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杀了一个旷世奇才,提拔了一个文盲大将,延续蜀汉30年国运

青文评过去 2024-06-17 16:31:02

东汉末年,人才辈出,其中最耀眼的当属武侯诸葛亮了。

织鞋贩履的刘备,折腾了大半辈子也一事无成,自从得到诸葛亮后才得以崛起,与曹操、孙权平起平坐,最终建立了蜀汉。诸葛亮的才能可见一斑。

经历了樊城之战、夷陵之战两次大败后,蜀汉开始在下坡路上一路狂奔。加上刘备的去世,诸葛亮再厉害,此时也独木难支了。然而他靠着斩杀一旷世奇才,提拔一文盲大将,硬是为蜀汉续命30年。

诸葛亮的难题

公元223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而归的刘备,自知时日不多,选择在白帝城托孤。将蜀汉的大权交由诸葛亮掌管,蜀汉正式进入了诸葛亮时代。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大权独揽的喜悦,说实话,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他真不想接下这份重任。因为,此时的蜀汉可谓是摇摇欲坠了,内忧外患都十分严重。

一方面,蜀汉内部矛盾重重。蜀汉的根基在益州,然而蜀汉朝廷却是以荆州集团为主,此举严重损害了益州集团的利益。加上此前轮番大战,都是益州这边在出钱出力,使得他们对于这种利益分配更加不满。

这些人表面上看上去顺服,其实背地里一直在谋划着反叛,与曹魏、东吴暗中往来频繁。

另一方面,经过汉中之战、樊城之战和夷陵之战,蜀汉的国力大量消耗,不仅物资匮乏,军中战力更是损失殆尽。别说精锐了,就连生力军都所剩无几。

更糟糕的是,蜀汉人才凋零的情况很严重。以五虎上将为首的名将相继去世,一些中坚武将又被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大半。而在年轻武将的培养和发掘上又很不顺利,毕竟行伍方面的事情,诸葛亮并不是很擅长。

而相比武将,蜀汉更缺乏谋臣。众所周知,蜀汉的策略基本出自诸葛亮之手。除了他之外,基本没有拿得出手的谋臣了。在这点上,曹魏和东吴都好上不少。

此时的诸葛亮也是一把年纪了,说不定哪天就驾鹤西去呢,到时候谁能接替他,继续为蜀汉的未来出谋划策?毕竟此时龙椅上的那位实在不能指望。

因此,诸葛亮在剩下的时间里,疯狂地发掘人才。而且因为第一个原因,益州本地人被诸葛亮直接忽略了,这也使得发掘人才的过程更加艰难。

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两个人进入了他的眼帘。

马谡

这第一个人便是马谡。马谡出自荆州豪族马氏一族,“马氏五常”的名气在当时可谓是如雷贯耳。而马谡则是兄弟五人中最优秀的一个。

相较其几个哥哥,马谡更好兵法,喜谋略。这对诸葛亮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蜀汉最缺的就是这种人才,因此,诸葛亮对马谡颇为器重。

刘备还在世的时候,曾经对诸葛亮说道:“马谡此人,喜欢夸夸其谈,本事没看上去那么大,万万不可重用,小心重蹈赵括的覆辙。”

刘备别的本事不行,识人用人方面还是没问题的,不然诸葛亮也不会追随他。

诸葛亮倒不是不把刘备的话放在心上,关键是他没得选。刘备的谋臣有他诸葛亮,他又有谁来给自己出谋划策呢?他百年之后,谁又来为蜀汉出谋划策、主持大局呢?

既然没得选,刘备的顾虑又不无道理,那只能多花功夫培养马谡了。

平时大小事情,诸葛亮都会让马谡给出自己的看法,然后诸葛亮再点评。

公元225年,南中地区的孟获发动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征讨。临行之际,诸葛亮叫来马谡,让他为解决南中问题出谋划策。

马谡回答道:“南中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叛服不定。即使这次平定了孟获,过阵子还会反叛的。想要彻底解决南中地区,必须攻心为上,收服人心。否则,哪次我们与曹魏交战的时候,南中地区突然反了,那就危险了。”

马谡说的这些,诸葛亮自然也想到了。他对马谡的回答十分满意,这也就是为什么,他愿意花上不少时间,七擒七纵,彻底收服孟获。解决了孟获这边,诸葛亮才能安心北伐。

而此处也可以看出,马谡至少在眼光、格局上,不差的,差的只是实践的磨练了。

于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特意带上马谡。并且力排众议,让他做先锋,在街亭应战张郃。这既是对马谡的一次考验,更是给他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诸葛亮是真心想将马谡当自己的接班人培养。

按照诸葛亮的想法,马谡只要按照他吩咐的去做,即使打不赢张郃,只要能拖延足够时日就行。到时候诸葛亮腾出手来,派兵增援,自然能击退魏军。

结果呢?马谡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没事学韩信,放弃城池,在山上据守。被张郃轻易击溃,不仅没打赢,就连拖延时日的目的都没能达成。人家韩信敢背水一战,那是因为他是兵仙,马谡这么做只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

马谡此举直接导致整个北伐的失败,诸葛亮必须给将士们一个交代,最终只能挥泪斩马谡。

只不过,诸葛亮之所以会流泪,不一定单纯是可惜马谡了。更重要的是,此后蜀汉将会出现谋臣空缺的局面。而且马谡的表现也令他失望,他还在世,马谡就敢恣意妄为。等他去世后,马谡真的能如他所想匡扶汉室?还真不好说。

因此,马谡虽死,但是对于蜀汉来说却是一件利大于弊的好事。

王平

而在街亭一战中,还有一位人才崭露头角,那就是王平。

王平是巴西宕渠人(巴西是地名,不是那个巴西),王平早年投奔曹操麾下。曹操那边的情况大家都清楚,那可谓是人才济济。光大大小小的武将都有数百人。因此王平并未得到曹操的重用,只是在军中担任低阶校尉。

王平一没读过书,二没习过武,一身本事都是在战场上磨炼出来的。也正是因此,他做起事情来十分踏实,一切求稳。

由于在曹操那里混不出个名堂,王平趁着汉中之战的机会投奔了蜀汉。

刘备看得出来,王平属于实干型的人才,因此封他为裨将军,这待遇比在曹魏的时候不知好了多少。

刘备去世后,王平在诸葛亮麾下效力,南征北战,也立下了一些功劳。别怪诸葛亮没重用他,毕竟王平不是自己人,还需要多观察考校。不过王平作诗稳扎稳打的性格确实受到了诸葛亮的青睐。

于是,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派给马谡的副将便是王平。诸葛亮觉得,马谡就算缺乏实际执行策略的能力,但是有王平在,二人也能互相取长补短,确保万无一失。

只是诸葛亮万万没想到,马谡刚愎自用,根本没按照他交代的来布防。

期间,王平反复劝说马谡,说在山上布防等于自取灭亡,可惜马谡固执己见,根本不听王平的。

在马谡的军队溃败后,是王平力挽狂澜。他一方面收拢马谡残兵,另一方面命手下士卒躲在树林中击鼓。魏军因为不知蜀军虚实,担心中了埋伏,不敢穷追不舍,王平这才将包括马谡在内的残兵带了回去。

此战,王平的表现十分亮眼。他的有勇有谋也给诸葛亮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街亭之战中的蜀汉将帅皆获罪,唯独王平得到破格提拔。

诸葛亮封他为讨寇将军、亭侯,统帅无当飞军。这无当飞军可不简单,乃是蜀汉最精锐的几支军队之一。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王平的看重。

公元234年,诸葛亮于北伐途中去世。魏延由于与杨仪长期不和,起兵作乱。幸得王平反应迅速,应对有据,兵不血刃地将事情给解决了。

如果没有王平,任由魏延这么折腾,也许蜀汉离灭亡就不远了。

毫不夸张地说,诸葛亮斩马谡、重用王平,这才为蜀汉续命30年。



参考资料:

《三国志》

0 阅读:22

青文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