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司马懿会选择撤兵,城楼上的两个书童,是空城计最大的疑点

老高看历史 2024-06-05 02:34:06
引言:

怪不得司马懿会选择撤兵,城楼上的两个书童,是空城计最大的疑点。在三国时期的峻岭相持中,曾上演了一幕富有传奇色彩的"空城计"。当时诸葛亮面临着司马懿15万大军的严峻围困,他临危不惧,运筹帷幄,最终以智慧和谋略使敌军胆怯退却。而在这出精妙布局的背后,有一个细节或许成为了整个计策成功的关键所在——诸葛亮身后的两个书童。他们年纪尚小,却在危机时刻表现沉着冷静,成为了扭转战局的重要因素。那么,这两个书童到底是谁?他们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司马懿为何最终会选择放弃进攻?这是否仅仅是场面话的表象,还是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

一、诸葛亮孤城受敌,穷途末路之际

西陵之围,乃是三国时期最精彩纷呈的一场军事对峙。年幼时就备受推崇的卓絷大将军诸葛亮,在守护蜀汉根基的道路上屡建奇功,然而在这次与曹魏国公司马懿的周旋之中,却陷入了穷途末路的困境。

当年,诸葛亮含辛茹苦领兵北伐,意在消弭曹魏对蜀汉的威胁,马谡才谋空疏,只知簿籍不明白军情,一味凭籍执迷不悟,竟然贻误军机,令街亭失而复失,街亭溃毁,庐阜与汶水两大咽喉尽数被曹军所控。庞大的魏军迅速杀至汉中,合围诸葛亮布防的西城。

西城之地并非坚城雄关,只是一处民居聚集之地,驻防人马寥寥无几,远无抵御重兵的实力。此时蜀汉国力渐衰,粮草羸储,加之诸葛亮身染重疾,难以亲自统军,真可谓进退维谷。就连诸葛亮谋士傅佥等人亦是束手无策,士气渐消。

司马懿趁胜追击,亲率15万大军压境,汹涌车马如潮水般笼罩汉中,威风凛凛。西城百姓噤若寒蝉,人心惶惶。城中更是雨淋日炙,疫疾流行,行军作战实在捉襟见肘。在这万分危机之中,诸葛亮孤身一人背水一战,蜀汉存亡正悬于一线。

二、空城计的谋划与布置

面对严峻形势,诸葛亮并未就此放弃。虽然蜀汉国力渐衰,但他手中仍拥有数万精锐之师。然而,直接与司马懿15万大军硬拼,无疑是自投罗网,因此诸葛亮决定施展空城计,以智取胜。

计策酝酿之初,诸葛亮先是召集军中谋臣入帐商议。他明确分析了形势的严峻性,并表示唯有设疑阵布重兵,引敌投石,方能扭转战局。然而谋臣多人反对,认为空城计风险太大,一旦有误导致全军覆没,后果不堪设想。就连诸葛亮亲信傅佥亦持同样态度。

诸葛亮面不改色,他坚定地表示虽有危险,但比之正面交锋更具胜算。经过反复斟酌,他最终确定了计策的具体部署。首先,他命人将所有军旗火焰尽数收起,营地内勿留任何战备痕迹。其次,令青壮士卫将身着民装,在城内巷陌间扫地作势。再次,让士兵们藏匿于暗处,决不可泄露半点声息。

最关键的一步,便是诸葛亮亲自主导。他亲自登上了高高的望敌楼,端坐其上抚琴论道,诡异而从容。而在他的身侧,则分别站立着两名年仅8岁的书童。这两名童子正是诸葛亮珍而重之的侍从,他们自小便跟随诸葛亮习武读书,勤勉好学,循规蹈矩。空城计一役,诸葛亮特意选派他们侍立左右,以观敌军反应。

一切就绪,诸葛亮沉着冷静地等待着司马懿的到来。当敌军开拔直逼西城之时,诸葛亮将面对一场严峻的考验,而这两名书童亦将肩负起重大使命。空城计的成功与否,就全然掌握在这两个孩童手中了。

三、两个书童举止如常的细节

就在诸葛亮部署完万全之时,司马懿麾下15万大军已开拔直逼西城。那滚滚浊流般的魏军浩浩荡荡,气壮山河,仿佛要将西城淹没吞噬。当他们抵达西城城下时,眼前的景象却让所有将士大为骇然。

只见城门大开,城内一片寂静,仅有几名身着民装的青年在街道打扫。诸葛亮更是光明正大现身,端坐于高阁之上,闲适自在地抚琴吟诗。诸葛亮的身边,两名年仅8岁的幼僮手持香烛,侍立左右。他们神情自若,举止从容,丝毫不为汹涌而来的魏军所惊扰。

这前所未见的诡异景象令司马懿大为狐疑。诸葛亮素来深不可测,此番作为必有蹊跷。他不禁生疑,难道诸葛亮早已布下埋伏,等待自己中计吗?可是城内既无军马,也无任何战备痕迹,如此做作又有何用意?

司马懿仔细观察着城中一切细节,期冀寻找到什么破绽。然而无论是那些虬扫街道的"青年"、还是诸葛亮身边那两名"幼僮",都未显露出半点慌乱,反而表现得出奇沉静自若。这更加深了司马懿的疑虑。

尤其是那两名年仅8岁的孩童,司马懿对他们留意万分。一般认为,儿童最为单纯,最不会掩饰内心的情绪。然而这两个孩子在如此危急关头,却毫无惧色,安然侍立于诸葛亮身旁,仿佛事不关己。他们的舒然自若,与城内诡谲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更令司马懿深感蹊跷。

四、空城计的巧妙用意

当司马懿疑惑重重之际,诸葛亮早已洞悉了他的心理。空城计的精髓,正在于制造出一种"诡异"氛围,令敌人生疑。

诸葛亮安排城中一切景象,皆是为了让司马懿产生"诸葛亮有所预谋"的错觉。他本人坦然示人,旁若无人地吟诗作乐,是故意向敌人展现出一副"胜券在握"的姿态。而那些街头扫地的"平民",也正是为了营造出"城中无虚"的假象。

最关键的,便是诸葛亮身边的两名书童。他们的年纪尚小,却表现出异乎常人的镇定自若,成为了整个计策的点睛之笔。一般认为,孩童最不会掩饰内心情绪,他们的反应往往最纯真最直率。因此,当看到这两个孩子在如此危急关头居然能够泰然自若时,司马懿自然会深感蹊跷。

诸葛亮对书童们事先进行了严格训导。他告诫他们务必沉住气,决不可有丝毫失态,绝对不能让敌人从自己身上窥见分毫破绽。诸葛亮亲自监督并考核了两个孩子,直至他们能够置身虚幻之境,恍若无事发生。

果不其然,司马懿对这两个孩童的反应格外留意,并且深受其影响。一方面,作为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倘若发现孩童有任何异常反应,自然会进一步怀疑诸葛亮布下陷阱。另一方面,孩童的沉稳举止反而让他更加困惑,难以判断诸葛亮真正用意为何。正是这种疑虑,成为了让司马懿最终放弃进攻的关键所在。

五、司马懿最终选择谨慎撤退的原因

望着城中诸葛亮身边那两名书童舒然自若的模样,司马懿不禁深陷重重疑虑之中。他反复权衡利弊,最终做出了谨慎撤退的决定。

其一,司马懿担心诸葛亮早有预谋,暗藏埋伏。虽然城内看似空无一人,但这未尝不是诸葛亮故意为之,以观敌情而制定相应对策。一旦自己真的深入城内,说不准就会陷入埋伏之中,从而使军心渐散。倘若真如此,损失就将无可挽回。因此,摸清诸葛亮真正意图才是上策。

其二,司马懿不愿轻易就将诸葛亮这一重要棋子彻底拿下。诸葛亮不仅是蜀汉军中谋主,更是位于形势之中的关键人物,若其陨落,无疑会引发朝野猜忌,使局势更加扑朔迷离。届时自己未必能全身而退,反而可能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

再者,司马懿深知诸葛亮奇谋无穷。此番种种诡谲作为,未必就是表面那般单薄。说不定诸葛亮另有惊天伎俩藏匿其中,自己一旦心存僥幸贸然进攻,未必就能全身而退。因此,谨小慎微才是上策。

经过反复权衡,司马懿最终决定暂且不扰,先行息兵。他命令大军临时遵循诸葛亮的诡计,看其后文,待有确凿眉目再行出手。很快,诸葛亮便下令放行平民,一切如常。这更加印证了司马懿的猜测,诸葛亮确有后手埋伏布置于城中某处。

就这样,司马懿权衡再三,最终放弃了进攻的机会。他率领15万大军缓缓撤离,使得诸葛亮最终以一计智擒曹魏,化解了严重危机。空城计的成功,实在令天下后人叹为观止。而那两名举止如常的书童,正是这出精彩谋局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0 阅读:454
评论列表
  • 2024-06-05 15:19

    三国中,如果没了诸葛亮作对手。司马懿早就玩完了。空城计只是司马懿和诸葛亮配合演的戏而己。

    用户15xxx99 回复:
    太对了,不然的话,就算有埋伏,小小城池,15万大军强攻一瞬间都能被抹平了
  • 2024-06-10 18:28

    《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里的空城计确有,然是曹操所为。

老高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