这里的情况当然是指林彪有病,无法领兵出征。

总而言之,林彪没有参与指挥朝鲜战争,并非其主观的意愿。而是毛泽东综合了林彪的情况,很早就做出的决定。

例如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在与苏联大使会谈时说,准备派周恩来和林彪赴苏,与斯大林商讨出兵问题。林彪出国,必须经过苏联最高领导层批准,还有一系列出国手续。因此林彪去苏联是早有安排的,可能早在毛泽东决心出兵朝鲜前,就已经将林彪排除出志愿军的指挥岗位。

从林彪为入朝作战做的种种准备来看,如果毛泽东决定让他挂帅,他肯定不会拒绝。即使他心里不愿意,也不可能在行动上表示。

林彪不能出战,毛泽东最终将担子压在了彭德怀身上。从资历、战功和指挥上来说,彭德怀和林彪不相上下。在态度上,彭德怀也和毛泽东更加一致,他说: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可以找到借口。”

有了彭德怀的表态,毛泽东最终一锤定音:

“彭老总说得好!我们出兵参战的困难确实很多。但是,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不能眼看美国侵略者对其肆意践踏置之不理;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这样,出兵朝鲜的事就定了下来,林彪也在会上表示了服从,并说自己会告诉第四野战军的参战部队,让他们坚决拥护中央抗美援朝的决定。

政治局扩大会议后,毛泽东对彭德怀说:“给你10天准备时间,出兵时间初定10月15日。”这样,关于由谁入朝作战的问题定了下来。

虽然林彪没能指挥抗美援朝,但不等于不关心这场战争。战争期间,林彪曾多次接见志愿军的高级将领,了解美军的情况。从38军到42军,一个接一个地讲。林彪听得很专注,有时候还在笔记本上记笔记。后来林彪还表示,想去朝鲜战场看一看。

到了1961年,林彪依然对朝鲜战争有着浓厚的兴趣。当年他去福建视察,见到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就问起了朝鲜战争,林彪对美国的空中优势以及志愿军的坑道战术,问得特别仔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央并没有提及林彪不同意出兵朝鲜,以及其因病不能入朝的问题。在中央看来,有反对意见是正常的,并没有违反党内原则。林彪从苏联回国后,毛泽东依然给林彪在军队里安排重要职务,并没有表示对林彪的失望和不满。

198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正在编纂,解放军总政治部百科全书编辑室将“林彪”条目给黄克诚审查,释文中讲到林彪在抗美援朝前夕不赞成出兵的错误。对此,黄克诚表示:

“在党内,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是好事;如果把自己的意见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错误,但敢于向上反映,就这一点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

黄克诚还说:

“对于林彪不要那么苛刻。我党几十年革命斗争中,没有错误的人是没有的,没有讲过错话,没有做过错事的,恐怕一个也找不出来。”

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应该学习黄克诚大将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要不虚美、不隐恶,更要秉笔直书。历史不是戏剧,中国出兵差红线的最初决策过程很复杂,毛泽东要下决心也不是那么容易。历史绝非“林彪托病不战”,彭德怀“挺身而出”那么简单。

2 阅读:650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