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清代除了君臣之间的跪拜大礼,还有哪些礼节

佟坤明爱读史 2023-03-04 16:06:48
引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璀璨而悠久文明的国家,历史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也为了对其他属国更好地宣扬宗主国地位,因此对礼法非常重视。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封建社会,也不需要其他国家来进贡了,但是我们的国家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视礼数的国家。

自周朝以来,礼法就经过了无数次的变革,从古老的祭祀方式慢慢发展成了清朝的各种待客之礼。

无论从国家层次来讲,还是从小方面来看,在清朝都有一套律法来严格约束。

但是清廷之外的世界却是风云诡谲,暗潮汹涌,中国的宗主国地位受到了影响,很多国家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遵守清朝的礼节约束了。

此时中国的礼法受到了破坏,那么这种破坏的结果是什么?清朝廷的解决方法又是什么呢?

清朝对宾礼都有哪些规定?

清朝时期中国重新建立起了宗主国地位,所以接受属国的进贡是一项很重要的国事,而中国的宾礼制度就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宣扬宗主国地位的最有效的手段。

那么清代宾礼都有哪些类型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咱们得先来聊一聊中国的朝贡礼节。

首先,清朝统治者对待属国持宽大政策的,所以象征着一个国家承认是中国属国的朝贡礼和册封礼就尤为重要。

这个礼法在《礼仪.觐礼》中描述了基本原则,清朝廷对属国进贡极为重视,所以对一个属国的册封和接受首次朝贡是有着极其具体的规定的。

而在《大清通礼》中就对“朝贡礼”做出了明确的定义:“朝贡之礼,凡四夷属国…遣其陪臣赍表文方物来朝”。

清朝皇帝对属国如何来朝贡做出了规定的同时,也对“册封礼”做了详细的规定,因为这些礼节正是证明属国承认中国是宗主国的地位,认同并臣服于中国的象征。

所以清朝对此礼节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用以昭示天下此国归属于中国,承认中国宗主国的身份。

介绍完了代表着外国认同中国宗主国身份,并归附中国,接受中国的册封的礼节,其次另一种宾礼之道也是清朝封建统治者比较重视的。

但是面对藩部的朝贡礼节方面,清朝统治者的管理又比属国松懈得多。

那么藩部指的是什么呢?藩部,主要是指山海关外的少数民族部落,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

由此可见,清代统治者对待周边部落采取了更宽容的态度,也足见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越来越接受汉人文化,越来越接受儒家思想。

探讨了上面两种礼节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上面这两个礼节都是代表着一种臣服和归属的关系。

他们都承认中国是宗主国或者清朝的统治者是凌驾于自身部落统领之上的存在,那么代表平等地位的礼节有没有呢?

这个答案当然是有的,接下来咱们就说说“贸易礼”。而“贸易礼”则包括“朝贡贸易”的礼节和“互市贸易”的礼节这两方面的礼数。

清朝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远比唐朝频繁,清朝统治者对贸易持有谨慎小心的态度。

因此不但在礼节上详细做了规定,对各个国家朝贡的时间地点和贡品数量都做出了详细规定。

并且《大清会典》中对朝鲜、暹罗、琉球、葡萄牙等国的贡期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在此基础上,清朝统治者在清律中规定,各属国或者互市国来中国贸易之前必须呈交一份表单,不符合要求的则需要重新更改后再次呈交。

清廷批准后,方能入朝朝贡或者贸易,而外国人来中国贸易,清朝的统治者也给予了宽容政策,但是就贸易地点上做出了限制。

可见清朝的统治者对贸易的谨慎程度确实高于历朝,表面看上去对外国人交易不做过多限制,实则是在对外国商人宣示中国地位是凌驾于其他国之上的。

清朝统治者表面上虽然规定不得为难外国商人,实则还是在宣扬中国的国威,清朝廷的宗主国地位。

而清朝统治者这个危险的想法在晚清时期也被西方列强彻底改变了,这个话题我们放在后面详细说,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最后一个宾礼——“相见礼”是怎么样的一种礼节。

这种礼节就是指的是对清朝内部官员之间、百姓之间见面的一些礼节的约束。

《大清通礼》中对满官与汉官之间会面、平级官员之间、上级官员和下级官员之间、下级官员面见上级官员。

甚至百姓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等等相见的礼节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这些规定琐碎繁复,可见在清朝,统治者把礼数已经当作一种权力,归属的象征。

清朝对宾礼如何约束的?

清朝统治者为了保证这些礼法得到有效实施,还设置了一系列监管部门来监督,清朝廷完成对中国内部的统一,并且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

中国内部对礼法的实施接受度很高,清朝廷的统治地位得到肯定。

清朝廷的下属机构——礼部和理藩院是重要的宾礼监管机构,礼部针对清朝内部的大型活动。

如大型祭祀活动、祭天、科举考试等等,进行策划和礼仪的指导和引领。其中礼部有一个重要的部门叫做主客清吏司,关于这个部门的职能。

《清史稿》中有这样的记载:“主客掌宾礼,…贡使多寡,贡物丰约以定”。

在这里我们看得出来礼部其中有一个机构是全权负责外国使节在中国的衣食住行的。而礼部的另一个部门会同四译馆,则是负责把外国使者带来的国书翻译成中文。

之前记载英国使者在乾隆皇帝八十二岁生日上,带国书一封表面上来给乾隆贺寿,实则提出了无理要求,后遭到了乾隆皇帝的拒绝,那封国书就是这个部门翻译的。

可见礼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

清朝还有一个机构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个机构就是理藩院。

可以说,它是与礼部同样重要的存在,这个机构主要是处理藩部的事物,包括藩部的朝贡礼节等,理藩院设有尚书和左右侍郎等官职。

负责“掌内外藩蒙古、回部…征发之政令,控驭抚绥,以固邦翰”。可见理藩院在维护藩部与清朝臣属关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理藩院也是一个复杂的机构,它也要负责藩部使者朝贡的一切事宜,包括面见的礼节地点等都需要理藩院的引领和指导。

同时,理藩院也负责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方面礼仪的协调和管理,并且清朝廷与俄罗斯互市贸易也需要理藩院的参与,来保证得以顺利的进行。

理藩院不仅处理清朝廷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也管理西藏、内蒙等藩部的朝贡贸易。

最后一个重要机构是鸿胪寺,鸿胪寺的职能相对比较简单,这个机构主要负责引领皇帝或者后宫嫔妃在参加重要活动时的礼仪引领指导。

另外还要负责引领和指导新进官员和历届状元上朝面见皇帝所涉及的相关礼节。

比如下面他们工作日志中就有相关的记载:“颁赏赐燕、赐茶、谢恩,…引大将军从征将士,鸣赞二人”。

可见上面三个掌管礼节的机构在清朝的宾礼机制中是不可或缺的,这三个机构的存在得以使宾礼制度完善并且有效的进行。

更加彰显了清朝在属国中宗主国的地位,对内对外都起到了宣示清朝统治者的绝对统治地位。

清朝中晚期,西方国家强是如何觐见皇帝的?

然而,由于清朝中后期对宗主国的地位过度自信,对外界的险要环境没有足够且深刻的防范意识,对朝贡过度重视而又过于谨慎。

清朝廷认为中国只要限制出口茶叶丝绸等,英国那样的蛮夷小国的国民就会因为肠道堵塞而死。

清朝统治者对欧洲的工业革命一无所知,对欧洲快速崛起和科学技术采取藐视态度。

致使欧洲的西方列强越来越不把我们的国家放在眼里,甚至来拜见清朝皇帝时要求皇帝到午门外去迎接,这是明摆着把中国当作他们的属国来对待了。

而这一无理要求当然是当惯了宗主国的中国所不能接受的,后来经过协商,西方列强勉强接受了入朝行鞠躬礼的要求。

再后来英国发动了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已经岌岌可危了,清朝的宾礼制度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加之慈禧太后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和国库中的银两与西方侵略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确保自己能够长久的“垂帘听政”。

所以清朝的宾礼制度再次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使中国彻底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属国”,而不再拥有“霸主”之位。

结语:

直到今天,中国仍是“礼仪之邦”,也同样信奉“孔孟之道”,至今“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百多年前,我们被迫“让”出了很多土地,又经历了惨绝人寰的无数次的斗争,但这些已经成为了过去。

如今的中国早已走出了战争的阴霾,保持着温良、谦恭的态度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的祖国变得强大。

我们对待朋友的态度是温和谦逊的,对待敌人的态度也是寸步不让的。

以史鉴今,华夏子孙信奉的儒家思想,它不是表象化的,它应该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更深层次的东西。

它应该是能够指导我们当代的年轻人,真正的静下心来摒弃浮云去追寻内心最朴实的东西,而不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到头来丧失了本心。

参考文献:

《钦定大清通礼》

《清史稿》

《清朝通典》

《大清会典》

0 阅读:5

佟坤明爱读史

简介:回眸那过往的以往,原来只是一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