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区自来水事业发展纪实

宣城历史文 2024-05-29 09:01:12
王纪林第1526期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命脉。唐朝大诗人李白诗曰:“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对宣城而言,宛溪之水就是宣城的生命之源。千百年来,宛溪河汇聚上游众多涓涓细流,蜿蜒于山岗、丘陵,带着野趣、微风,或缠棉或狂野,从宣城城东穿城而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宣城先民。即使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宛溪河还都是河水清澈见底,水草葱绿。每天清晨,两岸捶衣声此起彼落,妇女小孩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水中游鱼伴着木船和小划子在碧波荡漾的河面穿梭,好一派江南小镇的热闹景象!宛溪河流不尽的日岀日落,淌不完的春去秋来,她见证了宣城的历史和发展,她是宣城人民的母亲河!

就用水而言,老宣城城区的人,除了用宛溪河的水,还在老南门府山广场南侧、西门法制路(沟沿头)、老十字街新华书店边及北门三眼井等十几个老井用水。一些面向居民的开水炉及东门九龙池浴室则基本靠人工挑水,或在板车上装一椭圆形的木桶,木桶上安个半圆的盖,方便水倒入桶内,木桶后下部装个板车内胎(当软管放水)从宛溪河拉水,更多的居民自己肩挑手提从宛溪河取水。一些家庭主妇们,每天将菜和脏衣服拿到宛溪河清洗干净,回头顺带提一桶水回家。大多的居民早上都要将自家的水缸装满了水才去上班,以保证家里一天的用水。

小时候清楚地记得,城区有十几位挑水工,为年老体弱的家庭或少数单位送水,每担水5分钱,这种传统的用水方式,年复一年,人们也习以为常。但时代在进步,传统的用水方式肯定不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到了1963年,原宣城县人民委员会阎占庄、吕九皋等几位老县长,针对县人委机关用水困难的实际情况,提出动议,希望兴办一个自来水厂,经人委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抽调机关干部邹定云、纪勤政二同志具体筹备办水厂事宜。经多次现场考察和论证,邹定云、纪勤政二同志选定宛溪河为取水点,并建议就近在宛溪河边的鳌峰最高处选址建厂,此方案很快得到人委领导的批准,并于1964年4月开始动工。

因为当时条件艰苦,建厂初期只能因漏就简,利用水往低处流的原理,先期建造一座水塔,在沿河建一水泵房,采取直供,先将宛溪河水利用水泵抽到水塔塔顶水箱,再利用水塔的高度将水自流到低于水塔的用水户。1964年底,一座六面五层的水塔建成,并成为当时宣城的标志性建筑。塔高20米,5层楼顶为50吨的水箱,同时冲土墙围了160×110米的厂区,并从厂区向南门人委机关和西门县委大院铺设了直径100毫米的铸铁管,从此宣城城区象征性的有了自来水厂。投产初期日供水30吨左右,最多200吨。

前排中为县长阎占庄,阎占庄右为吕九皋,前排左三邹定云,前排左一纪勤政

宣城县人委机关及宣城县人民医院等少数几个单位试通水后,县人委顺应广大居民要求,从1965年开始,水厂从厂区向老十字街扩大铺设直径200毫米的管道,并从十字街向东门、北门、西门幅射布管,使布管沿线单位陆续安装了自来水。同时水厂在东、西、南、北四门设立了五个供水站,供居民们到供水站挑水。当时的供水站仅是5平方米左右的木板房,二个弯管间距一扁担长从木板房里伸出来,供水员在木板房里打开水阀。简单方便,2分钱一担。从此城区大多居民再不用到宛溪河挑水,生活用水基本都到供水站挑水,使城区居民生活用水条件有所改善。

由于河水抽上来直供,到了雨季河水浑浊,水质不能保证。1966年初在厂区兴建了第一代平流池净化系统,到雨季用三氯化铁净水剂净化,用漂白粉消毒。同时建了一座500吨的清水库,将水塔一层作为二级泵房使用,至此自来水厂才初具规模。

随着城区一些机关单位陆续安装了自来水,一些有条件的居民户也开始集体设总表安装自来水,供水面积不断扩大延伸,城区输水主管道直径也扩大到300—400毫米,2000年更是扩大到600毫米。1980年宣城行署由芜湖搬迁至宣城,随着城市发展的用水需要,日供水量由当初的30吨发展到日供水3000吨,夏季4000吨的规模。

1967年秋,自来水厂女职工在水塔前

1982年,为适应城区供水需求,水厂厂区拆除原有的500吨清水库,并拆除了厂区假山喷泉景观,新建一座日处理水5000吨的圆型快速反应净化系统,新建一座2000吨的清水库,并新建了二级泵房,在挖潜改造的基础上使宣城城区的供水平稳过渡到1986年,至该年底,城区的公用用水户发展到485户,私人用水户(总表)2337户,全年供水1824280吨,厂区面积得到进一步扩大,公司员工也从建厂初的7人增加到52人。

为规范用水管理和服务,1984年自来水厂根据有关规定,制定了《供水章程》,报宣城县人民政府批准执行,要求供水企业和用水户互相监督,共同管好水,用好水,使宣城的供水规范化有章可循,社会效益明显。

1985年5月,宣城县自来水厂经上级批准,更名为宣城县自来水公司,企业内机构重新设置,原制水组更名为制水车间,安装组更名为安装队,抄表组更名为营业所,财务室更名为财务股,新设生技股和水表检测站。水表检测站开始对所有用户水表和新用户安装水表进行检测。因为新用户安装水表大多自行购买,有些水表质量低劣,为纠正水表经营市场混乱,保障水表计量准确,宣州市技术监督局、城乡建委于1994年5月6日联合发文,通知要求宣州市行政区域内安装使用的各种口径水表,无论生产厂家和进货单位,都须经过市水表计量检定站检定合格后方可安装使用,通知规定水表合格认证标志以水表检定站专用封铅钢印为准,其他封铅一律无效;同时规定对已使用的水表实行周期性强制检定,一般以12个月为周期,以保证水表计量的准确性。

1987年宣州市成立,宣城县自来水公司更名为宣州市自来水公司,市区建设迈上新台阶,供水人口增加到近10万人,当年全年供水增加到214.5万吨。1988年全年供水量更增加到286.8万吨,夏季日供水高峰近万吨。而此时水厂日供水能力仅7000吨,现有水厂己远不能满足城市日益扩大的供水需求。

1989年夏季,由于天干少雨,宛溪河上游来水减少,河水水位下降,到了一泵房抽不到水的困难时期,水厂只能在宛溪河凤凰桥上游段筑一宽2米、高1.5米的拦河坝截流,提高河水水位1米多,以保证一级泵房的正常提水。即便如此,市区缺水依然严重到前所未有,不得不采取定时供水措施。从此水厂连年在凤凰桥上游打拦水坝,以保证枯水期的供水。同时在宛溪河一泵房河床还打了一口封闭式沉井,安装了二台44千瓦潜水泵抽取河床下的潜流水,以增加一泵房抽水量,使一泵房的日产量增加了5000吨。同期新建二级泵房,并对水处理系统改单层滤料为双层滤料,以缩短过滤时间,使1990年的夏季高峰供水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全年供水量达到384万多吨,夏季高峰日供水近2万吨。

随着城区供水面积扩大,供水管网也如蛛网般密布到大街小巷,由于建厂以后就没有建立管网档案,城区哪里有消防栓,哪里有阀门都是空白,施工安装维修仅凭老职工的头脑记忆,经常遇到管道维修和新管道安装而找不到接头点,或因找不到阀门的准确位置,把街道挖得支离破碎,造成人力、物力浪费,影响施工进度。为把市区管网走向准确反映到图纸上,1990年7月到12月,自来水公司开展管网普查,将直径50毫米以上的管道全部标注,建立了完整的管网技术档案,为今后的管道抢修、管网合理布局提供可靠的依据。

虽说1990年供水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但宛溪河水污染日趋严重,宛溪河上游两岸排污,包括向阳造纸厂的污水排放,导致河水藻类繁殖,水质变差,严重的时候色度达到45度以上,成酱油色。虽然水厂从河南调进大量无烟煤作滤料脱色,但还是改变不了水质差的情况,市民们时有怨言。缺水和源水污染也引起了宣州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并决定新建第二水厂,并把建设第二水厂的项目列为宣州市政府“七五”重点工程。经过水利专家论证,宣州市政府决定把距离城区4公里的水阳江东溪桥上游段作为二水厂的水源点。该工程从1989年开始动议,按照市财政拨一部分、自来水公司自筹一部分(开征自来水增容费)的原则,总投资400余万元。该工程历时三年,在东溪桥建设260多平方米的厂房,在水阳江东溪桥河滩建二口直径8米、深5米的大口沉井,安装5台44千瓦深井潜水泵,架设全套高低压配电系统及水处理消毒设备,完成跨越水阳江大堤、穿越皖赣铁路、穿越济川桥直至西门口的6公里直经400毫米的输水管线,于1992年5月15日开机送水,日供水量1万吨。东溪桥水厂的建成投产,加上鳌峰水厂于1991年6月完成二级泵房改造,增加2台75千瓦机泵,自来水公司日供水能力比1990年提高一倍,两个厂的日供水能力合计达到3万吨,使1992年全年供水量达到560多万吨,极大地缓解了市区的自来水缺水问题。

从1992年开始,自来水公司分别由宛溪河和水阳江两个源水点供水,但宛溪河水源污染的问题依然存在,取水口上游采沙船天天捞沙作业,导致污泥浊水顺流而下,养殖户放养的几百只鸭子天天在河面游弋,向阳造纸厂时不时地排放污水,还有鳌峰大街的下水管多个污染源。为引起有关方面注意,时任鳌峰水厂厂长给《皖东南报》社写了一封人民来信,《皖东南报》将其刊登在1990年9月1日的头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没想到这封信的刊登引起地委主要领导的不满,认为写信作者将矛头指向地委,是反对地委的行为,并追责《皖东南报》社编辑责任,同时也给了作者很大压力。地委宣传部在做了专题调查之后,没有结论并不了了之,但来信得到宣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1991年11月,《宣州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规定》由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实行。该规定由宣州市建委、环保、卫生、水利等部门经过调查研究,依据国家有关法规,结合宣州自来水水源实际情况,划分了宛溪河和水阳江二个取水口水源保护范围,并由供水单位在保护区界限内设置标志和告示牌,要求保护区内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口限期拆除和封闭,以保证取水点水质符合饮用水水源标准,违者追究责任。从此宣州市区自来水水源保护有法可依,用水安全得到保证。

为从根本上摆脱宛溪河水源不足的困境,1992年12月29日、30日,“宣州市近远期给水工程规划”评审会在敬亭山宾馆召开,行署水利局、建设局、计委,宣州市建委、水利局及安徽省内供水企业专家计14名评委参会。29日上午评委们听取了安徽省规划院李国青工程师关于宣州市水源规划的论证介绍,并进行了讨论,下午各位评委到水阳江、宛溪河、东干渠现场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宣州市未来规划建设用水进行预测。30日上午宣州市水利局管局长、省建设厅朱工六总工、安庆水司及铜陵水司等专家发表了评议意见。

30日下午评委们进行了集中讨论,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认为到2000年宣州市区日供水将达到12.5万吨,比1992年当年日供水净增10万吨,因此必须加快供水工程建设。认为水阳江离城区五公里,上游有港口湾水库水源充沛,近期应选用水阳江水源,以取河水为主、兼取河床潜流,远期选用东干渠水源;并对开建新水厂建设周期、管网布置、水厂选址、水源保护提岀了建设性意见。宣州市副市长胡海波参加了评审会并作了总结。此次评审会为宣州市供水发展规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评审会后,从1993年5月始,宣州市建委把鳌峰水厂水源改造工程纳入工作重心。经市政府同意,决定鳌峰水厂新水源点为夏渡乡境内的水阳江水文站水口段,这里水深,水面宽阔,适宜建造取水泵房。随即各项开工前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1994年宣州市委书记胡晓华三次、其中一次陪同副省长杜宜瑾到自来水公司调研,督促改水工程尽快上马。市建委主任姜全金亲任指挥长,副书记陈尚海专职负责协调解决夏渡乡及济川办事处辖区的管网安装过境征地问题,全部工程则有自来水公司负责施工安装。

经过配电厂房选址、泵房选址、管网线路勘察等一系列准备工作,1995年2月10日,投资950万元的改换源水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先期并排双线,安装直经600毫米球墨铸铁输水管10公里,计开挖土方3万立方米,临时占用农田80余亩,拆民房110平方米,过沟塘16处,立支墩88座,双管线穿水阳江大堤、皖赣铁路,过皖溪河,建厂征地12亩。到7月20日,基本完成从水口到鳌峰水厂的输水管道铺设及高低压配电厂房建设和安装。

但建在河滩的一泵房因上半年雨季施工受阻,不能及时投入使用。夏季高峰供水在即,胡晓华书记指示务必在8月15日把水阳江水引入市区。大战在即,群策群力,宣州市建委和自来水公司上下一心,果断决策,决定在一泵房未建成的情况下,沿水阳江河堤用钢管打桩,用大号角铁焊接长25米、宽1米的钢架,在钢架上安装10台44千瓦潜水泵,通过潜水泵连接已安装好的输水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自来水公司急派采购人员,日夜兼程赴山东淄博自来水公司协调采购深井泵。安装人员克服时间紧、任务重、清障难、施工难度大、高温等困难,到8月16日临时通水贯通,暂时结束了宣州市区自来水宛溪河源水不清洁的历史,城内居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水阳江放心水。

现残留在宛溪河边的一泵房旧址

随后水口一泵房施工进度加快,设计日供水15万吨的泵房到年底封顶,全套电器开关柜、机泵陆续开始安装。1996年上半年,由于洪水冲刷,临时通水安装的潜水泵由于长期开机振动等原因,焊接钢架有所松动倾斜,影响了正常的潜水泵开机供水。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自来水厂经请示上级同意,关停水口临时供水,再次把宛溪河作为临时水源点。同时加紧水口泵房的机泵安装。1996年7月13号下午,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戴伯林到自来水公司传达市领导指示,因宛溪河水质太差,必须停用,尽快改用水阳江水。7月26日,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劳动模范、自来水公司技术科长唐述富,安装队长袁开金等一众安装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水口一泵房全部安装工程圆满完成。经过几天的调试和试通水,各项指标完全合格。1996年8月1日,水口日产15万吨的水泵房、前期日供水5万吨,正式开机向市区供水。从此,宣州市民告别了宛溪河用水,用上干净卫生的水阳江水,为宣州市民换了一个满意的“大水缸”。

在水口一泵房建设的同时,鳌峰水厂厂区拆除了标志性的水塔和原有的部分净水系统。由化工部第三设计院设计的4万吨净化系统平流池和新增加的一个2千吨清水库,经过8个月的苦战于8月1日完工,与水口新投产泵房同日配套投入使用。水阳江源水和鳌峰水厂的贯通正式投产供水,使宣州市自来水公司供水能力翻一番,日供水能力达到6万吨。加上城区管网的扩大改造更加合理,市民们从此告别了夜来水、定时供水的历史。可以说从1994年到1997年,总投资3000万元的自来水工程建设,是宣州市自来水发展的大转折。1996年6月30日滔滔洪水进入东溪桥水厂,并冲毁了水阳江河滩一号沉井管道和电缆,加上东溪桥水厂因河滩沉井长期使用倾斜,自净水效果差,水质得不到保证从此停产关闭,从而使新投入使用的水口泵房成为唯一的水源点一直使用至今。

水源和厂区改造建设完工后,自来水公司从96年到98年先后三年对老城区管网进行大规模改造,先后对锦城南路、叠嶂路、江滨路、青年路、梅溪路、鳌峰大街、西林小区、九洲大道、昭亭路、宣港路、宣泾路、环城东路、环城北路等地段进行大规模管网更新改造,共铺设直径150毫米至600毫米的管道11000多米,使边远及高层低压用水户缺水得到根本改善。

1998年为跟上创建地级市的步伐,改善供水条件,在地区供电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和充分的准备,自来水公司投资40万元,新增加一套配电系统,另行架设一条供电专用线,实行双线供电。此后供电线路检修停电,自来水公司采取切换供电线路的办法保证自来水生产的连续性,使宣州市区的自来水供水永不间断。

随着市区供水面积不断发展扩大,特别是从80年代未到90年代中期,市民家庭安装自来水需求进入高峰,许多家庭迫切需要安装自来水,但受老管网口径小、压力低的限制,不能满足家家户户及时申请安装自来水的要求,于是社会上一些人到自来水公司托熟人找关系,请客送礼安装自来水,助长了行业不正之风,导致自来水公司一些对外窗口的个别人在工作中吃拿卡要,由此老百姓骂自来水公司是“水霸王”,败坏了供水企业的整体形象。在随后的企业“树行业新风,塑企业形象”职业道德教育中,自来水公司制定了严格的“六要”“六不准”“职工服务守则”,把“刹水霸”作为端正行业作风的重点,并设立监督投诉举报电话,推出社会服务承诺制,欢迎用水户举报以水谋私的人和事,接受社会监督。自来水公司此后一直被宣州市文明办评为文明单位。

其实在供水企业以水谋私的只是少数对外服务窗口的个别工作人员,广大企业员工都是供水事业的辛勤耕耘者,特别是水厂制水工作一线人员与“水霸”毫不相干,他们一年四季默默无闻地工作在泵房车间,上班不与社会接触,他们一天又一天、一班接一班巡查在泵房、水池,抄写数据调整水压、搞好水质以保证用水户日夜用到水、用好水,他们的工作默默无闻。他们工作的泵房不仅是一块没有以水谋私的净土,甚至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虽说工作轻松、简单,但责任重大,个中艰辛别人难以体会。看水泵虽说是轻松活,但整日整月整年周而复始地干这一行也特别无聊,泵房里除了电机旋转的单调声音,别无其他内容,工作单调、枯燥、寂寞。年轻人刚到岗都不安心工作,都想到其他部门干点露脸的工作,但制水总得有人干,特别是有些女工,一干就是几十年而无怨言。

1973年自来水厂女职工在皖溪河一泵房门口合影

制水工一接班就不能离岗串岗,更不能溜号睡觉,要随时处理源水变化,跳闸,加料,否则造成停水或出厂浑水就是重大事故。比如1995年3月,市里正在开人大会议,有位员工当班时,由于源水浑浊,净水剂加料管突然堵塞,加料不及时导致浑水岀厂,遭到市里批评和用户指责,事后当事人深刻检讨,全班当月奖金被扣。这样的事故虽然很少发生,但也显示制水工责任重大。由于城市供水不能间断,所以制水工实行四班三运转,即使是风雪交加的夜晚也要离开热烘烘的被窝去接班上岗,年轻人结婚一个完整的蜜月也度不周全。节假日别人可以合家欢聚,制水工人还要坚守岗位保供水。所以说90年代社会上人们谴责“水霸”,把水厂的工作人员都包括进去了,对制水岗位的员工实在是有点冤!

社会上,人们都认为自来水公司是独家经营,虽说是公共事业性质,但也不能只讲社会效益而丢掉经济效益。到1998年,一些用水户交纳水费意识淡薄,部分用水单位经济效益滑坡,或破产倒闭,或关门走人,导致水费难以收缴,还有很多的总表户内的分表户水费误差分摊困难,造成用水纠纷而不交水费,拖欠水费日益严重,到2005年拖欠水费达100多万元,仅宣州市保温材料厂一家就拖欠水费10万元以上,市丝绸厂多年欠水费20多万元,市敬亭山宾馆欠水费20多万元,还有少数不交水费的单位抱着反正不交水费的态度,使用水超常失控,用水量大增,造成浪费。甚至自行乱接用水户,私自售水,给供水企业造成严重损失,造成自来水公司经营困难。自来水公司想对拖欠水费的用户采取停水措施,但少数领导以社会稳定为由加以干涉。水费是自来水公司最基本的资金来源,因为水价受政府指令控制,经营保本微利,拖欠水费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不能正常运转,必将影响企业设备换代,管网更新改造,使供水能力受到影响。仅94年到96年,自来水公司为改水源和水厂扩容及城区管网改造就贷款1000多万元,用于市区供水脱贫。为解决总表内用水户的水费分摊纠纷而拖欠水费,自来水公司从98年10月开始陆续分户,把总表内十几户,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用户改为独立用水户,这么做虽然加重了抄水表工作压力,增加抄表员负担,但解决了许多水费纠纷,实现了对广大用水户的服务承诺。

1995年三八妇女节,自来水公司组织全体女职工参观水口一泵房建设工地

2000年,为适应宣城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自来水公司又投资200万元,在梅溪路原飞彩宾馆对面新建-座加压站,同年6月投产,日供水3500吨,解决了开发区用水,改善了开发区的投资环境。

2000年宣城地区撤区建市,宣州市自来水公司上划,同时更名为宣城市供水总公司。由于城区面积迅速扩大,供水面积己达12万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不断增多,供水人口达18万之多,尤其是市经济开发区缺水一年比一年严重,直接影响了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宣城市建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于2002年对三水厂项目开始立项,同年10月委托华东设计研究院编制了第三水厂《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由省计委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工程建设规模为10万吨/日,总投资1.2亿。分两期实施,一期先建5万吨/日,工程投资约6500万元。并委托省规划院编制完成第三水厂初步设计并评审通过。

2003年三水厂建设项目争取国债未果,由于投资巨大,三水厂项目随即开始招商引资,先后与上海清华紫光投资公司、上海时代环保公司、浙江中昌环保公司、深圳泓源聚实业公司、浙江大学环境工程公司、深圳水务投资公司等企业进行洽谈,所谈企业都基本要价太高,要求政府给予收入保障的承诺,给招商引资带来一定的难度。2005年4月,宣城市建委与深圳水务投资公司经过几轮谈判协商在深圳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并初步形成正式合同文本,报市领导研究决策。最终宣城市政府以供水总公司部分资产与深圳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宣城市水务有限公司,新公司注册资本金为6000万元人民币,甲方以2400万元现有资产入股,占公司股权40%,乙方以3600万元现金入股,占公司股权60%。其间,供水总公司以2005年10月31日为基准日资产评估为4461万元,扣除闲置资产和正进行的水厂滤池改造费用,最终确认供水总公司资产总价为4000万元,从其中扣除入股2400万元,所余1600万元由乙方出资收购,其1600万元中约950万用于第三水厂源水输水管网建设,其余用于供水总公司改制,职工身份置换。而乙方投入的3600万元中,1600万元用于资产收购,其余2000万元投入第三水厂建设,三水厂建设资金不足部分由新公司融资解决。2005年12月31日,宣城市人民政府与深圳水务投资公司签署《特许经营合同》,授予深圳水务投资公司特许经营期限三十年。2006年3月11日,宣城市供水总公司易帜换“东家”,新的宣城市水务有限公司揭牌。

(作者系原宣州自来水厂厂长)

0 阅读:7

宣城历史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