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争仪式与近现代体育有何异同?或许跟“礼”有不可分割的渊源

法老不敢说教 2024-06-16 10:53:08

文|法老不说教

编辑|法老不说教

“泓水之战”使古代战争以“礼义之兵”来战胜对方的战争仪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以“成列而鼓”的“礼义之兵”从此全无,以“诡诈奇谋”的作战方式步入战国的史册。

近现代体育礼仪推动了体育文明的社会进程,其一定程度上与“泓水之战”前的战争仪式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二者都以“礼义之道”而共同存在。

本文尝试以“礼义”的历史演绎为视角,综合古代战争与近现代体育竞赛部分仪式相通之处,通过揭示古代战争仪式与近现代体育礼仪对比而呈现出的相似性。

得出二者在“礼义”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演绎下,背后都有人性中兼具的追求平等意识与获取尊重的原则。

通过“礼义相通”视角,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状态所呈现的共同的人性光辉进行发掘。

这对当前竞技体育中存在的本质异化中的兴奋剂和暴力事件、假球、黑哨等现象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一、古代战争仪式及其消亡———“礼义”社会背景变革

提及战争仪式,今人较为陌生。

春秋时期的战争仪式包括诸多内容,形式众多,意义广泛。

《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最早提及了军礼———“以军礼同邦国......合众也。”

主要意思是利用军事礼仪来协同天下各国,达到聚合民众、亲和各国的目的。

作为战争仪式而呈现的军礼,有学者已有研究。

任慧峰的博士论文《古代军礼研究》中提到:“军礼是指在战争前、战争过程中以及战争结束后所举行的一系列仪节。同时兼具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军旗以及与军事有关的一些仪式。”

在春秋时期,参战国必须共同遵循战争前及战争中的礼仪,这是士大夫阶层共同遵循的礼制。

若有违反此规定的,会被对方认作“非礼”,而为对方所不齿。

泓水之战则是战争双方中一方兼顾并遵循战争前及战争中的礼仪,而另一方则完全不顾战争礼仪的代表。

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在泓水展开角逐,当楚军进攻至泓水南岸时,宋军已布阵完毕。

宋国大司马公孙固建议宋襄公把握战机,趁楚军渡河时发起进攻,宋襄公断然拒绝,言曰“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当楚军渡河完毕尚未布阵之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趁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对其进攻,宋襄公依然未接受,直到楚军布列完毕,战争才正式开始。

但宋弱楚强,宋国大败,宋襄公也因此受伤。

《左传》对此战下了“君未知战”的负面评价,认为宋襄公既不注重实力建设,又缺乏必要的临战指挥才能。

最终导致军队大败,自己大腿也负重伤,因此而被天下人所耻笑。

然而《公羊传》却给出了“临大事而不忘大礼”之誉,赞扬宋襄公的“古之为军”的观念。

泓水之战作为春秋时期战争形式的分水岭,其背后以“礼义”为支撑的社会背景起着关键的作用。

由“崇尚军礼”到“推崇诡道”的作战指导思想的转变,与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礼制、思想等因素密切相关。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情况出现阶层变化,由以“礼义”为主要社会观念到“推崇诡道”。

根本原因是作为支撑战争仪式存在的物质基础、生产方式以及社会观念的变革。

最终使得古代遵循“礼义之道”的战争仪式走向了历史的尽头。

二、现代体育礼仪演进———文明的社会进程

现代体育礼仪是随着体育的发展进程而不断演化的。

体育礼仪是指人们在日常体育活动交往中所应该具有的表示敬重、友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

也是指在体育活动中,人们需要做到以特定的规则来体现公平竞争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这一切是建立在以道德为核心的基础上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体育礼仪就是仪表、服饰、语言、礼貌礼节以及典礼仪式在体育文化活动中的综合运用。

我国体育礼仪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祭祀活动,中西方的特殊体育发展方式形成了迥异的体育文化,从而形成了差异巨大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礼仪。

体育礼仪的不断演化与社会文明的进程同步进行。

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中说,文明的概念表达了某种民族的自我意识及较高的技术水准、礼仪规范、科学知识和世界观的发展。

作为文明的重要范畴,礼仪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体育礼仪所蕴含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人人遵守规范,继而传播体育的公平与竞争上。

而体育礼仪所表现出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的思想,在比赛场内外,均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从而免除各种矛盾。

这也是体育礼仪在对等与尊重的原则下不断为现代体育诸多项目所接受和认可的原因。

三、古今礼义相通———体育胜负礼(不打穷寇)

体育赛场与战争均有严峻冷酷的特性。

但是,比赛时,我们在赛场能看到较为人性的场景。

对胜负已定的比赛,获胜方通常会照顾对方情面而采取委婉的方式赢下比赛。

以我国乒乓球的不打对方11比0不成文的规矩和美国NBA篮球赛的垃圾时间为例进行佐证。

我国乒乓球一直统治着世界乒坛。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一点在乒乓球项目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中国乒乓球队内有一个规定:在比赛中不能打对手11比0,避免让对方得到零分而显尴尬。不许打对手11∶0的说法。

实际上不仅是中国乒乓球圈的一个不成文规定,而且几乎是世界乒坛通行的一项规矩。

不过这项习惯并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为了照顾对手面子的一种做法,这与国际乒联的赛制改革有一定关系;

但是更大程度上是赛场上的运动员对对手的尊重而展现的体育礼仪。

NBA的垃圾时间是指在双方比赛分差悬殊,落后的一方根本无法追分成功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换下主力,双方共同用替补队员完成比赛的这段时间。

垃圾时间内有约定俗成的规矩:领先的球队不能继续让自己的主力球员出场,并希望扩大自己的领先优势。

领先球队的球员不能在场上做出高难度或者是精彩的动作。

领先球队的教练不能在垃圾时间主动叫暂停。

球员不能在比赛最后进攻时间不足24秒的时候仍想要投篮拿分。

如果有球员这么做,就会被认为是缺少体育精神,是刻意去羞辱对手的行为。

这两个例子均较好地解释了体育赛场上的“穷寇莫追”这句古语,作为体育礼仪的最好诠释。

同样是体育精神的完美展示,在胜负已定的情况下,尽可能照顾到对方的颜面,让彼此获得尊重感。

此外,还有很多事例发生在赛场上比赛条件突然变化,比赛双方明显处于不对等的情况下;

占据有利一方的竞赛者主动要求暂停或终止比赛,以示追求平等竞争。

这与春秋时期泓水之战中宋襄公的做法并无两样,同样是追求遵循礼仪下的平等与尊重,同样是不为眼前的苟利而丧失道义。

古今时代变迁,但是“礼义”尚存,仅仅是变换了存在场域和形式,同样是对礼仪的遵循与坚守,同样是对尊重与平等意识的追求与践行。

四、礼的历史演绎———人性的对等与尊重原则

春秋时期的泓水之战与今日的乒乓球比赛让分,所共同遵循的礼仪,背后支撑的“礼义之道”,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化的一部分。

泓水之战在春秋社会动荡时期因为社会体制变革导致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继而产生了不遵循礼制的现象。

但在此之前交战国均认可并遵循军礼、践行军礼。

今日乒乓球比赛的让分现象,在体育礼仪不断强盛的今日,同样有社会文明进程不断发展作为必要支撑。

文明的演进与文化的发展共同推进了体育的文明进程。

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礼义之道”始终在人心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这也是人性的最为高尚的特性———追求平等与尊重。

(一)等级差异与对等原则

通过战斗中的平等攻击行为而体现出礼的精神,与战争参与者是以礼为实践标准的阶层也有着紧密联系。

军礼作为春秋时期特有的规范观念,其依靠的是战士作为执行者所具备的敬意、共鸣、争强好胜和礼的精神等意识形态。

文学作品及影视剧作中常见以下场景:武侠高手永远都希望自己和对手都能在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对等的情况时,双方都达到最强的竞技状态下,以不占据对方客观优势。

从而实现理论上的“对等意识”后,再进行正式的比赛。这将礼义精神的内化及贯彻做到了极致,也备受世人赞赏与推崇。

而体育赛场上的同等级、同性别、同规则的比赛要求,始终为竞争双方提供最为公平对等的竞赛条件。

但是,在无尽的规则对等所营造的主观公平中,我们始终无法达到竞赛双方客观上的完全对等。

(二)法礼合一与尊重原则

有着约束力、自觉行为的“礼义”始终是道德化的行为规范。

商周时期的“礼”即是“法”。“礼不足则为法”的情况,导致了我国“隆礼至法”时代的出现。

而在“礼”的历史演绎中,法始终伴随着礼而存在。

在“礼”无法达成目的时,尊重原则便上升到法的高度,以“刑”的形式存在着,并且承担着法的作用。

放在竞技体育赛场中,纯粹依靠体育礼仪来支撑比赛的顺利完成,继而达到竞技双方的和谐共进的目的是无法实现的。

竞赛规则以及相应的惩戒制度条款作为“法”的存在形式,能起到的作用只是威慑与惩处。

在对参与竞赛者的心理引导与调适上始终要靠以尊重原则为基础的人性来弘扬体育礼仪,从而改变体育竞赛者的竞技异化行为。

五、研究启示

本文通过对春秋时期的一次战争导致的战争仪式变化的史料发掘。

剖析了其背后因社会经济文化变化而对参与战争者的价值观念造成的巨大影响,由此改变了战争的走向与结果。

军事礼仪与战争仪式的存在和消亡背后的“礼义”支撑与今日的体育赛场上的体育礼仪相联通。

本文破除历史时空的壁垒,通过比照,发现二者存在相通之处,即其背后均有以“礼义”为背景的社会基础,其中明显的是人性中的追求平等与尊重的原则。

社会发展影响人性的形成,同时人性的变化也会导致社会的变革。

人性中这两个原则的坚守与摒弃会导致社会领域产生巨大变化。

竞技体育本质异化现象的出现便是摒弃人性中此二类原则的结果。

对于如何解决,我们可寄希望于体育礼仪的遵循与践行,并且要加大力度,增强仪式感;

不断使体育礼仪背后的“礼义”深入人心,最终实现竞技体育的正常发展。

0 阅读:3

法老不敢说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