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有魏徵,宋有包拯,明有海瑞,为何清朝缺少铁骨谏臣?

佟坤明爱读史 2023-03-05 15:54:52

众所周知,文官的责任便是向皇帝提出意见,成为上达天听的谏臣,但是通读史书,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唐朝有魏徵,宋朝有包拯,明朝有于谦。

但是统治长达260年的清朝的文人谏臣十分稀缺,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掀开神秘的历史面纱,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明用暗贬,统治者的态度

以皇太极为首的后金满族人从草原而来,用铮铮马蹄踏破了明朝岌岌可危的山河。满蒙两族用不到几万人统治了有着几亿人的汉族。

在皇太极成为统治者后,十分看重中央集权政策,他将自己的亲信封为八旗首领。在明朝暗无天日的统治中,大量的汉臣臣服于皇太极。

对皇太极来说,他自己清楚的明白,即使满蒙两族以彪悍的战力凌驾于汉族之上。但是在思想文明的层面上,满蒙两族的文化沉淀是远远比不上中原地区的。所以众多上谏臣工中,汉族占比最高。

对于统治者来说,统治了思想便是统治了各个社会阶层,所以在皇太极统治时期,大量的汉臣被归入八旗帐下。可是无论汉臣们如何优秀,始终在朝堂地位上低于满蒙贵族。从以下一点上便可以看出来。

当汉人拥有了巨大的功劳之后,会被赐予满族的姓氏,如佟佳氏就是由姓氏佟被赋予满姓而来的。故而,在汉臣当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便是汉臣要低于满蒙大臣,要臣服于满蒙大臣。

自秦朝以来,汉族长期分布在中原地区,经过一代一代的文化渲染,汉人不屑于与满蒙鞑子所共事,更别提甚至要听命于满蒙两族了。

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许多朝臣是汉人,他们并不认为清朝是他们为之信仰的朝代。他们认为,屈尊于做清朝的臣子,只是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无奈的生活方式罢了。

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即使清朝出现了需要文官进谏的事情,大多数文臣基于职责会向皇帝进谏,但不会力谏,也不会争当铁骨谏臣。皇太极对汉臣不是十足十的信任,如果皇太极并未采纳这个意见,那么文臣们也不会再过于的坚持。毕竟在汉臣们的心中,这是满族的天下。

这里我们便不得不提到康熙皇帝了,不可否认,此人是一位优秀的统治者。他统治时期与皇太极对汉人的打压政策不同。

如果真的是能人志士,康熙帝也会重用汉臣,以达到尽早的促进满汉一家的目的。如康熙帝大量的沿用汉族的文字制度和度量衡等方法,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

有一趣事,康熙帝在少年时期,十分喜爱中原文化。有一年,他瞒着诸位大臣参加了当时的科举,他的试卷真可称的上文采斐然。

他将自己的名字化名为一普通学子,这份卷子当时被判以榜眼的成绩,但是由于其卷子上有一滴墨水,所以阅卷官便将这个卷子判为了探花。由此可见,康熙帝对于中原文化了然于胸,甚至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后期他重用了很多汉臣,比如,在平定台湾及厦门一带时重用姚启圣。康熙帝虽然选择给汉臣机会实现自己的宏图抱负,但是他并不希望任何汉臣处于朝堂的枢纽地位。

所以,无论是姚启圣还是陈廷敬等能力出众的汉臣,能够得到的奖赏相对于满蒙贵族而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汉臣长期处于朝堂的中下职位,即使自己想进谏,也很难见到康熙皇帝。

在康熙帝统治结束后,雍正皇帝即位。他手下有一将军,名为年羹尧,十分的骁勇善战,为大清解决了很多的边疆困扰。

但是年羹尧此人功高震主,颇有成为当年的鳌拜之嫌。年羹尧长期驻守边疆,手下的将士十分听命于他。相对于雍正皇帝,他们更愿意听从年羹尧的将令,这令雍正十分痛恨年羹尧。

但是在那个时代,如年羹尧这样的天生将才十分稀少,所以即使很多文官对其不满,雍正帝为了让年羹尧安心驻守边疆,也大力的弹压文官谏臣。

日常参年羹尧的折子数不胜数,雍正帝就将许多对年羹尧不利的文臣发配遥远的宁古塔。汉人文臣们为了自己的仕途及家眷安全,故而都选择沉默不言。而且年羹尧党羽众多,如果哪位文臣弹劾年羹尧,那么他可能会受到要挟。

所以,这些汉人文臣逐渐成锯了嘴的葫芦。

文字狱,无形的枷锁

另一方面,在清朝的260年的统治中,文字狱的制度一直贯彻其中。有一次,年羹尧像往常一样,向雍正上书表示自己的关心。这个折子中有一个成语名为“朝乾夕惕”,大致意思为赞颂雍正勤勉于政事。

但也不知是年羹尧过于疲惫,还是真的侍宠而骄,竟然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

雍正帝看到上表来的折子之后十分震怒,他认为年羹尧即使身为武将,肚子里也是有些许墨水的。将朝乾夕惕写为夕阳朝乾,便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此事也为后期年羹尧被雍正处死埋下伏笔。所以清朝的文字狱制度是十分严苛的。

文字狱制度在后来的乾隆时期也并未得到改善,话说乾隆曾经多次下江南体察民生,所过之处需要花费大量银钱修砌,所以,国库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乾隆手下有一汉人文臣名为孙嘉淦,他对乾隆帝浪费银钱的做法上书表示批评。这使得乾隆皇帝大怒,乾隆皇帝说道:“此案文诬谤朕躬,全属虚捏。”

乾隆皇帝甚至觉得,如果仅仅是一个汉人,并不敢如此胆大妄为,其身后肯定有许多党羽,所以肯定有许多汉人并不遵服清朝的统治。随即乾隆皇帝下旨各省级官员严查伪稿炮制者。仅四川一个省份便查出疑犯280余人。

山东也曾发现伪稿,山东巡抚却认为毋庸追究。乾隆十分生气,便将山东巡抚革职查办,御史台也上书称,此案旷日持久,株连难免,希望将有关之人加以释放。

康熙听闻此言后震怒,康熙认为御史台所奏之言为丧心病狂的言论,甚至也将御史台大臣革职查办并处罚以苦役。

此案件牵连甚广,乾隆甚至将牵涉其中的些许汉臣重则处以凌迟之刑,加以连坐,轻则流放宁古塔,广西等偏远之地,世代为奴,再无翻身的可能,且一人犯错,亲戚朋友都会受到牵连。

而且文臣手无缚鸡之力,并不似武将终日习武,身体强健。许多的文臣流放到偏远之地后,吃不饱,穿不暖,甚至感染如鼠疫等许多可以致死的疾病。

经历这场牵连盛广的文字狱事件后,孙嘉淦虽然未被乾隆加以怪罪,但是他和妻儿惶惶不可终日。最终,他被活活吓死,在处处弥漫着文字狱的绝望气氛中,文人志士的爱国正气逐渐丧失。

无可厚非,虽然对于历代帝王而言,加强思想控制,为治国的良策。文字狱制度在明朝时也时有发生,但是在清朝却达到了鼎盛。在乾隆当政时期,就文字狱类似事件甚至发生到了三百次左右。清,处处笼罩着白色恐怖。

长此以往,自然没有文官敢于直言进谏了。前期历史证明文官进谏有助于统治阶级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但诺大的大清朝却没有汉人文臣敢于进谏,这对古代社会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自命清高,无人敢谏

再者,从另一观点出发,清朝统治者深知满蒙两族对中原文化并不十分了解。他们自命清高,认为他们用极少量的士兵便统治了若大的华夏中原,从他们的视角看,他们是认为自己强过汉人的,不然汉人怎么会屈服于他们的统治呢?

当文人谏臣向满蒙统治者提出意见时,他们是不可接受的,认为这些酸溜溜的文官是没有权利指责他们的,而且在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如果有人反对他们,那就打服他们,故而他们无法理解文人谏臣的做法的。

基于清朝对于汉人文臣的不信任,文臣即使立功也不会得到应有的奖赏以及严苛的文字狱等诸多因素,文人们逐渐变得“摆烂”起来。

从康熙帝以后,许多汉人文臣三缄其口,对皇帝及贵族恭敬卑微,歌功颂德,以换取自己仕途更高层面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之下,清朝逐渐开始走上衰亡的道路。

最终在慈禧时期,清朝统治者尝到了恶果,无文人谏臣敢于直言人民群众的生活悲苦及外界列强的侵略等实际状况。清朝统治者们还处于自己居功甚伟的虚假幻想当中。阳光下的泡沫很美丽,但是一戳就破。清朝的统治在持续了260年之后也被推翻。

我们可以从诸多的历史事件映射到自己的个人成长及发展。无论自己处于何种位置,或者别人如何恭维自己,用糖衣炮弹迷惑自己,我们也需擦亮双眼,睁开眼看世界,虚心求教,勤加勉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最终达到自己所期望的个人成就和理想。

0 阅读:52
评论列表
  • 2023-03-26 08:11

    奴清就是无智无德的寄生体,它提倡重用那些道德和学识都劣等的奸戾小人,如孙之獬洪承畴吴三桂晋商等。举个简单的例子说说奴清的文明退步,从先秦开始到明朝,书籍是有标点符号的。奴清搞四库全书把古书的标点符号全去掉了。

  • 2023-03-21 00:09

    我记得道光年间有一个汉臣,忘记叫什么名字了,他铁骨向道光谏言大清从来只有牧马天山纵横青藏,如果割让香港就当场撞死阶下,最后道光感动立马同英国开战,最后战败只能割让无法挽回

  • 2023-03-07 07:33

    清朝臣子是奴才,奴才怎么可以对自己的主人不敬呢,你还别说汉人自己内斗谁都不服谁,满人来了算是来了个评判公正的主子了,一帮汉臣屁颠屁颠的找皇帝给自己撑腰,还有谁敢大不敬?就拿百日维新来说,一帮反对的支持的最后大多数都跑慈禧那哭爹喊娘,要杀了这帮没有祖宗家法的人,维新派有没有错暂且不论,光做臣子的奴性可谓历史罕见,这里可多汉臣了!哈哈!只能说满人有一套,慈禧有一套,一个个收拾的服服帖帖

佟坤明爱读史

简介:回眸那过往的以往,原来只是一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