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黄克诚应邀谈谈林彪,有人事后感慨:也只有他敢这么说!

南书房 2024-06-22 23:17:33

1985 年,黄克诚大将收到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初稿。这部书稿涵盖了众多开国将军的历史,编辑们希望黄克诚能提出宝贵意见。

当黄克诚看到其中描写林彪的部分时,不禁皱起了眉头,随即让秘书迅速安排与编辑的会面。

黄克诚一直以仗义执言著称,毛主席曾评价他“最喜欢出主意也敢于讲真话”。

早年间,黄克诚就加入了我党,在军队中效力,担任重要职务。1945 年,抗战胜利,国民党盘踞在西南搞事。黄克诚展现出超前的战略眼光,他意识到无人关注的东北是进军的绝佳机会。

黄克诚先请华中局书记帮忙发电报请求中央出兵,遭拒后,他毅然自行向中央军委发出电报,详细陈述出兵原因,并对军队规模提出建议。毛主席收到电报后,十分赞成他的意见。没过几天,黄克诚便接到命令,率领 3.5 万人奔赴东北,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

在对待战友方面,黄克诚一向公事公办。1980 年,杨勇在京西宾馆设宴,花费 400 元。这场晚宴是为欢迎调入总参工作的张震,同时欢送调离的李达和张才千。

晚宴结束后,有人举报杨勇等人公款吃喝。当时担任中纪委常务书记的黄克诚,要求彻查此事。

在旁人看来,黄克诚此举或许有些小题大做,毕竟他与杨勇、张震曾有共同作战的情谊。杨勇一开始也很不高兴,黄克诚打电话提醒他:“别以为自己官大就能为所欲为!”杨勇听后,意识到错误,从工资里补上饭钱,并主动检讨。

1978 年,国务院决定编修《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是一项浩大工程,编写工作持续数年。

编写到军事部分时,编辑们因林彪复杂的身份,在内容描写上有所保留,淡化了诸多细节,未充分体现林彪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当时许多参与革命的老同志仍健在,编辑们向他们征求意见,以确保内容准确、符合史实。

黄克诚那时已患有严重眼疾,但了解相关内容后,仍坚持让秘书尽快找来编辑,召开座谈会。

座谈会上,黄克诚先对编辑们的做法表示理解,接着严肃地说:“既然要征求意见,那我就坦诚地说出想法。做编辑,应当学习司马迁,坚持实事求是。”

他接着讲道:“林彪确实有出色的军事才能,这一点少有人能及。他后来犯了错误,但写书评价林彪,不能以偏概全。要真实全面,既要讲他的积极贡献,也要讲他错误选择带来的后果,这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黄克诚回忆起和林彪的过往:“井冈山会师时,我就与林彪相识,后来的战斗中,他展现出非凡的指挥能力。解放战争时,我军初入东北只有十几万士兵,离开时规模已达百万,这当中有林彪领导的功劳。”对于林彪所犯错误,黄克诚也毫不避讳,实事求是。

正因黄克诚这次仗义执言,《中国大百科全书》如实记录了林彪。

1985 年 9 月,黄克诚患病,身体每况愈下,难以胜任工作,主动辞去中纪委的职务。

年底,黄克诚接受手术治疗后,卧床不起。他拒绝服用药物,说道:“别浪费国家资源了。”

1986 年 12 月,黄克诚因病逝世。妻子唐棣华协助操办后事,黄克诚的秘书前来询问追悼会安排,唐棣华默默删去丈夫生平介绍中的溢美之词,平静地说:“他生前从来不自夸。”

这位谦逊且仗义执言的将军,一生光明磊落。党中央在悼词中写道:“黄克诚将军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

2 阅读:410

南书房

简介:以专业的眼光让历史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