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前工业实力世界前三,解体后俄罗斯为何只能卖石油过活?

曼安聊国际 2023-01-29 22:09:04

2023年1月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尽管国家遭受西方国家的多重制裁,但因为石化能源价格上涨,俄罗斯经济表现远好于预测,2022年国家GDP可能仅会萎缩2.5%。

这则消息令中文互联网一片叹然,我们既感叹俄罗斯人能在歧视与不利中顽强至此,着实不易;但也哀叹,曾经红色帝国的继承者现如今却要以卖油维生,国家经济光是衰退2.5%,竟也能作为喜讯宣扬。

那么,俄罗斯为什么现在只能靠卖石油天然气维生?

苏维埃巨人过去的遗产都去哪里了?

昔日帝国的残影

当代俄罗斯,是一个建国刚过30载的“年轻”国家。如果要深刻剖析其国内的种种问题与现象,我们便不得不回过头仔细研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前身”,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联。

作为曾经的冷战两强之一,无论是“战斗民族”悍不畏死的战斗精神,还是苏联科学家“力大砖飞”的天才设计,都曾令整个西方世界震惊不已。

而苏联最令其他国家“眼馋”的,是其国内储量丰沛的各种资源。

苏联广袤的国土为其带来巨大的资源红利,全苏铁矿资源占全球30%,石油储量全球第二,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一,这些资源禀赋为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强势崛起提供大量助力。

依靠着储量惊人的自然资源,苏联打造出令西方学界大跌眼镜的强大工业能力。

早在二战爆发之前,苏联在工业能力就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当时如日中天的美国。

即便是在解体前夜,苏联的经济规模也达到当时美国GDP的30%,成为位列于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

但却正因为苏联的规划失误,反而限制俄罗斯经济的发展,令其被迫卖油维生。

首先,苏联过分重视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导致国家产业结构畸形,扼杀其他产业发展可能。

重工业发达是我们对苏联的最重要印象,但苏联并没有利用这些优势反哺其他经济部门发展。

战后,受限于错误的外交和地缘政治战略,苏联将国民经济扭曲为严重偏向于重工业和军工产业的“畸形怪物”。

据统计,苏联70-80%的工业产能为军事工业服务,每年仅有寥寥些许资源倾注到轻工业和农牧业领域。

这导致苏联消费品工业能力严重虚弱,民众生活水平相比于西方世界普遍不高。

纵观在战后的40余年时光,苏联可以生产出横扫欧洲,霸占半个地球的军事力量,但国内民众却时常需要为购买一台新电视而排上数年的队。

苏联有毁灭世界100多次的核武器,但每年却需要付出极多的外汇和黄金储备向外进口大量商品确保百姓“正常”的生活。

仅1963年,苏联就掏出三分之一的国库黄金对外采购粮食让国内民众不被饿死。

因为常年轻视轻工业和农牧业,苏联商品质量低劣,价格昂贵,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

所以被逼无奈,苏联只能依靠向国际市场出卖各种资源“混”日子。

而不幸的是,这恰恰为俄罗斯现如今只能靠出口石油天然气困局奠定“基础”。

其次,苏联失败的产业布局,为俄罗斯的产业不全埋下祸根,进一步限制其他产业发展。

由于资源地理配置和拉拢政治势力等多方面的原因,苏联在国内的产业布局并不合理。

因为没有施行如我国“大三线建设”的计划,构建相对平衡的产业布局,苏联在若干个加盟共和国倾注过多资源,这令解体后的俄罗斯长期面临供应链断裂,产业“瘸腿”的困局。

如,苏联时期曾将大量造船和航天产业安置在乌克兰,却忽视在俄罗斯相关产业的构建。这令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之后一度面临缺乏相关企业和技术储备,失去生产大型舰船和大飞机的尴尬局面。

在鼎盛时期,苏联能造出排水量达到6.75万吨的大型航母。

但苏联解体之后,曾经辉煌的黑海造船厂被划归给乌克兰,俄罗斯本土不再有生产大型军舰的能力,包括圣彼得堡造船厂在内的企业,不得不重新摸索设计与生产大型舰船的经验,但结果堪忧。

目前俄罗斯海军所接收的新下水舰艇中,排水量较大的当属22350型护卫舰,但其满载排水量仅为4500吨,由此可见俄罗斯工业能力之倾颓。

全国最能拿出手的军事工业尚且如此,俄罗斯其他产业的衰退则可想而知。

最后,苏联没能妥善解决战后人口衰竭的问题。

为抗击法西斯的侵略,苏联人民曾付出极其惨烈的代价。综合统计下来,原本拥有1.8亿人口的苏联军民在二战中伤亡总数达到惊人的6000万。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令欧洲主要参战国付出一代年轻人的代价,那在二战中苏联承受失去至少2-3代人的牺牲。

巨大的人口减少,令苏联在战后一度面临劳动力不足,国内市场萎缩的不利局面。

虽说苏联政府为恢复国家人口作出不少努力,如为多生育子女的母亲颁发“英雄母亲”勋章,并为其提供大量社会福利,但依然未能彻底扭转苏联人口下滑的趋势。

在战后,苏联曾爆发出“报复性”生育的高峰,人口出生率曾在2.5%的水平维持十多年之久。

但因为国家过分倾向于重工业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苏联婴幼儿出生率在上世纪60-70年代发生断崖式下坠,快速下降至1.7%的低水平。

其实我们回头来看,苏联愈演愈烈的人口危机是有内在关联的。

因为初始人口不足,不得已号召大量女性参加工作。女性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必然会挤占家庭生活的时间。而国家倾心于军备竞赛的国策,又导致民众幸福度降低,进一步丧失生育意愿,反倒加剧人口不足。

实际上,苏联解体后,人口危机严重限制俄罗斯经济发展。本来国内劳动力就不足,内需市场萎缩,经济缺乏活力。

90年代大量民众移民欧美等国的风潮,则进一步令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缺乏进步动能。

在如此艰困的情况下,出卖能源,重走苏联卖油维生的老路似乎成为新生俄罗斯政权为数不多的选择。

那俄罗斯为何没能像阿联酋和卡塔尔一样,利用石化资源走上浴火重生的道路呢?

能源诅咒的遗毒

其实通过上文的叙述,一些朋友们就察觉到,现如今俄罗斯靠卖石油天然气“苟延残喘”的窘境早在苏联时期就已经出现端倪。

因为国内消费品工业和农牧业的持续萎缩,令人们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属于苏联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出口石化资源早已成为苏联换取外汇,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勃列日涅夫,更不要提“短命”的戈尔巴乔夫,历任领导人在任内都没能让苏联摆脱出口商品原料化的趋势。

上世纪80年代时,石油和黄金出口已经成为苏联最重要国际收入来源,其中单纯是石油收入就占到苏联外汇收入的60%。

坐拥强大的重工业和军工产业的苏联尚且如此,解体后继承大部分遗产和债务的俄罗斯,对石化资源出口的依赖则更加深重。

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俄罗斯固然继承红色巨人大部分的资产,但是也背上960亿美元的债务。

既要维持国家基本运转,防止二次解体,又要尽快偿还外债。

此时,俄罗斯能拿出手、增加收入的东西,也就只剩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

自从联邦共和国建国初始,俄政府始终将提升国家能源开采产量、提升石化企业利润率作为当务之急。

俄罗斯政府甚至在发展过程中,构建出依托于石油价格的财政模式,外界称其为“乌拉尔原油财政体系”。

上世纪60年代,苏联在乌拉尔地区发现大量石化资源,所以乌拉尔原油也成为整个俄罗斯能源产业的重要标志。

“乌拉尔原油财政体系”主要指的是,俄政府以出口原油和天然气收入为主要财政来源,打造以出口能源为核心的经济体系。

通过如下数据,我们就能了解到石化出口收入对俄罗斯的重要程度。

在2008年时,石油相关企业收入在俄罗斯财政收入预算收入占比超过50%,石油财团企业贡献89%的俄联邦政府年度总税收。

以2012年为例,布伦特原油均价达到111.67美元。仅石油出口一项为俄罗斯带来1882亿美元的收益,占到当年俄罗斯国家年度GDP的8.5%,更占到俄罗斯当年出口货物总值的29.3%。

在俄罗斯人的预想中,短期内,他们可以利用出口石化资源,换取维持基本生存的财富。

同时,更可以为未来的产业转型和科技研发提供物质基础。

但事实上,这种过分依靠出口石油的经济体系存在着先天的弊病,一是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价格,二是容易纵容“荷兰病”的发展。

中文互联网中内不少人当初是因为普京在2000年竞选时一句“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的口号而被“大帝”圈粉。

在当时的情形来看,在普京的治理下,俄罗斯确实经历过一段“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0年,俄罗斯经济以10%的速度实现快速增长,并从此步入快速增长的轨道。

此后,到2008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6.5%。

但问题在于,这种所谓的“飞速”增长,并非是建立在俄罗斯经济实现根本转型,成为地区乃至于世界性经济强国基础上的。

而仅仅是因为当时世界经济繁荣,对石化能源需求量猛增,全球原油价格飙升,俄罗斯恰巧吃了波“时代红利”而已。

随后的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低迷、油价腰斩,俄罗斯经济来源锐减,俄罗斯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当年GDP萎缩7.8%。

在全球经济恢复期的2010年和2011年,俄罗斯经济才重新上路,回到3-4%以上的增长。

此外,能源出口产业的野蛮生长,导致国家和民间资本过分涌入石化产业,导致俄罗斯产业领域投资不足,严重限制其高新技术的投入与研发。当年“荷兰病”的“能源诅咒”已经在俄罗斯出现端倪。

所谓“荷兰病”这一词汇与石化资源有不解之缘。

上世纪60年代,荷兰在近海发现大量油气资源,并一举成为全球的主要能源供应国。

虽然短期看,石油收入极大提高荷兰民众的生活水平。但长期上,因为石化产业赚钱太容易,天生逐利的资本无限制地在能源产业投资,反而令荷兰其他产业出现缺乏资本,科技创新型和劳动力不足。

产品质量下降,价格上升的情况,一度令荷兰陷入“崩溃”的危机中。

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将一国过度依赖某种资源产业,进而促发其他产业凋零的情况称为“荷兰病”,非常不幸这样的事情正在俄罗斯悄悄地上演。

仅以2007年为例,在俄政府各类投资中,除却如铁路、管道及通信等基础建设之外,获得投资最多部门是矿产采掘产业。

在俄罗斯吸引的外资之中,有超过一半的资本是投资在石油开采领域。

而同时期国家,在机械设备等中高端制造业上的投资,仅占总额的0.7%。

很多俄罗斯人长大后最大的梦想不是成为科学家,而是想成为石油巨头的普通员工。

试问,在如此窘迫的资金支持下,俄罗斯如何能留住高素质人才?高新技术怎么可能有突破?其他产业如何能有活路?

据俄国机构统计,截止到2022年7月,俄罗斯累计共有7万名接受高水平教育的科研专家和研究科学家流失到国外,每年有超过8万名拥有大学学历的专业人才离开俄罗斯。全国有33%的IT程序员随时做好移民前往外国工作的准备。

在国内地广人稀,不具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力,且科研人才持续外流、科研能力疲软的情况下,俄罗斯曾经引以为傲的工业和制造业已经“名存实亡”。

目前机械设备在俄罗斯出口产品中仅占10.5%,这个比例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俄罗斯经济过度依赖石化产业,工业制造业严重空心化在如今的俄乌战场上已经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因为国家工业能力不足,前线缺乏火炮和装甲部队,俄军将士不得不以波浪式的“人海战术”冲击乌军的防线。在21世纪,硬生生打出一场“一战”式的古老战争。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俄罗斯固然衰弱,但能人志士依然很多,难道他们这些年来都坐以待毙,不想去扭转“能源诅咒”对俄罗斯的“荼毒”吗?

其实不然,他们做出过努力,但很多都失败了。

历代施政的积弊

事实上,我们说俄国人一味注重投资石化产业是不客观的。

其实,联邦政府曾经作出很多努力改变这一现状。

如,在2008年2月,普京就签发政令,出台《俄罗斯2020年前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为的就是逐步扭转俄罗斯过分依靠出卖石油的经济模式,转而以科技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来实现国家科技创新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战略实现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其实,正是历代俄罗斯政府的施政不善,才造成国内寡头丛生、无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国内缺乏投资的困境。

首先,叶利钦政府激进的休克疗法和普京政府的有限妥协,造成俄国内寡头丛生。

1991年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在西方政界与媒体的蛊惑之下,在国内推进“休克疗法”,几乎在“一夜之间”,迅速完成国家经济的私有化。

但是这造成几个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国有资产的“贱卖”与资本的“无序扩张”。

当时,很多在政府中有门路的投机份子,通过贿赂等方式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购前苏联的优质企业。

如曾经支援长春一汽的莫斯科利哈乔夫汽车厂,在苏联解体后,估值一度高达10亿美金,但最后寡头仅以400万美元的价格就轻易将之收入囊中。

在跌宕起伏的90年代,俄罗斯有500多家大型国有企业,以72亿美元的价格被迅速完成“私有化”,但那些企业实际资产其实超过2000亿美元。

那些“贱买”国有资产的“先行者”,迅速化身资本,乃至成为“寡头”垄断俄罗斯的多个产业,并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张。

当时,在俄罗斯曾有叶利钦与“七寡头”联手的坊间传说,指代的就是叶利钦以国民经济为代价,争取“经济寡头”合作,以继续掌握政权的秘辛。

而叶利钦当初敢于和平下野,当初也是以普京不清算叶利钦家族及与之合作的“寡头”为代价。

虽说普京上台后也惩治很多“不听话”的寡头,但实际上却是在纵容,甚至扶植“听话”的“寡头”在俄罗斯继续肆虐。

现如今,对无序扩张资本深有感触的我们,能清楚地感觉到互联网巨头们对行业的“毒化”与改革的阻力,在“寡头”丛生,垄断更加严重的俄罗斯,推进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俄罗斯臃肿腐败的官僚体系,也在阻碍经济改革的推进。

俄罗斯行政体系臃肿腐败有多严重,以普京在2002年《国情咨文》的原话是“人数众多,办事磨磨蹭蹭”。很多俄国官员在具体业务上会故意设置层层障碍,来引诱办事人员主动行贿。

根据国际反腐机构透明国际发布的“2018年全球清廉指数”显示,俄罗斯在当年的评选中,以28分的成绩,在180个国家地区中位列地138位,与落后的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处于同一梯队。

曾在2004年担任联邦总检察长的乌斯季诺夫,就曾表示俄罗斯有80%的官员有腐败行为。

上到政府军队,下到执法教育领域,每年俄罗斯都有至少20%的采购经费被官员贪污,有2400-4000亿美元的国家资产尽数“吞没于群蠹之口”。

那为什么说贪污腐败会阻碍改革呢?

其实很简单,试问在推进一些经济项目时,哪些项目会得到优先的处理,进而获得市场先机呢?

自然是资本密集的落后产业。

试问在官员的层层盘剥下,哪些企业能生存到最后呢?必然是业务早已成形的垄断企业。

所以,如果想切实地推进改革,普京还需要处理落后产业背后盘根错节的官僚既得利益集团。

最后,经济举措屡屡失当,令俄罗斯被国际资本抛弃。

在苏联解体后,因为经济的困难,俄罗斯国内曾出现过多次通货膨胀。

在1992年、1994年和1997年,俄罗斯法定货币卢布多次发生雪崩般的快速贬值,令俄罗斯经济愈发雪上加霜。

在苏联刚解体时,1美元一般可以兑换到200-400卢布。但到1992年,美元与卢布汇率贬值到1:2000。

而1997年受主权国债违约影响,俄罗斯再度爆发恶性通货膨胀,美元与卢布汇率下跌到1:6000。

按理说,国内发生大规模通货膨胀,政府首先应该命令银行体系用提升银行存款利率的方式应对。

但天生富有“战斗精神”的东斯拉夫人却使用更为激进的方式应对,那就是“废旧钞,发新钞”,多次强制将旧有货币作废,迫使国民以1000:1的比率将手中的旧钞换为新钞。

虽然此举在短期确实快速解决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但却是以赤裸裸地剥削民众的方式,转移愈演愈烈的货币危机。

眼看着自己多年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存款,在政府的一声号令之下迅速缩水,最后沦为废纸,这种滋味任是谁都不愿意面对。

而俄罗斯政府在面对国债违约时粗放随意的态度,更使得俄罗斯市场被所有国际资本抛弃,进一步加剧产业部门的投资不足,令本国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1997年,金融大鳄索罗斯利用国际游资狙击前后狙击泰国、韩国等国,掀起“东南亚金融危机”。

虽然索罗斯在香港跌了不小的跟头,但事实上他在俄罗斯亏损的才最多。

当时的俄罗斯因为经济低迷,亟需大量投资,因此发放出大量投资回报率达到50%,甚至是100%的短期国债。

“资本都是逐利的”,本着这种原则,大量国际热钱进入俄罗斯金融市场,令俄罗斯经济短期“回光返照”。

本来在正常状态下,这种“借新还旧”“击鼓传花”游戏可以持续很久。

但不巧恰逢东南亚金融风暴,大量来自日韩和东南亚的热钱从俄罗斯撤出,引发金融市场对俄罗斯国债的恐慌性抛售。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金融部门没有及时提高国债利率稳定市场信心,反而先后祭出强制卢布贬值、关闭国债交易市场和宣布国债强行违约,改短期国债为长期国债等招数。

短期之内确实为政府解决国债危机,令很多不懂经济的民众大声喝彩。

但这种国家信用公然违约,政府原地耍流氓的手段,却令很多国际资本将俄罗斯市场视为信用低劣的“垃圾市场”。

毕竟,包括索罗斯在内,很多国际资本都认为俄罗斯是一片未经开发的资本热土,而打算长期在此投资,但俄政府的作为却令这信任化为废纸。

相信经历过股市和房市双杀衰退的我们,在今年学到最刻骨铭心的一件事,就是信心和信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那之后,国际资本对投资俄罗斯市场纷纷避之不及,俄罗斯长期无法吸收足量外国资本进驻的现实就非常好理解。

综上,俄罗斯经济产业衰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苏联遗留下来的烂摊子,也有现如今历代统治者施政不善的弊病,更有石化能源部门过分强势,挤占其他产业生存空间的现实。

在国内缺乏资本浇灌,国外鲜有财团投资,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之路荆棘密布。

他们必须作出抉择,要么强行推进经济转型,遭遇短期的阵痛,要么饮鸩止渴,期待后人的智慧。但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石化能源地位迅速下降,留给俄罗斯人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结语

我们相信每一个在位的俄罗斯领导人都是无比忠诚且热爱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

但因为种种现实因素限制,北极毛熊的振兴之路却显得格外崎岖与漫长。真心祝愿每一个勤劳朴实的俄罗斯人都能拥有更好的明天!

0 阅读:18

曼安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