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时期为什么食品价格这么便宜?揭开二战后苏联物价背后真相

食色那些事 2024-05-29 09:53:0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消费品和食品价格下降了6倍——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

那么,在这个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是经济奇迹,还是背后另有隐情呢?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这段历史~

食品配给券

1929 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说表示,他们的市场价格是要受到监管的,他们主要决定面包、消费品的价格。

他们推行降低生产成本和降低消费品价格的政策,以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

20 世纪 30 年代初,斯大林主张废除当时实行的食品配给券。当时物价高昂,农民可以在公共市场上出售农产品,于是他们把价格定得很高。

1935年,食品配给券废除,导致物价暂时下降。但是因为还是在战争年代,所以苏联很快又恢复了食品和消费品的配给制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 1947 年。

1947 年,苏联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6280 万人)靠国家福利领取免费面包。食品配给券制度非常普遍,但当时也存在自由市场。

因此,出现了两种价格水平——一个是由食品配给券调控的价格,一个是自由市场上的价格。

在某个时候,苏联当局认为是时候放弃食品配给券,要为所有食品和商品制定统一价格了。

1947 年货币改革

到 1947 年,在公共市场上出售农产品的农民和粮食投机者都赚得盆满钵满。

根据 1943-1944 年的数据,人和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的收入占总人口收入的56%。

苏联政府意识到,一部分人积累了大量财富,而这个富裕群体并不是国家最关心的多数劳动群体。

因此,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以牺牲富裕人群的资本为代价,降低大多数人的生活成本。

1947年12月,废除粮票、转为统一价格、发行新钞的同时开始了货币改革,苏联发行了新卢布,1新卢布兑换10旧卢布。

在国有银行 Sberkassa 的存款总额在 3000 卢布以下(占总人口的 80% 以上)的人,将按 1 比 1 进行兑换。

而存款额在 3000 卢布以上至 10000 卢布以下的人,都可以用 3 卢布旧卢布兑换 2 卢布新卢布。

如果存款额超过 10000 卢布了,那么 2旧卢布将只能兑换 1 新卢布。

因此,苏联的富人们成为了货币改革的最大输家。

不过,为了抑制这部分人的负面情绪,在货币兑换之前,苏联就废除了食品配给券,并大幅降低了零售价格。

取消配给券后,苏联建立了商品统一价格体系,价格介于国家价格和商业价格之间。因为面包、面粉和面食是民众的必需品,所以价格下降了10-12%。

很多其他商品的价格最后仍旧是高于国家之前设定的价格。

因此,除了少数食品外,商店里的食品和消费品价格实际上仍然很高,甚至高于战前价格。一些消费品滞留在仓库里,只能积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48年4月,苏联把汽车、摩托车、缝纫机、手表、音乐播放器等商品的价格降低了10-20%。

即便降价了,它们的价格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仍然很高。于是,1949 年 3 月,价格再次下调。

随后,每年春天价格都会下调——而最后一次降价发生在斯大林去世后的 1953 年春天。

在不同的年份,降价波及了不同的商品类别。例如,1953 年 4 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蔬菜和水果的价格下降非常明显——几乎减半。

肉类价格下降了 15%,消费品价格下降了 5-30%。

那么,降价是“经济奇迹”吗?

当时,苏联各大报纸都用整版来报道这次降价,向民众传达经济状况良好、商品物廉价美的讯息。

1953年4月2日,《真理报》头版大力赞扬第六次降价,称这次降价是工业和农业生产所取得成就的结果,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的结果。

事实上,苏联长期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是战后工业的重建带来的产量增加,以及商品成本的降低。

在此期间,苏联实行了一项员工奖金制度,旨在奖励那些在降低商品成本方面做出贡献的特殊劳动群体。

1940 年至 1953 年,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7倍,而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5倍。商品成本不断下降,价格下降似乎也合乎逻辑。

然而,经济学教授雅科夫·米尔金认为,物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前物价上涨,以及在用旧卢布兑换新卢布时剥削了民众的钱财,包括那些有针对性的兑换条件。

据介绍,货币改革结束时,苏联物价统一为国家价格,比战前价格高出 2.56 倍,同时民众手头的 90% 现金储蓄、16% 的定期存款和 60% 以上的国家债券储蓄被清算。

此外,雅科夫·米尔金也指出,当时苏联实际国民收入增长了3倍,这违背了经济规律,超过了工业增长。

但在服务于国家的货币改革之后,苏联可以通过增加工资或直接降低零售价格来自上而下地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长。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于上台,他开始了新的经济改革,斯大林的降价政策也就结束了。

以上就是斯大林时期物价下降背后的一些事实~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1 阅读: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