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要适度,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才能让他们快乐成长

佟坤明爱读史 2023-03-03 14:07:06
引言:

在我国倡导“养不教,父之过”的整体氛围下,大部分中国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对教育的重视无疑是有利于孩子未来发展的。

然而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是,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如果过高,却也有可能伤害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时期是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可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面对父母和自己差异很大的教育期望和由此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很有可能影响到他们整个人生的走向。

一、亲子见教育期望差异产生的原因

首先,所有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和父母血脉相连,但这并不代表亲子之间是完全一样的。

而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需求是亲子间产生教育期望差异的重要原因。

还有研究发现,随着青少年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和父母之间的亲密度会逐渐下降。

这时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亲子关系,不仅会导致亲子冲突增加和亲子关系的不良发展,还会造成教育期望差异的进一步扩大。

其次,家庭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父母学历、职业甚至子女数量等等,都会影响到他们对孩子的期望。

现有研究发现,高学历父母作为教育成功的证明,他们更了解教育的规律所在,也更容易与子女在教育期望方面达成共识。

学历和职业地位较高的家长,则可能采用更温和开放的教育模式,青少年也会更容易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期望。

此外,如果父母能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物质文化条件,青少年也会更有动力去达到父母的教育期望。

从家里孩子的多少上看,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父母和青少年的教育期望也会相对应的提高。

但是这并不代表,亲子间教育期望差异就会因此缩小,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毕竟高和更高之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

此外,学校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学校教育质量、同学素质等都会影响到父母和青少年的教育期望。

已有研究表明,教育质量高、教师数量多的优质学校会有利于缩小亲子间教育期望的差异。

二、父母教育期望过高,会对青少年心里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父母期望值更高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反而最差。

面对父母的高教育期望,青少年还会产生比其他同龄人更大的心理压力。

这些青少年为了达到父母的高期待,只能通过努力学习,在学业上取得还算可以的成绩。

可是身上压着父母的高期望和青少年随之产生的心理压力,这些人也会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心理也未必会因为学业的成就而感到轻松。

还有研究发现,父母的高教育期望虽然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但是并不代表这种期望对于亲子沟通和青少年的学业效能也是积极的。

也就是说,当青少年发现父母的教育期望过高时,反而会因此陷入更低的学习欲望和效率中去。

这是由于随着青少年不断成长,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尊意识会不断增强。根据已有的自尊理论,当青少年所感受到的外界评价和自我认同标准持不一样。

并且这种不一样还在持续扩大时,他们就会尝试通过改变外界环境来平衡自我认同。

这也会进一步影响到青少年对自己的教育期望,使之再次同父母的高期望拉开差距,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换种更直白的说法就是,当青少年感知到父母的教育期望与自我教育期望存在较大差异。

并且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设定的目标和标准时,就可能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最终导致学业的自我效能感降低。

而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则会让青少年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业也就会随之受到影响。

这时的青少年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在学业上又遭遇挫折,心理健康状况的受损则成了必然的结果。

因而父母一定要意识到教育期望应该适度,否则孩子的心理健康将难以得到保证。

三、适当的教育期望,需要多沟通并合理调整期望值

上面已经说明了父母的过高教育期望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父母一定要及时采取行动,这样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的长大。

首先,亲子间的交流要得到重视,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缩小代际之间的教育期望差异。

从父母的角度讲,要努力创造和青少年沟通的机会,交流时可以主动和孩子谈论对于教育的目标和未来期望。

当察觉孩子的自我期望和父母预期有较大差异时,父母应该给予重视,但并不是一味苛责孩子,而是应该从分析原因着手想办法对症下药。

在青少年方面,当感到自我教育期望与父母难以达成一致时,也要学会主动和父母沟通。

只有把自己学业上的困难和压力跟父母讲清楚,父母才能更充分的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并且为缩小教育期望的差异而做出努力。

其次,身为父母应该以更为平和包容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成长与未来。

一直以来,家长普遍将考上名校与职场上的成功看成一回事,并据此判断孩子以后的生活是否幸福。

然而,对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过分追求,很容易导致父母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尤其在初三高三等升学的关键时期,当心理健康与升学目标相冲突时,部分家长甚至会出于对目标的追求直接“理性”地选择漠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此时的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忽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利于他们这一阶段的成长,更会损害到他们整个人生的发展。

因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应该适度,当期望超出现实时,就要及时调整期望值,使之到达平衡适度的水平。

最后,政府及社会的相关部门和机构,也要意识到缓解教育焦虑的重要性,并且为之做出努力。

父母对孩子必须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和名校情结,不仅是传统观念和攀比心理的影响,更与当今社会的现实因素高度相关。

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全球主要国家育儿方式的变迁是与社会经济因素高度相关的,尤其贫富差距和教育回报率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近些年来,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虽然已经得到了遏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被解决。

也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取得名校文凭在父母眼中,无异于在职场上提前锁定了一席之地。

正因如此,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随之上升,毕竟几乎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传统意义上的光明未来。

结语

虽然所有父母都难免望子成龙的心态,但是也相信父母终归是爱孩子的,也都希望孩子们能身心健康的长大。

因而父母在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时,也要注意到孩子们正在成长的心灵世界。

尤其当自己的期望值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时,父母更要冷静慎重的处理问题。

不仅要和孩子沟通交流,还要在以成年人的身份给青少年提供引导时,学会从自身上找原因,尝试将自己和孩子的期望达到平衡。

总之,孩子们幸福地度过青少年时期,才更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而身心健康的人就算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会拥有平凡但快乐的一生。

参考资料:

《李玫瑾青少年心理教育:心理抚养&幽微的人性》

《当代教育论坛》

《学生的生命与他人教育》

0 阅读:150

佟坤明爱读史

简介:回眸那过往的以往,原来只是一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