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之战,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围攻洪都!为何朱文正却能守住?

北国历史爱好者 2024-07-02 08:34:51

朱文正能坚守洪都,离不开他本人的军事才能。多种防御策略并行,防守间隙充分反击……这些都是重中之重。

但尽管有如此战功,朱文正最后的结局,却是被朱元璋软禁至死。

公元1353年,朱元璋因反感起义军不作为,于是带着亲信徐达、汤和共二十四人,南下定远,打算自己拼出一片天地。

在南下过程中,朱元璋先后收服了近四千人,而后又遇到了李善长。不得不说,朱元璋的“创业”之路未免太轻松了些。

朱元璋听从李善长的建议,没有着急称王,而是闷声干大事——暗地里偷偷发育,卷死所有人。

朱元璋兵强马壮,南下路上几乎没有阻碍。而后,更是毫不费力的攻下了滁州。

而朱文正本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找到了亲叔叔,前来投奔朱元璋。不图大富大贵,有口饭吃就行。

也许他真是这么想的,毕竟在乱世,“活着”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奢望。但朱文正能名留青史,必然不会是什么泛泛之辈。

因为家里人几乎都死了,朱元璋自然是十分重视这个侄子。也因此,他对待朱文正,就如同对待亲生儿子一样。

而朱文正也没让他失望,展现出了不俗的军事天赋。在战场上勇猛作战,屡立战功。也因此,朱元璋愈发喜爱这个侄子。

当时的中国,北方是元朝势力,南方则是起义军阵营。而起义军又分出张士诚、朱元璋、方国珍、徐寿辉等诸多势力。

别看反元势力这么多人,但内部充满了矛盾。张士诚、徐寿辉跟小明王不对付。其他的人也用种种矛盾,整个反元势力,全是靠着元朝撑起来的。要是没有元朝,这些人早就打成一团了。

公元1356年,张士诚发起攻势,主动出击江南元军。眼看张士诚后方空虚,朱元璋趁此机会,率领大军攻下集庆。

而后更是率领大军,全面进攻张士诚。在常州一战中,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被俘,而后更是绝食而死。

眼看落入如此境地,张士诚当机立断,归降元朝。不为了别的,就为了靠着元朝的实力,把朱元璋这些人弄死。

此时,张士诚已经是朱元璋的死敌了,不死不休。而公元1359年,陈友谅诛杀徐寿辉,夺取徐寿辉的势力。

这下,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二者都是大敌。但凡出现一点差错,朱元璋都会被双方吞并。

特别是,陈友谅和张士诚有一次约谈。二者约定,东西夹击朱元璋,而后瓜分领土。

在刘基的建议下,朱元璋决定先攻陈友谅。毕竟他杀君自立,部将离心,相对还是好处理的。

为了取胜,朱元璋还让手下诈降,令康茂才修书一封,言说:愿做内应,与君共图大业。

然后,陈友谅就中计了。在龙湾一战中,陈友谅大败。而后,在朱元璋的追击下,陈友谅更是败逃武昌。

虽然陈友谅被打成这样,但其实力依旧强劲。经此一役后,更是如同毒蛇一般,盯着朱元璋,打算咬下一块肉。

公元1363年,陈友谅总算抓住了这个机会。

当时,红巾军发生分裂,实力削弱。而张士诚又调兵来袭,派部将进攻安丰,剑指小明王。

朱元璋千里奔波,率军救援,而后又经过一番拼杀,总算把小明王救了出去。

但是,就在朱元璋救援的时候,蛰伏许久的陈友谅出现了。

陈友谅认为,朱元璋大军前去安丰,后方必定空虚。于是趁此良机,率六十万大军偷袭洪都。

之所以选择洪都,是因为拿下了洪都,就能直接威胁到朱元璋,到时兵临应天城下,朱元璋想赢都难。

陈友谅率军前来的路上,可谓是顺风顺水,没遇到什么阻碍。有抵抗的,也是三两下就击败了。

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洪都这个地方,却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甚至还硌掉了陈友谅的牙。

陈友谅知道,洪都很重要,拿下了就能直指应天,守城的朱文正也知道这点。

在正式交战前,双方都做了充足的准备。陈友谅快速占领了周围的城市,以便后勤运输。而后,又派出斥候,前去侦查敌情,时刻向他汇报。

陈友谅大军压境,作战方案、后勤几乎没有错漏。若无意外的话,陈友谅经此一战,将会攻占洪都,而后拿下应天,吞并朱元璋的地盘。

但计划再怎么周密,也架不住现实的离奇。若不是朱文正守城,朱元璋恐怕要输得一败涂地了。

虽然朱文正提前做好了准备,壕沟、陷阱、弓矢、火枪……但这些在六十万大军面前,依旧显得如此渺小。

朱文正很清晰的认识到,这场仗要么败,要么拖,几乎没有胜算。所以,想要活下去,就得做好打持久战的打算,每一个人,每一份物资,都需要节用。

在一开始,陈友谅就用上了投石车、攻城锤,只要城墙、城门被破,守城的人不值一提。

朱文正当即调集火枪手,在城上阻击陈友谅步兵。在现在看来,当时的火器很落后,但在当时,火铳集距离、威力为一体,相当适合战场使用。

在火器的压制下,陈友谅大军明显受挫,进攻也没有之前那么强势。

但是,洪都就这么大,不可能全都储备军事物资。如果仅凭火器防御,那么物资将会供应不上。火药用完那天,也就是城破之日。

因此,朱文正在挺过一波攻势后,马上组织人手修补城墙。所有人都知道,陈友谅攻破城池后,不可能留下活口,所以每个人都在拼命抵抗。

在朱文正的指挥下,即便有敌军的箭矢,但民夫依旧搬运石块、木头修补城墙,修筑防御工事。

在这场战斗中,守军似乎是一触即碎的,敌军应该是势不可挡的。毕竟两万对六十万,数量上远超自己,即便是输了也很正常。但是,这群“一触即碎”的守军,居然发挥出了令人咂舌的抵抗力。

利用城墙的防御能力、火器的远程打击,以及防御工事,陈友谅的进攻就这样被遏制了。一时之间,大军竟然难以攻破防线。

攻城陷入僵局,陈友谅决定换个思路,把焦点转移到新城门。破不了城,那就开门,一样能攻下洪都。

陈友谅改变了思路,洪都守军也变了。薛显觉得,在大军压境下,被动防御就是等死。既然如此,不如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于是,某天夜里,在大军松懈下来的时候,一支小队从洪都内冲了出来。一出城,就直奔敌军营地。

在陈友谅军中,这是完全没有预料的。毕竟谁能想到,六十万打两万,他们居然还敢主动出击呢。

所以,当守军冲入营地时,哨兵甚至都没反应过来。在敌军中冲杀,成功斩首刘进昭,俘获赵祥。

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看,这场突袭都是一个妙手。不但给敌军带来了人员、指挥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士气上的打击。

本来就久攻不下,现在又让人家冲出来杀了一波。一时之间,甚至有人在怀疑:到底能不能拿下洪都?

一场人数全面压制的战争,本应该如同炸鱼一般轻松,却被洪都守军拖入了胶着状态。

当战争拖入持久战后,物资的消耗就成了问题。吃喝穿用,弓矢火药,这都是需要后勤支援的。但是现在洪都被围,只能靠着城中的那些。

在这种情况下,久守必失,一旦哪天物资出现了问题,陈友谅必然会攻破洪都。

好在朱元璋来的及时,将小明王救下后,朱元璋有赶快前往洪都。救小明王是为了大局,驰援洪都是为了身家性命,二者皆不容有失。

终于,朱元璋率领二十万大军来了。援军来到战场,就代表着战局的逆转。

陈友谅大军久攻不下,人困马乏,士气低落。而朱元璋一方则士气高涨,虽说双方状态差不多,但毕竟朱元璋是守城的,肯定要轻松些。

那么,陈友谅就面临着两个选择:是继续围困洪都,准备两面对战;还是暂且撤退。

他就算在不甘心,也只能选择撤退。毕竟,如果选择继续攻打洪都的话,最后只会败亡。

终于,这场持续了八十五天的洪都保卫战结束了。朱文正用自己的才能、魄力,以及手下的将士们,完成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而后,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朱文正断陈友谅粮道,于是大败敌军。

等到消灭了陈友谅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对常遇春、廖永忠等人大加封赏。唯独朱文正一人,有功,但暂未封赏。

而后,又放纵部下掳掠百姓。朱元璋知道这件事后,坐船来找朱文正,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做?你打算干什么?”

而后将其押回京城,免官软禁于桐城,没过多久,朱文正就逝世了。

也许是表示对侄子的歉意,公元1370年,封朱文正之子朱守谦为靖江王。

0 阅读:44

北国历史爱好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