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活了八十岁,为何五十五岁就禅位,将皇位交给赵匡胤一脉子孙

青文评过去 2024-06-29 16:37:24

自古以来,皇位对人们的诱惑力都是巨大的。如果有机会,谁不想当皇帝?

为了皇位,即使是亲兄弟也能刀剑相向,即使是父子也能成为死敌。比如李世民和李建成两兄弟,又比如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这对父子。

但是有这么一个人,明明已经坐上了皇位,但是有一天突然说“这皇位我不要了”,于是禅位于太子,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安安心心地做太上皇。这就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了。

此人便是南宋的开创者,宋高宗赵构。

赵构不仅提前25年禅位,更是将皇位交给了赵匡胤一脉,这是为什么呢?

赵构尴尬的处境

想要理解赵构的举动,就要先了解他当时的处境。

说实话,他的处境极其尴尬。对于他来说,禅位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此时距离岳飞去世已经过去二十年了,南宋的朝堂上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赵构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只知道一味求和的。至少在南宋立国之初,赵构是真的想和金国一较高下的。

毕竟他当初可是吃了金人不少苦。赵构在即位之初,就被得到消息的金军死命追赶。最后他干脆乘船逃到海上,由于金人不通水性,不敢轻易出海,这才让赵构捡回一条命。

泥人尚有三分火气,赵构虽然比较怂,但是如果给他机会复仇,他是不介意给金国一些颜色瞧瞧的。恰好他得到了岳飞、韩世忠这种百战名将,狠狠地挫败了金人的锐气。

后来,岳飞更是数次大败金兵,这让赵构将岳飞视作自己的卫青、霍去病,他也有了和金国一较高下的雄心壮志。

毕竟,有机会拿回属于自己的一切,他为什么不去做呢?

更何况赵构继位颇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他要用行动告诉世人,自己和徽钦二宗是不一样的,自己是有血性的。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赵构其实是个主战派。

但是时间一长,他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岳飞打仗是猛,但是烧钱也是一把好手。为了支持岳飞用兵,赵构只得不断增加税赋。到了后来,干脆激起民变,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义军。

这可就不是赵构乐意看到的了。

赵构此前一直无缘皇位,所以也没有受过系统的皇帝教育。对于治理国家,其实他不是很懂的。之前光顾着用兵,完全不知道南宋的经济根本支撑不起连番大战。

此时被现实狠狠地教训了一遍,他才明白,也许打仗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恰好秦桧也回到南宋,他们君臣一拍即合,定下了议和的大方向。

秦桧出任宰相是赵构从主战转向主和的关键标志。此后赵构对于金国的态度便是一边打仗一边谈判。

一开始金国这边其实对议和完全不感冒的,但是面对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咄咄逼人,几场大战下来,金国这边也开始吃不消了。

虽然南宋的经济情况不妙,但是金国的经济情况更糟。毕竟金国人压根不懂经济,他们的生活还是比较原始、落后的。

最终,金国那边答应议和,但是要求南宋这边拿出些诚意,也就是要处死岳飞。用金国人的话讲,岳飞不死,谁信你是要议和?说不定是想用议和让他们放松警惕,然后被岳飞一锅端了。

此时的赵构求和心切,加上岳飞也对皇权产生了威胁,赵构这才下旨将岳飞赐死。而朝堂上的主战派也受到赵构与秦桧的打压。一时间朝堂上风向大变,主和派占据了优势。

南宋和金国议和后,双方各自罢兵,两边确实迎来了一段难得的和平期,百姓安居乐业,南宋的经济迅速恢复。

赵构对于自己的选择沾沾自喜,此时的他不知道:和平是要靠实力来维系的,过于指望那一纸协议,实在是太天真了。

就像南宋这边有主战、主和之分,其实金国的朝堂上也分成主战和主和派。之前赵构能议和成功,就是因为有金国这边的主和派配合。

而秦桧便是双方之间的桥梁,也是双方能够打配合的关键。

然而,随着秦桧于公元1155年去世,这一切都走向了未知。

四年后,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主张穷兵黩武的海陵王完颜亮起兵谋反,坐上了皇位。完颜亮继位初始,就计划出兵南宋和西夏,实现前人未曾做到的大业。

公元1161年,完颜亮发兵60万伐宋。面对完颜亮派来的使者,赵构寒蝉若禁,被吓得不敢吭声。自家皇帝这么不争气,让大臣们看得直摇头。

说实话,此时的赵构也是心生悔意。他压根没想到,金国竟然会背信弃义,重开战事。此举无疑是在打他的脸。他当初夸耀议和有多卖力,此时脸就有多疼。

此时,议和已经成了笑话,朝堂上的大臣甭管怎么想的,至少看上去全是主战派。赵构也迫于压力,不得不去前线劳军。

但是当他走到半路上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金国退兵了。

原来,完颜亮做事太绝,犯了众怒。引发了金国权贵的不满,结果在出征的途中遇到兵变被诛。完颜亮一死,金国也就没了出兵的理由,自然撤军了。赵构得以“凯旋而归”。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战事仅仅过去三个月,赵构便宣布禅位,做起了太上皇。

赵构为何要急着禅位?

很多人都不理解,赵构好端端的皇帝不做,干嘛要禅位呢?

首先,此时的赵构有些心灰意冷了。

赵构自从坐上皇位以来,整天劳心劳神、提心吊胆的。

先是被金军追得满地图跑,后来和金国交战,又整天胆战心惊的。好不容易遇到岳飞横空出世,又发现南宋的经济快支撑不下去了。

他毕竟是半路出家做的皇帝,没有系统地学习处理各种事务。很多时候是现学现用的,到底管不管用,其实他也不知道,反正先试试呗。

好不容易议和成功,换来了和平。结果呢?因为金国的背信弃义,他之前的一切努力都成了笑话。

甭管他做得对不对,但是他确实整天为这些事劳心劳力的,结果却是这样一个结果。这皇帝当得有什么意思?对于赵构来说,不如甩手不干了。

其次,赵构已经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了。

当他听到金兵再启战端的消息后,第一反应是逃命。

为此,他特意召见了几位宰相,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结果宰相们纷纷表示反对,有人提出“仗都还没打呢,怎么能逃?到时候打赢了,陛下不就成为一个笑话了?”

左相陈康伯说得更直接,他建议赵构御驾亲征,好鼓舞士气。也让金国看看大宋的骨气。

听到这话,赵构想死的心都有了。御驾亲征?不要命了?那叫一个欲哭无泪呀。

他后来不死心,又私下询问了其他大臣此事。这种时候,大臣们甭管怎么想的,都只能硬着头皮反对。谁敢支持赵构,那就是不想在朝堂上待了。

赵构眼看这些大臣是指望不上了,于是暗中命令负责禁卫的宿卫使杨存中准备船只。谁知杨存中拒不领命,还指责赵构胆小怕事,劝他去劳军。

连自己身边的心腹都不支持自己,可见赵构当时在朝堂上的声望有多低。

而且,后来他提出要禅位的时候。竟然无一人劝说,这是不合理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大臣们的态度。

一个皇帝做到赵构这样,也太没意思了。与其厚脸皮赖在皇位上,不如早早禅位得了。

赵构为何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

那么有人会问了,既然要禅位,为何不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反而交给赵匡胤一脉?

毕竟赵匡胤去世后,皇位被其弟弟赵光义所得。赵匡胤的后代再也无缘皇位。

答案让人很尴尬,不是赵构不想传位给自己儿子,而是他无儿子可传。

这里又要揭一揭赵构的伤疤了。

公元1127年,继位不久的赵构正被金军一路追赶。在扬州停留的时候,赵构还忙里偷闲和嫔妃嬉闹。

结果半道传来消息:金兵杀过来了。赵构被吓得不轻,落荒而逃。行李都来不及收拾。

也就是这次,赵构因为受到惊吓过度,失去了生儿育女的能力。此后,赵构尝试多年,一直未能诞下一儿半女。

当然,赵构此前确实有一些儿女。可惜不是落入金国人手中,就是早夭。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赵构都后继无人。

此事足以影响南宋的根基,迫于朝臣的压力,赵构不得不在宗室中过继几个儿子,来当作自己的继承人抚养。

赵构之所以选择赵匡胤一脉,主要是基于两点原因。

首先,赵光义一脉人丁凋零,不好找。

毕竟,以徽钦二宗为首的宋朝宗室,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军一锅端了。虽然仔细找肯定有个别漏网之鱼的,但是难度实在太大了。

而赵匡胤一脉就不一样了,他们大多居住在南方地区,人数众多。想要挑选出几个满意的继子,并非难事。

其次,赵匡胤一脉无法对赵构造成威胁。

皇位继承很讲究血脉远近的。宋朝的皇位在赵光义一脉中传承了数百年,赵匡胤一脉在皇位继承权上的优先级是很低的。

这就直接导致太子在朝堂上的影响力远不如赵构,不会对赵构造成威胁。即使赵构禅位,他依然有办法对朝堂施加影响。

举一个最直接的例子。赵构在禅位后,整天无所事事,有一天他去灵隐寺附近喝茶,遇到一个被贬官的太守。一番闲聊下来,赵构对此人印象不错。

回去后便告诉宋孝宗,给此人官复原职。

几天后,赵构再次去喝茶。发现此人还待在那里。为此,他对宋孝宗发了一通火,表示宋孝宗翅膀硬了,自己的话都不听了。

宋孝宗被吓得不轻,急忙让此人官复原职。赵构这才满意。

由此也可以看出,赵构即使已经禅位了,其影响力也不是宋孝宗这个赵匡胤的后人可比的。

禅位后,赵构搬进了秦桧的旧宅,并改名为“德寿宫”。光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赵构最在乎的就是名声和长寿了。

在一番大兴土木后,宫中亭台楼阁无数。小桥流水、园林假山应有尽有。乃是颐养天年的好地方。

而宋孝宗在继位后,对于赵构这位“太上皇”也丝毫不敢怠慢,几乎是百依百顺。朝堂上的事情,大事都要征求赵构的意见。其他事情则由宋孝宗和群臣自行处理。

通过禅让,赵构依然能间接掌握权力,同时也避免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这一招实在是高明。只可惜,赵构的聪明才智没用到该用的地方。如果他能多花些心思对付金国,南宋也不至于一直偏安一隅,早就重现北宋的荣光了。



参考资料:

《宋史》

0 阅读:0

青文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