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打球,射箭跳绳,洋气的古人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城会玩”

法老不敢说教 2024-06-16 10:53:15

文|法老

从原始社会开始,远古先民就开始了与自然、气象、天命等诸多方面的抗争,在医疗科学尚未发展之初,远古先民们已经认识到只有获得更长的寿命和更健康的身体。

才能够在与自然界的抗争中生存繁衍下去。通过长期的观察,他们发现负责打猎的人往往身体健硕。

由此演变而来,他们对“身体运动”可以延长寿命、健壮身体有了初步认知。

一、中国古代大众体育的内容与形式

(一)养生医疗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吕氏春秋》有记载,上古皇帝“尧”通过观察身边的环境和人的身体特征。

发现中原地区一些地方由于水患严重,人们生活的环境潮热。

导致许多人出现身体不适,主要表现为上下肢肿胀,血脉不通畅,有些人的身体还出现了筋骨萎缩,运动迟滞的现象。

通过尧的细心观察与日常实践,研究出了一种舞蹈,能够加速人们身体的血液流动,帮助筋骨得到舒展,排除湿气,康健身体。

这一舞蹈类似于现代大众体育的广播体操,适合日常坚持运动,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由此开始。

人们对于通过大众体育强身健体、养生延寿有了初步认知,这也就是中国古代大众体育对于养生追求的最初萌芽。

到了商时期,人们对于寿命的追求更甚,《尚书》中记载人生有“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接着又提出了“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周时期沿袭了商时期对于长寿的追求,并且具有了更加明确的医疗体育概念,基于养生延年,追求长寿这一出发点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武术技艺

中国古代纷争不断,无论哪个朝代,总有为了疆土征战,各国都要不断积聚武装势力,因此,军事体育始终是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本文研究的大众体育更偏向于民众体育锻炼,而并非军队士兵。

但是由于古代人口数量稀少,征战不断的情况下,为数不多的男丁几乎都要参与到军队之中,从人数比例来看,也占据了大众体育人数的一大部分。

从商周时期,就有著名的演武、田猎,这些活动都大大提高了士兵的体能和征战能力,射箭、拳术等也是当时比较具有特色的武术技艺,都属于体育运动的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技艺主要体现在身体的跑跳、投射以及其他体能的提高训练上。

这一时期,拳术和剑术都有一定的发展,而为了配合水战的需要,士兵们还要学习游泳渡河,游泳也加入到了武术体育运动的范畴当中。

三国时期局势动荡,人们普遍尚武,因此,拳术、剑术乃至射箭的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兵士为提高近身格斗的能力,肉搏术也得到了空前发展。

受到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的武术、武艺也加入到了兵士的训练当中,较为突出的就是骑术和骑射。

随着科举制度的深入推进,隋唐时期“武举”加入到选贤荐能的行列,武术发展得到空前的重视。

在民众之间兴起了通过武举成就功名的新热潮,民众之间尚武之风盛行,大批量的武力人才加入到了朝堂之中。

宋代统治者开始注重士兵的规范化培养,创办武学,培养一批人才,在三年间使其精于骑射和演武,成为国之武才,而这种人才培养考核体系的建立。

也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化训练规模体系的完善。

真正意义上的武术,其实是在上述内容中单独剥离出来的部分,因为这种体育锻炼的形式在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促进下逐步形成了人人皆可参与的体育锻炼。

并在大众体育当中深受喜爱,而武术也从原有的价值体系当中衍生出新的商业价值,被大范围普及,乃至于后来发展成为世界眼中的中国独特魅力。

(三)竞技娱乐体育

体育项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起源于宫廷内部,作为统治阶级享乐、消遣的一种手段,但是宫廷当中的娱乐项目很快就会对民间产生影响。

一些出身高贵,相对生活富裕的上层公子很快加入到这些活动当中,壮大了体育锻炼的队伍,并促进这些娱乐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最终成为全民皆知的运动。

这种体育的最显著特征是具有娱乐性的同时兼具竞技性,通过有趣的竞技,从而达到放松愉悦的效果。

比如:蹴鞠、投壶、射箭、锤丸等等,都是源自于宫廷,后展开推广的竞技娱乐体育项目,深受大众喜爱。

而这里要提到一个认知上的误区,人们往往只将较为剧烈的身体运动理解为体育,却忽略了一些脑力竞技。

比如:斗兽、驯兽,都属于普通民众难以接触到的体育项目,形式类似于西方的斗牛,但在血腥程度上略逊一筹。

当然,提到体育运动的娱乐性,首当其冲要提到体育运动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孩童的一些项目也兼具体育性质。

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从独自玩耍中,儿童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得到快乐。

从团队协作中,儿童能够不断学会团队合作,尝试与他人沟通相处。

比较典型的游戏有:骑竹马、滚铁圈、打泥球、搭积木、扎草人等等,这些游戏都能够帮助孩童提高身心发展的速度,并对个人成长有巨大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大众体育蕴含的文化精神

中国古代大众体育的发展背景深厚,经历了实践的锤炼和岁月的迭代,文化精神代代相传,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值得深入探讨研究。

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静为主,探索生命极限

无论是过去的任何一个朝代,人们对于生命的极限探索从未停止过,中国古代大众体育的诞生就源自于人们对于自然寿命长度延长的期盼。

无论是静以养生、形神兼修,或是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强身健体,都是人们对生命极限的探索。人们的寿命也的确在不断地延长,突破前人的极限。

但对于中国古代大众体育而言,它区别于世界体育文明的点在于“静”,倡导天人合一,万物遵从自然法则定律,具有超脱人本体的忘我境界。

而中国古代大众体育的高明之处在于,将体育项目与医学发展、自然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引导养生术、五禽戏、八段锦还是太极拳、八卦掌、按摩,都是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

是与人体构造、身心发展、形神结合相互契合的,突出了“和”的思想。归根结底,“和”是中华民族的传承精神,也是中国古代大众体育发展的核心。

这也就解释了,中国古代大众体育偏向于“静”,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论调,也符合了人们对于寿命极限探索的总体基调。

(二)文武兼修

寓教于乐与西方体育发展的特点不同,我国古代大众体育发展的路线并不具备极高的经济性质。

正如中国的武术主要用来修身养性、防身自卫,而西方却倡导竞争、侵袭、猎杀一般。中国人骨子当中没有那么多的侵略性,更偏向于柔和。

因此,中国古代大众体育的内涵当中,更多的将体育运动与娱乐、教育挂钩。

从孩童开始,许多游戏都属于体育运动的范畴,这些游戏帮助孩子启蒙智慧,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学会团队协作。

通过游戏体育项目,将发人深省的知识、智慧浸润到孩童身心中,从小建立良好的品质。而在儒学思想当中,孔子就提出“文武兼修”的理念。

(三)传承儒家思想

崇尚体育精神中国古代大众体育而言,体育精神与儒家思想不谋而合。

与西方竞技体育所追求的人类极限挑战不同,中国古代大众体育更多的是将体育精神与儒家“仁、义、礼、智、信”相结合。

强调了在体育运动中要遵守项目规则,不得谩骂、不得恶意击伤、不得推搡、不得傲慢无礼、不得多言等等。

都是古代大众体育项目中明确规定的条目,倡导平等、和睦、守礼、遵规、谦让、温良等体育精神。

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古代体育活动不具备较强的竞技性,而是以体育精神和体育品质作为体育锻炼的核心要件。

三、结语

在长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中,中国古代大众体育有了深厚的民众基础,其中一些虽然源自于宫廷,但广泛流传并受到民众喜爱。其中不乏深刻的哲学思想,以及对儒家学说的传承。

中国古代大众体育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传承的集合体,是值得深入研究探索的一个课题。

0 阅读:3

法老不敢说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