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风范,当代巨擘

宣城历史文 2024-05-21 10:46:10
陈虎山第1522期

启功赞扬他“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自董其昌后无第二”,李苦禅评价他“书文绝佳,真是千年不朽之文物”,但他生前却拒收多少人羡艳以求的那顶“书法家”的桂冠,只说“仆自问能写得几个字,又算得甚么”1。这位学富五车却淡泊名利的老人,就是现当代中国著名学者、桃李天下的教育家、书法大师们公认的书坛泰斗——吴玉如。

文化世家 学养醇厚

吴玉如,1898年生于南京,字家琭,安徽泾县茂林人,故取号茂林居士,中年后自署迂叟。茂林吴氏系吴泰伯后裔,为皖南地区千年望族,向来崇文重教,名人辈出。其父讳彝年,字佑民,不幸早逝。母亲顾氏出自南京名门,通经史,擅诗文,壸范严正,教子有方。外公顾云,字子民,精书法,自成一家。吴玉如长于天津,五岁即拜名师学习书法和诗文,他天资聪颖,禀赋异人,于骈俪文及诗、词之道,多无师自通。中学就读于南开学校,与周恩来同班,因娴熟古文,极受校长张伯苓赏识。中学毕业后,进北京大学预科,后入朝阳大学,不久因父忧辍学。1916年远赴吉林谋生,又到哈尔滨中东铁路工作,任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秘书,曾作为代表团成员随莫德惠出访苏联。1931年“九一八”事变突发,东三省沦入敌手,国土惨遭蹂躏,吴玉如无比悲愤,毅然放弃在东北所有,携家眷入关,先返北平,屈就于某税务机关,不久因恶其蝇营狗苟,遽然而去,徙居天津。目之所及,时事萦怀,他把抑郁愤懑的心情化作忧国忧民的诗句:“举目楼台日日多,笙歌鲜闻四郊泣。煤炱黝然蔽晴空,疾行何敢深呼吸。”2 毕现深沉爱国之心。

吴玉如像

1935年,受张伯苓校长聘,吴玉如执教南开大学,任经济研究所秘书和文学院教席。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天津沦陷,吴玉如栖身租界,闭门习字。1938年只身奔赴昆明,拟去西南联大任教,张伯苓校长自重庆寄笺,邀他赴渝,共图救国大业。吴玉如深为所感,填词《一剪梅》:“为感多情怜旧幕,风也归来,雨也归来。”3 由此被张伯苓留任国民参政会秘书。1939年,天津洪水为灾,吴玉如返津奉母,任天津志达中学语文教员、达仁学院教授。此间,吴玉如全凭笔舌之耕,赡老人,养妻儿,家里除了藏书,其余典卖殆尽。吴玉如任职志达中学时,曾填词《最高楼》赠校长朱经畲,词云:“危楼笛,飞响裂秋云,激越恨难平。兴亡一霎千年梦,悲凉一曲万年心。放歌喉,赢热泪,问苍冥。”4 其壮怀激烈,满腔热血,充沛字里行间。1942年冬,由诸亲旧敦促,吴玉如在天津举办了终身唯一的一次个人书展,由学生恳约古玩业主要从业人员,认真评骘,当时即有人首提“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的赞语,众皆叹服5。

抗战胜利后,吴玉如应天津工商学院校长刘乃仁之聘,任该院中文系主任。他任职期间延请了裴学海、寿石工、俞平伯等多位学界名流前来任教,讲授中华传统文化。1948年天津工商学院易名为“津沽大学”,吴玉如继续任职与该校,担任中文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吴玉如历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等职,为出版《辞源》《辞海》做了大量的词条编辑工作。1982年,吴玉如先生病逝于天津,享年85岁。

吴玉如先生终其一生,发愤好学,行为世范,畅游于中华5000年文明的历史长河,汲取营养,如惠风酥雨般滋润于莘莘学子,以成洋洋“吴门”之大观,负笈求学的弟子甚多,桃李满门,遍及南北。弟子们只要是喜欢读书,他答疑解惑、传道授业、无不倾筐倒箧,小叩而大鸣,时常为学生讲一个字便是半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成为弟子进步的坚实阶梯。

据吴门弟子回忆,吴玉如先生执教,不忘育人大义,极重视个人高尚情操的培养,他既讲究方法,又十分严格。为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和使命感,在课堂上他以沉重的语调告诉学生:“不要忘记我们中国人曾经经历过想学中国文化而不被允许的日子。”这句话犹如电闪雷鸣,令学生猛然而醒且刻骨铭心。他以《昭明文选》为课本,第一天上课,为了解学生的文学基础,念了一段很短的古文让学生听写。然后在黑板上写出这段短文,让每个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错误,并举手自报错误个数。学生林缦华是广东人,以前很少听到有人用国语(普通话)读古文,所以错了二十多个字。吴玉如走到林缦华书桌旁边,轻声细问:“一个学习中国文学的学生,听不懂国语,你是中国人吗?”真是响鼓不用重锤,面对先生这句话,林缦华一下子目瞪口呆,后来他学有所成,回忆说:“这个下马威激发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文学系学生的意识。”6

吴玉如在教国文的同时,很重视书法教育,认为中文系的学生应该写好中国字,而且不能随意胡写草书字体。对于学生的每份作业,都不惮繁琐地字批句改,他深得二王意蕴的秀美字迹,同学们既受益更欣赏,每篇习作,都视为珍宝,不肯随意放置。起初,他只是南开大学文学院的一个普通教师,学期的选修课,开班时只五六个人报名,到期末时一间大教室竟座无虚席,因此被聘为教授。吴玉如教授书法不是止于技艺,而是上追乎道德。他经常对学生说“书法艺事耳”,惟有“不忘中国者才是中华好子弟”7。他反复强调读书是为了做人,艺术是小道,为人爱国才是大道。他虽然对赵孟頫、王铎的书法给予高度评价,但他始终强调,颜真卿和傅山才是更了不起的,因为他们有民族气节,有光辉伟大的人格。

祖法二王 贯通碑帖

吴玉如先生是文化大家,为腹笥充盈的饱学之士,因其书法成就突出,本业竟为所掩,如此际遇,连他自己都始料未及。

吴玉如自幼酷嗜书法,五岁拜名师学艺,十二三岁时,无论是小楷或行书,均见相当功力,名闻津门。现在尚存他最早的手迹,是一柄小楷扇面,写于1911年,字体工整,布局匀称,一气呵成。

吴玉如书法浸淫于“二王”,遍览历代大家法帖。《泾县志》有载:吴玉如“一生热爱书法艺术……书法初学苏轼、赵孟頫、旋改师米芾,又学李北海和‘二王’的《黄庭经》《十三引》及颜体大楷、北碑等,采诸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风格。”8书法家王遐举评说吴玉如书法“品在王内史(即王羲之)、颜真卿之间”9。这些评价尽管侧重点不同,表述不一,却抓住了吴玉如先生博采众长的学书路径,成为我们品鉴吴玉如书法的一个重要法门。吴玉如先生自我总结书法心得,深有体会地说:“熔晋、唐、宋、元、明、清诸家于一炉,不能成家者吾不信也。”10 对学书人而言,此番心得当是的论。融会贯通,首要在于“熔”的功夫,善于“熔”方能善于创造。

在写给朋友的一幅书论中,吴如玉专就“行书若何始可入化境”,讲了自己的见解,他的答案是:应从学习“二王”开始,因为行书“晋人擅场”“二王称极则”。惟有从“二王”入手,追根求源,纵探究竟,才能从历代名家的书法气象里吸取精华营养。他评唐颜鲁公行书“磅礴之气,古今稀有”,元鲜于枢和赵孟頫“皆有可观之处”,明文征明和祝枝山“有绍述之姿”,如此等等,有志于学者如“融此诸家于笔底,亦可以能称行书矣”。吴玉如先生的这篇关于如何写好行书的赠与之作,不仅表达了他自己的书法观,是一篇高质量的书论之作,同时也是他行书创作推陈出新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这幅作品布局谋篇和谐,气韵生动流畅,既稳健沉着又干净利索,其中不少字的书写,都承续了二王书法特别是《兰亭序》笔势笔意,同时又融入了自己对行书的理解,间有颜真卿的笔法,令观者过目难忘。

吴玉如主张,学书既要知前人“所长”,也要知前人“所短”,要“多见古人墨迹,尤要在多读书,下笔涤尽凡滓,又不囿于一家或一代,而后于斯道叹观止矣。言之匪艰,行止维艰”11。显然,如此精妙的概括,非有深切体验而不能得。

在书法学习上,吴玉如先生认为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一要处理好“读帖”和“临帖”的关系,他说:“作字虽小道,其中亦有至理。临古人碑帖,先须细心玩读,而后临之。临必一笔不苟,一点一画之间,细入毫厘,不可轻易放过。”12 此处“细心玩读”之“玩”字,大有深意,惟其对前人碑帖花了一番认真“把玩”的心思,通过“细心玩读”吃透了前人碑帖的精华所在,临帖的时才能胸有成竹,不急不躁,做到“临必一笔不苟”,一点一画之间,细入毫厘,都不轻易放过,达到忘我之化境。

吴玉如又说:“见得多,临得多,萃古人之精华,省自家之病痛,积久不懈,神而明之。临古人书必先求极似,能似得其貌,而后任己意为之,可言得其神。不似亦似,乃真似也。点画使转尚无门径,动言遗貌取神,自欺欺人,此书法之所以不传也。又作书忌俗与熟,亦忌乖谬潦草。善书者曰篆、曰隶、曰草、曰行、曰楷,无不融会而贯通之,虽笔墨纵横,点画狼藉,而一折一丝又无不有来踪去脉,绝无阘茸滓杂之弊。一臻化境,便超凡入圣,无往不妙到毫颠矣。不主门户,不为字匠,明乎此而后可与论临池也。”13 吴玉如的这些书法理论,都是从自家体会中来,特别他提出的“不为字匠”之说,振聋发聩,让人耳目一新,为后人追寻书法艺术指出了明确的路径,很值得珍视。

二要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吴玉如主张“初写必求能匀、能慢,先不能慢,后必不能快。鼓努为力,是所切忌”14。初学书法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急于求成,浅尝辄止;或一曝十寒,知难而退。由是,吴玉如强调,能匀、能慢才能快,“先不能慢,后必不能快”。幻想“鼓努为力”,一蹴而就,是学习者的大忌。夯实基础,稳健求进,这是吴玉如的自律,也是他对学生的一贯要求。早年在津沽大学执教时,有学生急于求成,吴玉如及时地加以诫勉。某次,他在黑板上郑重地书写下一首自作的七言律诗《勉诸生》:“学岂能开顷刻花,惠风酥雨怒春芽。生无一暴十寒理,悟有峰回路转涯。大壑龙蛇升隐便,曲城狐兔窜依斜。托身自在居何等,舍己耘人致许嗟。”15告诫学生学习不能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下苦功。

三要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他主张“专心一艺,非朝扪夕得,必如种植,不时除草,每日灌溉,始望有获。涵养之功,不能别有路也。久而久之,乃可造自然而明神韵矣。”16要专心一艺,学老农种植,“不时除草,每日灌溉,始望有获”。如此比喻,既形象又生动,不能奢望“朝扪夕得”。涵养的功夫,需要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方可造自然而明神韵,水到渠成。

四是要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吴玉如先生指出:“非多见不能广眼界,多见必须能别。不知别,则精粗不辨,愈多愈增累矣。学古人之书,取古人之长,弃古人之短,是善学书者,倘集古人之短于己腕前,又益以己短,则不可救药矣。”17如前文所列,在给朋友的“行书若何始入化境”的书论中,吴玉如一方面肯定文征明的书法有“绍述二王之姿”的优长,又有“少变化”的不足。因此他强调善学书者要懂得取舍,善于择前人精华,弃前人所短。否则学了古人短处,又益以己短,则不可救药。中年后,吴玉如于魏碑的学习也是日夜精勤,尤喜魏《元略墓志》。他吸收魏碑的营养滋润着自己的书法,无论结体、气势都学到了魏碑的精髓。

自成一体 高标独立

吴玉如的书法,楷、行、草、隶、篆诸体无不精擅,尤以行草造诣最高。他一生浸淫二王,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创造性地将“古法”与个人的审美意趣相结合,拓宽并丰富了晋唐以来书法的表现手法,终成自家风范。他逝世后,其门弟子集其遗墨,交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吴玉如书法集》《迂叟自书诗稿》《吴玉如先生行书册》《吴玉如行书千字文》《吴玉如临乐毅论》等多种书法字帖行于世。赵朴初称赞:“玉如先生书,龙腾虎卧,意态不可方拟。”张伯驹评论吴玉如书法:“晋唐之风,当代巨擘。”文艺评论家王全聚则说:将吴玉如置身于20世纪帖学大师之列,无疑是内中之翘楚。业内大家学者对吴玉如先生的高评数不胜数,足见其书法成就影响之深远。

吴玉如毕生刻苦读书临帖,机杼独创,终获真经与大成,尤其是他的行草和小楷会通古今,功力深厚,达到了的很高境界。譬如他创作的这幅“惟多读书可以养志耳”行草作品,意象生动,特别是起字“惟”,笔力雄健,妙趣横生,看上去多么像是两幅画的生动组合,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把中华文字象形表意、博大精深的意蕴表现得淋漓精致,令人产生“读书如同汲取母乳”的丰富联想。倘若没有深厚的学养,是断然写不出这个字的。都说王维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吴玉如的字里同样有诗有画,成为书画同源的力证。

吴玉如依据其丰富的创作实践,认为书法创作“要不出于三:曰形、曰笔、曰墨而已。形最易,盖结构易求也。笔较难,篆隶不同施,草楷尤异则。用实多端,理无二致。笔到而已,不浮而已,到始不浮也。万化千变,机不逾此。墨则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大字‘屋漏’,小字‘双钩’。明乎是,思过半矣。此为不佞每以语学书者之言也。”18这段文字,是吴玉如先生作书、选笔、用墨的经验总结。吴玉如习用细管长锋羊毫,喜绵连薄纸,新磨淡墨,书风清丽雅健,洒脱自如。行草书线条老辣,得益于他常年对篆书和金文的研习。书蝇头小楷亦必悬腕,字稍大则悬肘。一生作字,平正规矩,于平淡中见光彩,而绚烂之极又复归于平淡。据其门人回忆,郭沫若曾参观吴玉如之作,驻足良久不去,极望识其面。19

吴玉如书品标高,源于他的渊博学识和道德修养。秉承古人的艺术思想,他大力倡导“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创作观。他说:“书法不仅仅临几本帖即可成熟,须多方修养。”因此,要成为一个有成绩的真正的书家,最重要的就是:“学写字先学做人。”在他看来,“读书习字之人,一涉社会习气,实难救矣。”“写字必先读书”“不读书者无佳字”20。读书能够让书法远离匠气和俗气,没有文学修养的书法是不长远的。

他用了一个浅显的生活现象比喻读书与书法的关系:“读书犹如农民种地,种完地回家路上拾点柴禾犹如学习书法。”书法不是文人的全部,只是文人的一部分。而“多读书而后可蠲躁气。作字能知含蓄,自得静中趣,可免剑拔弩张之累”。读书可以修养书写者的品德,提高书写者的情操,让书写者的心灵变得纯净。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书者写出来的书法才不庸俗,才会“泠然清气流,秀拔出天厚”。这样的作品才经得住推敲,方能称之为书法艺术,才不会沦为写字匠。“常人每重书卷气,究自何来,要知不能勉强,是非数日功夫,不是空言所遮盖以为门面者。能见繁缛于平淡之中,不矜才不使气,而能兴象自远,不以弩张剑拔为长,夫是之谓见道。非然者趋之愈疾,去之愈远耳。同吾所好,其会斯语。作书虽细如蝉翼,亦当有香象渡河、狮子搏兔气象,而后可言匀力之道,一涉剑拔弩张,周身无是处矣。”21如是之语,也是吴玉如常说的话。

在吴玉如的心中,书画的高境界就是要写出书卷气,去掉浮躁之气。不读书何来书卷气?只有读书通达、见博不迷、心境平和,才能使人不惑。明大道,知天理,顺应四时,方能无剑拔弩张、鼓努为力之气。吴玉老虽远离喧嚣的社会,仍心系国家、民族命运。他时刻忧国忧民,心系民族大义,从他诗句和书法中就可以看出,“不尚浮夸实事求是,都归安定终和且平”。所以表现在书法里就具有大气磅礴,正大气象。吴玉如先生曾对其子吴小如先生说“宁可不会写字,也不要做一个俗不可耐的写字匠”,这也是先生对人必先器识而后文艺之践行。

吴玉如先生以玉如为名,以家琭作字。玉是华夏道德之象征,它具有仁、义、智、勇、洁的五种美德。“君子如玉,触手也温”。先生以玉为名,以此明志,克己复礼、德以立身、学以载道,终成大家,如一座山巍巍然。

茂林三吴纪念馆

注 释:

1、2、3、4、5、19.李鹤年:《书品标高吴玉如》,中国书画报1989年9月21日第3版。

6、7、15.魏暑临:《书坛巨匠吴玉如》,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12月第1版。

8、20.泾县地方志编撰纂委员会编:《泾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第957页。

9.视频资料:《迂叟吴玉如》。

10、11、12、13、14、16、17、18、21.张枕石:《谈谈学习吴玉如先生书法艺术的一些体会》,载《天津文史》,2018年。

(作者系宣城市委党史地方志室二级调研员)

0 阅读:11

宣城历史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