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营救苏武,顺手救回一小随从,却没想到给匈奴制造一可怕对手

陋室文史 2024-06-24 16:35:42

来源:中国知网 原创稿

公元前81年,一位被敌国扣留长达20年的汉朝使节归国。

在此之前,数次面对敌国领袖的威逼利诱,始终都持节不屈、忠贞不渝,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苏武!

不过,归国队伍里还有另外一个人——常惠,就是这个人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屡立战功,为西汉开拓西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常惠这个名字,不了解汉史的朋友,可能听过的很少,他真的有这么厉害吗?

时间来到公元前2世纪末期,此时汉匈两国经过长年累月的交战,彼此之间都已经疲惫不堪。

战争进入战略僵持阶段,两国出兵日少,开始打起了外交战。

孙子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外交在战争中仅次于谋略,我们不可忽视他的重要性。

外交难吗?这个得分情况,如果两国邦交友好,似乎难度还不算大,但对于敌对国、准确来讲是交战国来讲,似乎就没那么容易了。

两国在互通使节期间,彼此难免要发生些口角冲突,毕竟谁都不服谁嘛,虽说“两国交锋,不斩来使”吧,但匈奴作为所谓的“未开化的野蛮之国”,就不屑于和你讲什么礼节。

交谈期间不舒服了就把使节扣押,甚至直接杀害。

在这个背景下,担任汉朝使节,无疑是一份充满生死考验的高危职业,但也正是这份危险,为那些勇敢、智慧、忠诚之士提供了建功立业、封侯拜将的舞台,吸引着无数胸怀壮志的英豪投身其中。

既然如此,汉武帝想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扣留咱们的使节,咱们也扣留他们的。

公元前100年,匈奴的新单于(领袖)即位,即位后决定着手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于是将之前扣留的路充国(名将)等归还。

汉武帝见状,也随即表现出自己的诚意,派苏武等出使匈奴并赠送礼物。

常惠,这位来自太原郡的贫寒青年,怀揣改变命运的渴望,毅然报名加入苏武的使团。

他相信,此次出使或许能避开前辈们的悲惨命运。

后来的事儿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苏武一行人在外交事宜结束后准备回国时,副手张胜与匈奴虞常策划了一起谋反。

这件事儿就牵扯到了身为主使节的苏武,苏武就这样被扣押,因为他直言不讳,最终惹恼了单于,后来被放逐到了北海(今蒙古国贝加尔湖)牧羊。

常惠是苏武出使的使团中是假吏,也就是暂时代理职务的官吏,在这起因同事鲁莽导致的事件中,他也受到了牵连。

只是苏武作为“使团团长”,又表现出“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精神,才使得他黯然失色。

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即位后,西汉国力进一步恢复,而被打得元气大伤之后的匈奴则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所以鉴于自己的情况,主动提出了和亲的想法,想改善两国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

汉朝这边也就势提出了释放苏武的想法,刚开始,匈奴这边还集体撒谎说“我们给出过优待,但他已经死了。”

这时,机智的常惠悄悄在半夜与来匈的使节通信,告知了苏武还活着的事情。

公元前81年,被匈奴扣留长达20年的汉使苏武终于踏上归途,同行者仅剩九人,其余汉使或降或亡,消失在苍茫大漠之中。

常惠便是这九人之一,他的坚韧与智谋同样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让匈奴万万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假吏,连副手都算不上的人物,在日后的岁月里,给自己造成了极大地麻烦,匈奴的国力进一步被削弱。

真可谓是“放虎归山”,后来的匈奴一定会悔不当初的。

那么,常惠究竟做了哪些事儿呢?

公元前72年,匈奴人联合车师国(西域国,原姑师国)一同进攻乌孙,乌孙公主请求西汉的帮助。

此时汉宣帝还未亲政,秉持政权的霍光派常惠出使乌孙,协助乌孙的昆弥(领袖)一同出击匈奴,同时汉朝这边也北伐予以响应。

这次就是汉宣帝时期唯一一次的北伐匈奴,而力度之大也能反映出当时西汉王朝的强盛国力:足足有15万骑兵。

要知道即便是汉武帝决心给匈奴人最后一击的“漠北之战”,也不过只有10万骑兵。

不过,此时的匈奴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实力与西汉周旋,早已事先逃得无影无踪,所以汉朝这边几路的北伐可以说是一无所获。反倒是常惠领导的乌孙这边大有所获。

此战匈奴国力进一步被削弱,间接的导致了后来国内的分裂,常惠功不可没,也因此得了封侯——长罗侯。

第二件事儿是关于西域国家龟兹国的。因为龟兹国曾经杀过西汉的校尉赖丹,常惠决定予以惩戒,这件事儿也得到了霍光的许可。

兵需要从长安(今西安,西汉首都)千里迢迢调到西域(今新疆中部)吗?自然不需要!

由于之前帮过乌孙,在战后常惠还将自己获得的封赏分给过此战有功的乌孙将士,由此收获了乌孙国上下的好感。所以这次向乌孙借兵,自然很顺利。

常惠在集结了大军后,分三路进攻龟兹国,龟兹国王为求自保让国内的权贵姑翼做了替罪羔羊,常惠将其斩之,以儆效尤!

这件事儿大大提升了西汉在西域的威望,为后来西域都护府(中央管理西域的机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至于说对匈奴造成了什么影响,我们暂且不表、留待后说。

最后一件事儿发生在西域都护府建立后,也是至关重要。

公元前53年,乌孙国发生了动乱,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两派势力争权夺势而引起的。常惠因为早期在乌孙建立过功勋,与其国家关系较好,所以这时就又有了用武之地。

常惠率领三个校尉军屯住赤谷城(乌孙国首都),此举极大的稳定了乌孙动荡的局势。

为了彻底解决乌孙的这一局面,西汉政府决定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将乌孙一分为二,大昆弥统治国内6万户民众,小昆弥统治4万户。

虽然西域都护府成立于7年前,但其实这件事儿后乌孙才真正并入都护府,统归都护直接管辖。

当然,更重要的是起到了“断匈奴右臂”的作用,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这一策略最初是由汉武帝提出来的,即联合西域国家大月氏和乌孙等国一同与西汉夹击匈奴,达到彻底击垮匈奴解决彼此边患的目的。

但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得知:大月氏早已远迁到中亚,因为远离匈奴,自然也就没了与之决战的想法,所以这个重任就落到了乌孙头上。

如何联合?自然是和亲,汉武帝先后派出细君、解忧两位公主与乌孙的部落首领昆弥猎骄靡和亲。猎骄靡在汉朝金银丝绸的诱惑下,果断背弃匈奴,与汉朝结盟,并请求迎娶汉室公主以巩固联盟。

不过,汉武帝至死也没能看到这一战略的实现。

随着常惠协助乌孙出击匈奴,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府以及分裂乌孙的一系列事件,才使得这一战略目标最终达成。

乌孙归属西域都护府管辖,也就是说属于西汉中央管辖,那么以后对匈奴用兵,依然也就不用局限于北伐。

可以与乌孙共同出兵(乌孙在匈奴西北),从而形成犄角之势。

西域在匈奴强盛之时,原本属于匈奴管辖,尽管国力衰落后,也时常侵扰西域诸国,迫使其等臣属。如今,见西域诸国纷纷加入了西汉阵营,可谓是受到了沉重的一击。

在乌孙归属西域都护府的2年后,呼韩邪单于率领匈奴百官入汉朝觐汉宣帝。

至此,长达百余年之久的汉匈战争以匈奴的臣服告一段落。

给匈奴这一打击的是汉武帝的“断匈奴右臂”战略方针,而具体参与落实的正是与苏武一同出使被扣留几十年之久的长罗侯常惠。

其凭借自己出色的胆识和过人的谋略,以及不凡的外交本领,联合乃至于最终使乌孙臣服。

相较于以往汉使,常惠精通异族语言,深谙其风土人情,与乌孙人沟通无障碍。

匈奴万万未料,当年放走苏武身边一名小小随从,竟为其培养出如此劲敌。汉朝亦未曾预料,昔日随手搭救的小人物,竟成就如此伟业。

匈奴如果能够未卜先知,知道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使节常惠有这么大的本事儿,大概率是不会放其归国的。

而由于当时西汉主要关心的是苏武,如果匈奴人这么做了,常惠很有可能就会客死他乡。那么,历史也就会因此改写了。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常惠——《苏武传》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王建梅

0 阅读:403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