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志蜀书中,为什么第一个写的人物不是蜀国的开国皇帝刘备

民间传奇人物 2024-06-07 22:47:20

西晋史学家陈寿将三国时代的历史编写为《三国志》,分别是《魏书》、《蜀书》、《吴书》三本纪传体史书,记载了曹魏、蜀汉和孙吴三国的历史。而在《魏书》和《吴书》中陈寿分别将曹操和孙坚作为第一个记载的人物

虽然他们不是魏国和吴国的开国皇帝,却是魏国和吴国实打实的奠基者,《魏书》的前三个人物是曹操、曹丕和曹叡,《吴书》的前三个人物是孙坚、孙策和孙权,他们作为父子及兄弟的关系发展并交接政权、使自家势力日益强大并称帝开国

这样的人物排序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可《蜀书》却把东汉的益州牧刘焉和刘璋放在了蜀汉皇帝刘备之前,这是为何?刘焉和刘璋在蜀汉的建立中有什么贡献吗

蜀汉昭烈帝刘备

先说答案,因为在陈寿以及当时人的眼中,刘备的蜀汉政权是刘焉和其子刘璋政权的延续。有人肯定会反驳这个观点,认为刘焉和刘璋的政权与蜀汉政权没有传递关系,刘备是灭亡了刘璋之后另外建立的一个新政权

但是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三国志》的创作背景了;《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就不得不尊奉西晋为正统王朝,而西晋是由曹魏禅让而来,那么西晋就必须尊奉曹魏为正统王朝,蜀汉自然就成了割据政权

刘备国号为汉,自称延续后汉(即东汉)的法统,那么刘备就应该排在汉献帝刘协之后,刘璋和刘焉自然不能排在刘备之前,但西晋时代的陈寿自然不敢承认刘备的政权为正统,而是延续曹魏对刘备政权的称呼“蜀”,也就将刘备政权定义为割据政权。

游戏中的刘焉

三国志作者陈寿

那么同样作为蜀地的割据政权,刘焉和刘璋自然就可以排在刘备的前面,而且当时的人看来刘焉父子的政权和刘备的政权本就有连续性、这样排序理所应当。那么他们的连续性在哪呢

主要是政策的延续性,刘备占领蜀中后的对内对外方针都是刘焉玩剩下的。用人方面,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但刘备和刘焉治理蜀中的方式都是用外地精英压制本土豪强,无论是刘焉启用的、以李严为代表的“东州派”

还是刘备启用的诸葛亮等人,都是压制益州本地势力的佼佼者

东州指的是在益州以东的地区。由于益州处于东汉版图的最西南处,基本上除西凉地区对于益州来说都是东州。“东州派”就是指因为各种灾难而涌入益州的东州流民

蜀汉政权

影视剧中的汉末流民

其次刘焉也和刘备一样有颗想当皇帝的心,算上养子刘封在内刘备一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刘封、刘禅、刘永和刘理,即“封禅永理”,这是古代皇帝专用的祭祀活动,从给儿子取名我们就可以看出刘备早就怀有帝王之心

其次汉献帝禅让后刘备就连忙对外宣称汉献帝已被曹丕杀害,还给活着的汉献帝上谥号“孝愍皇帝”,自己则以延续汉统为由继承皇位。另外刘备到益州后就娶了刘璋的嫂嫂、东州派将领吴懿的妹妹吴氏

表面是为了拉拢刘璋加强与东州派的联系;实则是当时有传言说吴氏将来会当皇后,可见刘备对皇位的渴望。同样刘焉也听说了这个传言,所以他来到益州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娶吴氏

蜀汉穆皇后吴氏

皇帝封禅

如果预言是真的他儿子就是皇帝,那么刘焉自己也有可能是皇帝。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刘焉的另一个举动中看出他有称帝的野心,那就是“废史立牧”;汉朝在地方上实行的行政划分是三级,即州—郡—县,而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州牧

州牧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由于权利过大,州牧并不是汉朝地方上的常设官职,只会在地方不稳定的时候设置州牧进行管理,平常只会设置一个叫州刺史的监督官员负责监督一个州里面各地郡级长官的工作

刘焉提出废史立牧意味着州牧成为常设官职,凌驾于州刺史和各地郡太守之上,成为地方实质上的土皇帝。州牧的常设意味着州刺史不再直接隶属于中央、也就是说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最终形成军阀割据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东汉益州牧刘璋

东汉十三州

刘焉作为一代枭雄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是想割据一方、称帝开国。最后据记载刘焉和刘备入主益州的目的相同,都是听闻益州有天子气象,听信益州将来会出皇帝。刘焉甚至派人刺杀过汉献帝,只不过失败了

只要汉献帝在位一日刘焉就不能也没有理由公开称帝;而刘备称帝是曹丕为其扫除了障碍,而且给了刘备“讨伐曹贼、延续汉统”的最佳称帝理由,综上所述,刘备在当时的人看来完全就是第二个刘焉,或者说刘备完全继承了刘焉的衣钵

成为了继刘焉、刘璋之后的蜀地第三任统治者,又因为刘焉和刘备都出自刘姓皇族,自然也有了政权的延续性;我们之所以觉得刘焉政权和刘备政权没有关系甚至截然不同,无非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而忽略历史本身

0 阅读:12

民间传奇人物

简介:分享民间故事,讲述名人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