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科大到深理工,中国创建新型研究型大学之路,未完待续

未名林 2024-06-07 23:29:48

从开始建设之日起,福耀科技大学(暂名)就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2024年3月,刚刚从西安交通大学退任的“网红校长”王树国受聘于福耀科大,再次引起人们对这所新生大学的热议。

福耀科大定位为高水平的理工科研究型国际化大学,办学层次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不过,2024年高考已至,福耀科大迟迟没有确定招生计划,原本预计2024年正式招生开课的计划估计是落空了。

王树国加盟福耀科技大学

作为一所民办大学,福耀科大还没有开始招生就备受瞩目,除了因为它由知名实业家、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先生投资之外,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成立承载了我们创建世界一流民办研究型大学的愿景。

事实上,我们从来没有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停下脚步,我们不遗余力,探索创建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之路。近些年,以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的创立,也试图通过新制度、新模式、新方法,加速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这些“新型”研究型大学,究竟能否承担起这样的使命呢?

福耀科技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梦

长期以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直是我们不变的追求。从现代化大学制度在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就渴望建成属于自己的“世界名校”。

上个世纪末,我们相继提出了“211工程”“985工程”,明确提出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2017年提出的“双一流”工程,将高校建设再度升级,并从高校综合实力延伸到学科建设,让那些部分学科优势突出、综合实力稍弱的高校拥有更多机会。

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中,入选的高校达到147所,同时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而是以“学科”带动高校整体建设。

人才为本,教育是基石。这是国家战略,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因为只有建成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才能培养更多顶尖人才。

清华大学

不管是最初的“国家重点大学”,还是如今的“双一流”,都是选择实力强劲的高校为先锋,通过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实力。这种做法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只不过,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传统强校”并不是唯一的依托。

除了加强传统强校的建设,不少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也在探索创建新型研究型大学,试图通过新的方式快速建成高水平大学。

从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到如今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的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以及今年即将招生的深圳理工大学等等,从一开始,就立志高远,朝着顶尖研究型大学前进。

这些“新势力”高校,究竟是另辟蹊径,还是不知天高地厚?

北京大学‍

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

诚然,传统强校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人才荟萃,教育、科研基础设施完备,然而,创建新型研究型大学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方面,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大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大量成绩斐然的名校展现在世界舞台,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名校的经验,选择适合国情的办学模式,引入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新生”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少了“积重难返”、“尾大不掉”的问题,更容易把握前进的方向。

也正因如此,这些年来,我们才会看到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学从设想走向现实。从办性质看,近些年来新成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既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

南方科技大学

公办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以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理工大学为代表。

南科大是国内探索新型高校的先锋。彼时,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对人才的渴求水涨船高,于是,深圳决定以香港科技大学为蓝本,快速创建一所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这就是后来的南科大。

经过数年的筹建,南科大在2012年正式招生,按照当时的规划,南科大要脱离现有的框架、体制与形式,仿照西方顶尖学府,实行“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的办学模式。

最初的南科大,在首任校长朱清时的带领下,确实在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由于第一届学子没有参加高考,毕业之后甚至没有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大部分人在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那种敢为人先的气魄,确实与深圳这座城市十分相符。

十余年过去了,“自授学位”和“去行政化”基本已经不再可能,只有结合高考、平时分、自主测试相结合的招生模式,依然保留着南科大最后的倔强。

2024年即将正式招生的深圳理工大学,是由中国科学院与深圳携手合作创建,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度赋能,是中科院继中科大、国科大、上科大之后所创立的第四所大学。

由于依托中科大无与伦比的科研和师资力量,深理工从创建之日起就定位高远。学校借鉴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办学模式,实行学院、研究院、书院“三院一体”的体制,其目标是要用20年建成“中国的‘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

深圳理工大学

民办研究型大学,以西湖大学为代表。

成立于2018年的西湖大学,结束了国内没有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西湖大学的“新”,在于它设立董事会作为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与国内传统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截然不同。

在新的办学体制下,西湖大学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一直在探索并实行新型的办学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在理事会的带领下,西湖大学校长负责管理,教授主导治学,相互制约,互相激励。

西湖大学定位为“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大学,未来学生人数保持在6000人左右,研究人员、教学人员等将达到600人,师生比约1:6,与加州理工、普林斯顿等世界名校相媲美。

除了西湖大学之外,正在建设的福耀科技大学、宁波的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也是由社会力量主导和投资建设的,定位为研究型大学。这些院校,都希望探索一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快速创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西湖大学

建成顶尖研究型大学?

我们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一心只为创建更多高水平大学。只不过,似乎到了今天,我们还没有建成“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即使是“龙头高校”清华大学,在前些年宣布“已经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也因此招来不少争议和质疑。

那么,新建成的这几所新型研究型大学,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了呢?

当年对标“香港科技大学”而创建的南科大,虽然没有在办学的“体制”上坚持最初路线,但目前已经初见成效:建成34个院系中心,学科基本涵盖高新技术领域、新工科的主流学科;学校打造了62名两院院士、发达国家院士领衔的、1400多名教师组成的强大教学科研团队,在这里引领探索学科发展前沿。

不仅如此,南科大成立了深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以及4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并且凭借数学学科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在2024年发布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南科大由上一年的301名上升至284名,在国内排名第13位。

南科大

对于成立仅仅12年的南科大来说,今天的成绩着实不易。与之相比,更为年轻的西湖大学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作为民办大学,西湖大学依旧坚持与传统大学不同的办学体制,董事会作为学校最高决策机构的管理体制没有改变。在校长施一公等人的带领下,西湖大学人才荟萃,聚集了大批行业精英。目前,西湖已经入职的科研、教学人员已达212人,包括32位各个领域的世界级学术带头人,除了施一公之外,还有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家管坤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世界顶尖科学家于洪涛等。

西湖大学依旧聚焦理工类和生命科学类学科,建成一个国家级平台——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以及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023年,西湖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为理科680分,文科650分,基本与浙江大学相当。

从目前的成绩看,不管是南科大还是西湖大学,距离所对标的港科大、清华北大都有一定的距离,更别说要建成像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之类的世界名校了。他们距离世界一流名校,还有很长的路。

西湖大学云谷校区‍

路漫漫其修远兮

罗马不是一天就建成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至少,以南科大、西湖大学为代表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依然走出了一条通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新道路。

大学之高低,不在于规模,在于人才,在于精神。顶尖研究型大学既可以是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之类的“小而精”大学,也可以是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之类的“综合性大学”,而他们的共同点是,人才荟萃,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能孕育出走在时代前沿的新成果。

而年轻的南科大、西湖大学里,思想自由,学术氛围浓郁,在各学科领军人物的引领下,年轻的学子在这里探索科学的前沿这不就是“顶尖研究型大学”所必备的气象吗?

它们当中,谁能捷足先登,率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呢?

1 阅读:104

未名林

简介:专注,严谨,丰富,趣味。不求一鸣惊人,或许一语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