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射到投壶,中国古代体育的变迁发生了哪些变化?

法老不敢说教 2024-06-16 10:53:02

文|法老

现代体育活动诞生于西方国家,随着19世纪西方的侵入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

因此,在体育界,部分学者以体育是舶来品为由,认为中国古代无“体育”。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和挑战性的话题。

从现代体育西方体育的发展进程和属性特点来看,中国古代当然没有西方那样的现代体育活动,但如果将体育的定义放宽。

中国古代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却是毋庸置疑的。

只是这些传统的、极具特色的体育活动在经历各种变迁、更迭,最终无法演化成为现代体育。

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丰富的体育活动大都经历着一个大致相同的变更规律。

从礼射到投壶的发展历程即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

一、礼射的源起及特点

周公制礼作乐,故礼制定于周朝,礼射始于西周。礼射是我国古代礼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射,即是使用弓箭将箭射向目标的活动。

射源于狩猎和战争。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要抵御外来入侵,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必须有武装力量。

射作为重要的军事技能是男子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西周十分重视射,天子甚至在一年中规定专门的时间命令专门的人负责讲习射术。

周朝虽以武得国,但英明的统治者却清醒的认识到治理国家还需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体系。因此,在协助武王建立周朝后,周公创制周礼以维护和巩固周朝的统治。

于是射,这一原本属于军事技能的活动,在“礼”的外衣包装下就成为了一种彰显威仪,明确等级身份,划分阶级的工具。

礼射虽由射而来,但又与射截然不同。礼射是集军事、体育、礼法三者特性于一身的仪式化的非日常性活动。

礼射具有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目的选拔人才的功能,又是带有极强竞技性的活动。

二、投壶的源起及特点

“投壶乃射礼之变也”,投壶是从礼射变迁而来的活动。因为礼射对射者的身体、力量和技术的要求相当高,而且一旦举行礼射,往往因为礼仪规定无法推辞。

对于年老体弱者来说礼射难度极高,所以活动便由难以把握的射箭,变换为对身体、力量技术要求相对较小的投壶。

有史料称投壶兴起于东汉,明代汪褆说:“夫投壶者遡其源流,乃东汉磬遵所制。……设此投壶,—则以劝侑佳宾;二则以纲纪律度;三则亦以射鹤之仪。”

据《西京杂记》记载:“武帝时,郭舍人善投壶,以竹为矢,不用棘也。”

说明西汉武帝时就已有投壶了。然而从司马迁记载的《史记·滑稽列传》中“…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

证明,在春秋战国之际已有投壶之戏。

此外,我们从《仪礼》和《礼记》的记载中也可推出投壶应该兴起于春秋、战国之际。《仪礼》一般被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其记载的内容中并无投壶。

而《礼记》修于春秋而成于东汉,其中《礼记·投壶第四十》专门记载了投壶。

从两书的成书时间和内容的增添可以推出,投壶应该兴于春秋战国之际,即孔子所言的“礼崩乐坏”的时代。

投壶主要是在取悦宾客的同时,起到宣扬道德教化。

以观人心性的日常性生活化的娱乐活动。礼射与投壶前后相生,却产生截然不同的功能。

因此,从秦汉礼射废除到投壶的兴盛发展这一历史变迁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带有竞技性的活动的历史发展产生的变更。

三、从礼射到投壶的变迁特征

(一)活动功能的变迁:从“明等级”到“宣教化”在《礼记·射义第四十六》中,礼射主要分为大射、乡射、宾射、燕射。

大射,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燕礼,是君臣之礼,臣下敬拜君主的礼仪。周时,行封建制。天子分封诸侯,管理国家。

但实际上,诸侯在领地有绝对的权利。

所以天子也只能算是一方诸侯,只不过是诸侯的诸侯而已。天子要突显其威仪就用礼制来约束诸侯。

在进行礼射活动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在进行礼射时使用不同的箭靶,奏不同的音乐。以此区别身份,明确等级。乡射,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

所以乡射行乡饮酒礼,用以彰明长幼、尊卑之序。

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燕射是举行宴会时举行的射艺,其目的与宾射类似。

所以总而言之,礼射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宣明等级,凸显地位尊卑的工具。礼射的目的是“明等级、显尊卑”,与周朝的礼乐制度共生,而礼乐制又倚生于分封制。

当时虽有天子,但诸侯都拥有实权,只有用礼乐来约束诸侯,以显天子威仪。

但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诸侯王的势力逐渐赶上甚至超过周王室时,礼乐的约束作用也就越来越小,也就有了“礼崩乐坏”。

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立郡县,用严酷的律法治理国家。

皇权至高无上,官僚阶级也根据官员级别的大小确定尊卑。

这些都以法而定,因此就没有必要再行礼射来向诸侯突显威仪,明确相互之间的等级尊卑。

汉初虽行分封但汉武帝后,诸侯就没有实权,无法与皇帝抗衡。

(二)活动性质的变迁

从非日常性、仪式化到日常性、生活化不论是大射或者乡射,都对射箭之人都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射者的性别必须是男性,礼射只允许男子参加。

射箭最基本的是能拉开弓,这就要求相当的力量。

还要能射中,这就要求射箭之人要掌握射箭的必要技术,《礼记·射义第四十六》记载:“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

最后,要求射者的仪态动作。中国文化自古以来极重德行。后经儒家思想的发展,德行成为君子的最重要的品行。

礼射除了看射是否射中,还要看射者的行为仪态是否得体。举止有度,进退得体,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明“礼”。

礼射活动进行的步骤,对射者的要求都十分明确,有章可循。礼射活动是一套完整的仪式活动。

除了对参加的人有要求,还对举行的时间场合有要求。

不同的礼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举行。不是随便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可以举行礼射活动的。

投壶的人也从上流社会扩张到庶民阶层,性别也从仅限男子参加,发展到女子中也十分流行。

(三)活动特点的变迁

从激烈的竞技性活动到休闲娱乐性活动礼射是中国古代具有极强的竞技性的活动之一。有学者考证,周代射礼,与殷商射箭比赛有一脉相承之处。

所谓的竞技性是指在固定的规则之下公平的为夺取胜利而竞争。简单说来,即是公平性、规则性和竞争性。

礼射同样带有这些特征。从公平性来看,虽然礼射是明等级、显尊卑的工具,但就参加射的人来说,身份相对比较平等的。

周时,阶级划分为,天子、诸侯、士、农、工、商。大射为天子、诸侯射,参与大射的都是天子诸侯,属国主类的统治阶层。

乡射为卿、大夫、士射,参加的都是具有一定的身份士族,属官宦类的统治阶层。在阶层内部这些人是相对比较平等的。

其次,从规则性来看,礼射有专门的宰、司马、射人、司正负责主持、裁判工作。

射前一日,有专门的人员布置场地,且场地的布置有严格的规则。射前,有人宣读射的规则示范射法,称为“告射”。

射者每人三箭,射中为“中”,有专人记录成绩。整个过程规则十分完整严密。最后,从竞争性来看,礼射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选拔人选的活动。

重视结果,竞争性十分强烈。

大射时,中者获得参与祭祀的权利,不中者则没有参与祭祀的权利。

多中者可获得更多的领地,多不中者则削减封地。乡射是地方官为举荐人才而举行的射礼。

这些表明了礼射是带有强烈竞技性的活动。而投壶从兴起之时就带有娱乐性,“做投壶以娱宾客”。

在此后的发展中,投壶从宴会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日常休闲活动,其娱乐性更是有增无减。

有记载投壶活动最多时竟然有二百四十种之多,更加证明了投壶已成为文人阶层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活动。

五、结论

礼射和投壶都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体育活动。从礼射到投壶的发展变迁具有明显的变化特征。

纵观中国历史长河,具有类似关联性的体育活动比比皆是,如蹴鞠到白打,马球到捶丸等等。

由于受到历史朝代的更迭、社会制度的更替、统治思想的更张以及风俗文化的改易,古代体育活动都发生了具有同等特征的变迁。

中国古代体育活动最终未能与现代西方体育对接,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逐步退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走向消亡。

通过对我国古代体育活动的变迁特征的整理,将有助于进一步探析制约我国古代体育活动发展的动因。

0 阅读:10

法老不敢说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