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高居榜首,高校独占六成:2023年度国家三大奖高校获奖全统计

未名林 2024-06-26 17:34:25

从2020年开始,备受瞩目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由每年举行一次改制为三年一次。如今,经过三年的翘首期盼,这一国内科技界的“饕餮盛宴”终于再度举行,各大奖项也均已新鲜出炉。

本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象征国内科学家最高荣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授予了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而“三大奖”共授予202个奖项(通用项目)。

细细梳理本届大会的获奖情况就能发现,来自高校单位的科学家依然是主力军,除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均来自高校之外,高校还斩获125项“三大奖”,占比超过6成,再次彰显高校在科研领域的引领地位。

确实,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尤其是清华、北大领衔的研究型大学,行业领军人才荟萃,已经不仅仅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时也是基础科研和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剖析一下,国内高校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都有哪些突出表现?

北京大学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从2000年至2020年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举办了21届,让我们见证了国内科技界的群星璀璨和累累硕果。不过,“为了加强对成果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和真实性检验”,各大奖项的评审周期由一年延长至三年,这才出现了2021年度和2022年度的空缺。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设置5个奖项,2023年度的获奖情况分别如下: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分别是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

(2)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

(3)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其中通用项目45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40项,其余为专用项目);

(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其中通用项目108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93项,创新团队1项,其余为专用项目);

(5)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0人。

根据规定和往年获奖情况,“国家三大奖”的获奖项目总数不超过300项,而经过三年时间的沉淀之后,本届授予“国家三大奖”仅250项成果,可见其评审严格程度之高。

2023年“国家三大奖”分布情况

最高奖:武大清华摘得无上荣耀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国内赋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是给予一位科学家的“终身成就奖”,每一位获得者都是在各自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德高望重人民科学家。2023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位获得者,均是就职于高校科学家。

第一位是就职于武汉大学的李德仁院士。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数十年如一日从事遥感测绘研究,是国际上首屈一指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命名为“李德仁方法”,解决了测量学的百年难题。

李德仁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曾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以及获得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的“布洛克金奖”等荣誉。

李德仁院士

另一位获奖者是来自于清华大学的薛其坤院士。今年61岁的薛其坤,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他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教授,也是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从2020年起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薛其坤院士长期从事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量子态和低维超导电性等领域的研究。2013年,薛其坤院士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从而名声大噪,接连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以及国际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巴克利奖等。

薛其坤院士

三大奖:高校引领,清华第一

“国家三大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集中反映了在过去几年中国内科技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三大奖”得主的第一完成单位,通常是高校、研究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其中以高校的表现最为突出。

2023年度“国家三大奖”高校获奖情况统计

(1)67所高校获奖

获奖的202项成果(以下统计数据除特别说明之外,均为通用项目),有125项的第一完成单位是高校,占比约61.8%。获奖高校数量67所,基本上都是国内办学实力雄厚,或在某一学科领域有突出优势的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18所高校,尚未入选“双一流”工程。相信,获得“国家三大奖”对学校办学,以及未来入选“双一流”也是大有裨益的。

中山大学

(2)清华大学高居榜首

作为国内龙头高校,清华大学在本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表现依然抢眼,以4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总共7个奖项高居榜首。

西安交大、华科两所高校以7个奖项暂列次席;上海交大以6个奖项紧随其后;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分别由5项成果获奖,而湖南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各有4项成果获奖。

这10所高校,无不是实力强大的研究型大学,是“985工程”名校,其中湖南大学的表现更是出乎意料的强大。

清华大学

(3)部分高校表现欠佳

虽然清华北大为代表的院校依然表现抢眼,但部分传统强校在本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的表现确实有所欠佳。

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以在理学、工学等学科领域实力强大的“985大学”,本届居然颗粒无收,着实令人意想不到。

在理学最具优势的中科大,竟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挂零,仅获得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在“华东五校”中垫底,这样的结果绝对不是中科大的真正实力。

当然,一届的奖项无法全面说明一所院校的科研实力,本次没有获得“好成绩”的高校,我们也期待他们在未来能有突出的表现。

中科大

高校是国家科研主力军

高等院校,尤其是顶尖研究型大学,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中坚力量——领军人才荟萃、顶尖研究设施、浓郁的学术环境,这都是诞生前沿成果独一无二的资源。从以往的“国家三大奖”的获奖情况来看,正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从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改制到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共产生14个一等奖,其中就有10来自高校,“国家技术发明奖”共产生29项一等奖,其中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就有25项。即使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国之重器”或国家重大工程,需要大量团队协作完成的,也通常都有高校的参与。

真心希望我们的大学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培养更多高层次的精英人才,产出更多世界级的前沿成果,用科技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6 阅读:1586
评论列表
  • 2024-06-26 20:17

    按获奖总数来排名不是蠢就是坏

    悠 然 回复:
    是的,各个奖项的含金量差别很大,特别是科技进二奖,有刷分的嫌疑!
    天柱山人徐弢 回复:
    是的,完全赞同。
  • 2024-06-26 20:42

    西交大第二西工大第九,奖项成色很高,西安七所高校获奖,西安科教实力确实强大![点赞][点赞][点赞]

  • 2024-06-28 02:56

    一、二等奖按折分计算才比较合理,含量高多得分,而非奖项总数。。。

  • 2024-06-28 10:48

    西安交大牛[点赞][点赞][点赞]

未名林

简介:专注,严谨,丰富,趣味。不求一鸣惊人,或许一语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