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票就一张纸,为何没人造假?你看看上面那行字,怎么造假?

陋室文史 2024-06-24 16:32:12

来源:中国知网

古代的货币主要由金属打造,除了金银之外,民间流通最为广泛的还是铜板。作为日常生活的使用倒是没有问题,但是涉及到大额的交易和保存,就显得十分沉重不便。

北宋年间,我国的商品经济发达,生意往来频繁,而当时用于交易的铸币体积和质量都过于庞大。

商人往来都是靠车马人力,携带的成本高,安全性又极低,很容易被匪徒盯上,且追踪起来又很困难,于是民间便出现了一种名为“交子”的纸币,这就是最初的银票。

街头巷尾陆陆续续出现了很多类似银行的“银票店铺”,商人们只需要将所用的银钱存入店铺,然后携带专用的票据出行使用即可,极大地方便了经济活动。

随着银票的流通愈加频繁,最终得到了朝廷认可,成为弥补铸币缺点的重要流通工具。

不仅如此,朝廷也开始发行专属的“银票”货币,比如洪武年间朱元璋组织发行的“大明宝钞”,还有清朝先后发行的“户部银票”以及“大清宝钞”等。

在电影《无双》中,一个以“画家”为首的犯罪团伙,组织了一场近乎完美的犯罪来印制钞票,其中包含了钞票母版、印钞机、变色油墨等过程,每一步都极其精确,最终造出了以假乱真的钞票流入市场。

看得出现代纸币的制造工艺非常复杂,稍有偏差就会被发现,但依旧有犯罪团伙不惜一切代价去造假,相关的犯罪行为也是频频发生。

而古时候的银票说白了就是一张纸,防伪技术也并不先进,是不是也会有很多假的银票流入市场呢?

但实际上银票自北宋产生到清朝结束,银票都很少出现伪造的消息案件,难道古人就没有产生过造假的想法吗?

这显然不可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专用银票的纸张

银票用纸历朝历代所采用的纸张材料,都略有不同。

比如宋朝从四川地区开始发展银票,采用的是就是川纸;而明朝的银票面积较大,使用就是桑皮纸;到了清朝则主要以高丽纸为主,纸张质量绝佳,不仅手感特殊,而且柔韧度极高,难以损坏。

更重要的是,这些纸张无一例外都是皇家专属,寻常百姓是不可能随意得到的。

我们知道,在古代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一个普通家庭想要供养出一位读书人,不仅要失去一个耕田种地的劳动力,还要投入大量的物资。

普通宣纸的使用都难以保证,寻常学子根本舍不得用那些质量上乘的纸张,更何况是这些珍贵的皇家用纸。

特殊的印刷手段

银票的印刷也是十分重要的工序,由专人根据秘方进行多种油墨颜色的调配,朝廷武力保障秘方绝不外传,这些由特殊油墨印制的花纹遇水不会晕染破损。

不仅如此,银票上的花纹也十分复杂,难以防制,甚至还有层次之分。

不同的印刷顺序、印刷方式所产生的效果都是不同的,只由极少数负责人知道,官方中都很少有人知道印制顺序和方式。

而这些负责印制的官员身处重要的工作岗位,印制的工作受到他人的监督和牵制。如有泄露,无论是负责人还是监督的人都会受到牵连制裁。

因此,这些人是绝不会轻易泄露印刷顺序的。

大国工匠微雕防伪标志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古代银票上除了特制的花纹样式,还会附有一行肉眼很难注意到的小字。

这组小字就是银票暗中的“防伪标识”,这道防伪标志也是所有工序中最难打造的。

这行小字字体很小,密密麻麻数量繁多,不借助工具的话,肉眼很难辨认清楚,根本无法直接书写出来。

所以也都是采用拓印的方式印制上去的,而这组印章则是请专业的微雕大师精心雕刻而来。

这样的能工巧匠放眼全国都是少之又少,往往都是皇家御用的,寻常人根本接触不到。

就算这个有心之人十分幸运地遇到了一位这样的大师工匠,那么想要请出他们,又要所付出多少难以承担的成本呢?

到了清朝的时候,朝廷放弃制造这样的防伪工序,不再费时费力的寻找微雕大师,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特殊的工艺手段。直接使用密押防伪技术,防伪标识也会经常迭代,更加行之有效的保障了银票的安全质量。

频繁的周期性迭代

以上几个原因对于银票的造假都产生了极高的难度系数,且古时的银票数额并不像现在的纸币一样多,所以朝廷采用了极其频繁的更新周期来保障市场中银票的安全性。

官府有所规定:银票的使用周期是三年,也就是三年的时间一到,上一版的银票就变为废纸一张,毫无意义。

即使有人费劲心力的弄到了专用的纸张油墨,搞清楚了印制顺序,甚至是特殊的拓版,这样艰难的准备又会耗费多少时间?

之后在进行加工印制,直到完成恐怕已经开始流通下一版银票了吧。

银票造假的量刑极重

无论是什么时候,这些假的纸币流通都会对市场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在古代,轻则抄家充军,重则满门抄斩。

如此严厉的惩罚,又会有几人甘愿冒着极高的风险去做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况且,古时候读书识字的人本就不多,普通百姓往往更倾向于真金白银所带来的安全感。

而银票的使用往往是在富商和达官显贵的人群当中,这些人要么富甲一方,要么有权有势,实在是没有必要去做这件事。

所以在古代,几乎没有人去尝试印制假的银票,不仅使用的场景和机会有限,容易引人注目外,制造的成本和风险都极高,稍有不慎,不仅会断送性命,甚至会祸及家人。

参考资料:中国知网《古代防伪银票为何难以伪造?》中国品牌与防伪. 2021(01)

2 阅读:1592

陋室文史

简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