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到底是怎么削藩的?他的削藩政策,真的全都错了吗?

北国历史爱好者 2024-05-23 06:23:51

朱允炆继位后,摆在他眼前的一个很大的难题不是别的,而是他的叔叔们。

明朝初年,边境不稳。为了确保边疆,朱元璋把不少儿子封为藩王,允许他们拥有数量庞大的“卫队”,以便发生危险,这些藩王可以御敌或者勤王。

这是朱元璋给后世皇帝留下的保险绳,也是朱允炆头上的紧箍咒。

由于明初的藩王有包围边疆的责任,所以许多藩王的军队非常强大,这对于朱允炆的统治,是一种无声的威胁。

而且,由于这些藩王都是朱允炆的叔叔辈,所以他们对于朱允炆这个小皇帝也不太尊重。据说朱棣就曾经对朱允炆感慨道“不意儿乃有今日”,分明还拿他当小孩子,而不是君主。

地方强大,历来是中央的威胁。所以朱允炆想解决一下藩王的问题。

朱允炆也知道,这是一件严重的事,他去请教了自己的老师和亲信的文臣们,这些人也一致支持他。

那就开干!

朱允炆第一个削的藩王,是他五叔周王。周王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本来朱允炆是想削燕王朱棣,但是朱棣什么把柄都没有,所以朱允炆一伙人就打算先减除朱棣的羽翼。

就这样,周王被废,囚禁于云南。下岗原因,是他有一个牛掰的同母哥哥。

值得注意的是,周王被废的时间,是洪武三十一年八月。一般来说,新皇帝登基,不能立即改年号,要等第二年才能改。

现在年号还是洪武,说明朱元璋去世一年还没过去呢。爷爷才死了几个月,就对叔叔下手了,不得不说,朱允炆这件事办的确实有点急。

但后来还有更着急的,建文元年四月,齐王和代王又被人抓住了把柄,统统废为庶人。他七叔齐王,被囚禁在南京,十三叔代王,被囚禁在大同。

一次削了两个藩王,已经足够让人心惊。但是相比于齐王和代王,湘王朱柏之死更令人心惊。

湘王朱柏是朱元璋的第十二个儿子,性格比较安静文艺,喜欢熬夜看书。他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找一群文人,一起搞古籍校对。

朱元璋让儿子去封地之前,都会赐给儿子一条玉带。玉带后腰位置有装饰,所以朱元璋总会让儿子系上玉带,然后转一圈给自己看看身后。

唯独湘王要去封地的时候,朱元璋让他转一圈,他没转,而是把玉带转了过来给朱元璋看。朱元璋问他:你为什么不直接转身给我看后背呢?

朱柏回答:“因为君父不可背也。”古代后背的“背”,也有背叛的“背”的意思。由此可见,朱柏的性格是多么细腻谨慎。

这样性格的人,怎么可能造反呢?但是朱允炆还是给他安上了意图谋反、伪造宝钞的罪名。

朱允炆开始说要召湘王去京城问罪,后来又改变了主意,让士兵把兵器藏在了商队用的车里,然后突然袭击,包围了湘王府。

湘王听到消息,又惊讶又伤心,干脆和宫人痛饮一番,然后放了一把大火,全家都自焚而死了。

仅仅一个月,就又囚禁了两个叔叔,还逼死了一个叔叔。其他藩王和普通百姓们会怎么想呢?

大概也觉得自己做的有点过分,朱允炆也害怕打草惊蛇,把燕王、宁王这种有实力的藩王逼反了。所以削了这三个藩王之后,朱允炆就把燕王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送回了燕王身边。

朱允炆的做法,在现代人看了简直是一个笑话:为什么要给湘王治罪?因为他有造反的嫌疑。

那为什么对燕王这么客气,因为他真的会造反!

朱高炽兄弟三人留在京城,好歹是个人质。朱棣想造反,总要顾虑一下。毕竟他所有的儿子都是和徐妃生的,真要一次性舍弃三个成年的儿子,肯定肉疼。

朱允炆放这兄弟三人回去的原因,居然是想降低燕王的戒备之心。但他也不想想,一月之内,三个藩王被废,还有一个被逼死的,这种死亡率,谁敢相信他不会继续下手啊?

更好笑的是,朱高炽兄弟三人回到北京没多久,朱允炆就给岷王治罪,也把他废为庶人,囚禁在漳州。

紧接着,就是有人告发燕王有不法行为,然后朱棣开始装疯卖傻。可是朱棣装疯没多久,燕王府里就出了叛徒。朱棣装疯的事泄露了。

再后来,朝廷又打算向处置湘王一样,用偷袭的方式抓住燕王。但是朝廷想抓朱棣的事也泄露了。结果朱棣先下手为强,杀死了朝廷派去的人,然后就造反了。

此时距离岷王被囚禁,也不过一个月作用。

建文削藩,操之过急。他总共削了五个藩王,而且其中四个都是在三个月之内干的。要是朱棣不反,他还得这么迅速的削下去。

朱允炆削藩,做错了吗?从目的上看,其实没什么错,毕竟中央压制地方是一个历史趋势,而且强势且具备伦理优势的藩王,确实是朱允炆统治的障碍。

但是朱允炆削藩的具体操作,实在有很大的问题。

首先,他的动作太快,手段太狠,简直是在逼人造反。他先是在朱元璋尸骨未寒的时候,治了周王的罪。而且治罪周王的理由非常敷衍,明显就是为了治罪而治罪。

汉朝也没少削藩,尤其是汉武帝。但是汉武帝非常注重“吃相”,主父偃就是逼死了齐王。公孙弘才有机会劝杀他。

公孙弘劝汉武帝:“现在齐王死了,他的封国只能回归朝廷。要是您不治罪主父偃,天下人会以为是您为了齐国封地,才指使主父偃逼迫齐王的。”

汉武帝为了避免这样的话柄,只好杀了主父偃。汉武帝这么注重吃相,就是怕逼得诸侯谋反,可是朱允炆却没有这种警惕性。

其次,他削藩的手段太生硬。想削藩,把王位去掉就是了,至少给人留一个侯位啊。可是朱允炆直接一撸到底,把这几个叔叔都贬为庶人,还囚禁了起来。

甚至湘王还被逼得全家自杀了。朱允炆确实没有直接杀湘王,但是湘王自杀,和他强硬的削藩政策是分不开的。

生硬的压制,必然会招来强烈的反扑。

所以,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在目的上没错。就连被他逼反的朱棣,当了皇帝以后也一样削藩。但是朱允炆的手段明显有问题,所以才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后果。

所以许多人都会说,朱允炆要是学汉武帝用推恩令,不就好了吗,干嘛那么急切呢?

其实朱允炆也有他的为难之处,明朝的情况和汉朝明显不同。朱允炆根本没法原样照搬汉武帝的推恩令。

汉朝的规矩是,诸侯王的长子可以继承诸侯王的位置。其他儿子能分多少财产,全靠父亲或大哥发善心了。所以汉武帝的推恩令一下,诸侯王的其他儿子们都激动了。

要么是接受推恩令,然后舒舒服服当一个列侯;要么是继续讨好父亲和大哥,然后得到多少资源全看人脸色。要怎么选,不用犹豫。

推恩令的本质,是用下一任诸侯王的利益做人情。诸侯的其他子弟只有依靠推恩令,才能得到一个列侯的位置。而这些人支持推恩令,就必然会削弱下一任诸侯的势力。

想要效仿汉武帝的推恩令,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诸侯的其他子弟没有其他利益渠道,只能依靠推恩令才能得到一个列侯之位;第二,诸侯手上有利益可以分割。

朱元璋可能是饿怕了,生怕自己的子孙后代继续挨饿,就设置了一套完整的宗室子弟爵位制度。

根据《皇明祖训》:亲王岁禄一万石。长子袭封亲王,其余诸子封郡王;首封郡王岁禄两千石,郡王长子袭封郡王,岁禄降为一千石;其余诸子封镇国将军,岁禄一千石。

镇国将军诸子降封辅国将军,岁禄八百石;辅国将军诸子降封奉国将军,岁禄六百石。以后每代镇国中尉、辅国中尉一直降封到奉国中尉为止。岁禄四百石、三百石和二百石这么递减。

人家藩王的儿子直接就能当郡王,而且首次被封为郡王的,每年的工资还比别的郡王多一倍。朱允炆哪还有什么“推恩”的余地?

而且,推恩要从藩王的利益中往出“推”,可是明朝的藩王并不真正管理封地,人家只有“卫队”和俸禄。没有封地怎么往出封呢?

所以朱允炆削藩的做法看似很疯狂,但也实在是没办法了。要怪就怪朱元璋私心重,给儿孙们安排的太周到了,不仅断了朱允炆“推恩”的空间,也给明朝后期的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0 阅读:4

北国历史爱好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