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识字,却是晚唐第一名将,救大唐于危难,孙子却葬送大唐

老高看历史 2024-06-19 16:01:36
引言:

他不识字,却是晚唐第一名将,一腔热血救国于危难之中。这位匡扶汉家的名将英勇无畏、威武不屈,他手刃叛贼,解救陷于内乱的京师,为唐室留住了最后的根基。然而命运往往讽刺和无常,这位救国英雄的孙子却葬送了他用鲜血和汗水保卫的大唐王朝。一代英雄怎会培养出如此败类?英雄后代怎会误国殃民?英雄育子防不胜防,过多溺爱毁了一切?还是说历史的车轮总会无情碾压一切?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英雄子孙反其道而行之?

一. 国难当头英雄初现

大唐贞元二十一年,可谓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份。这一年,大唐王朝几乎在瞬间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

年初,唐德宗李适驾崩,其储君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然而不出半年,顺宗便被朝野大臣与宦官逼迫禅位于其太子李纯。二十七岁的李纯很快登基,被史书称为唐宪宗,开启了"元和中兴"时期。

然而,宪宗刚刚登基,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自唐肃宗中叶以来,朝政日渐荒废,藩镇割据、军阀割据的局面已经根深蒂固。节度使们基本上都是世袭制,朝廷的权威早已被藩镇架空。更有甚者,个别藩镇竟生有谋反之心,意图取而代之。

就在宪宗即位后不久,陇右节度使韦皋去世,其副使刘辟便在西川肆无忌惮,要求继任总督一职。朝廷明确拒绝后,刘辟竟然公然造反,向东川节度使李康发兵进攻。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宪宗当机立断,经老谋臣杜黄裳推荐,拜御林军大将高崇文为西征大元帅,亲率中央六军讨伐刘辟。高崇文虽然连个字也不识,却是一位久经沙场的猛将,在平卢之乱时就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这场战火连绵的内乱中,高崇文果然名不虚传。他只用了短短两个月,便迅速包围了梓州和成都,彻底切断了刘辟的粮草补给线。最终,在八战八胜之后,高崇文攻克成都,俘获了狼子野心的刘辟,一举平定了西川之乱。

这场内战不仅检验了宪宗和高崇文的决断和胆略,同时也显示出了宦官的祸国祸民。正是因为早年顺宗被宦官逼退,导致朝纲日渐淡薄,从而酝酿了刘辟这一叛乱的根源。好在有高崇文这位当世猛将挺身而出,方才化解了这一危机。否则,大唐朝野焦虑重重,恐怕就此崩溃。

二. 英雄赫赫创奇功

高崇文平定西川叛乱后,并未就此止步。相反,他紧锣密鼓,立即着手整顿军心,扫荡残余匪徒,以彻底铲除这场动乱的余孽。

高崇文对于军纪向来严格无比,丝毫不让。就在初期的行军征伐中,一名战士在客店时,竟将主人的筷子折断。高崇文获知此事后,当即将那名士卒斩首示众,以儆效尤。由此可见,他治军有法,雷厉风行,是个令行禁止的大将之才。

整顿完毕后,高崇文亲率大军继续压境,直扑成都城下。眼看局势一去不复返,刘辟闻讯大惊,急忙向朝廷求饶,并释放了之前被他扣押的东川节度使李康,希望借此获宪宗宽恕。然而高崇文识破了他的险阿伎俩,坚持杀气腾腾,毫不手软,直接将李康诛杀,彻底打碎了刘辟的幻想。

在高崇文怀柔诡诈、出奇制胜的进攻策略下,叛军节节败退,最终于同年八月,高崇文终于攻陷成都,擒获了刘辟等二十余名叛将。刘辟一干人等很快就被解送长安,受到朝廷的严惩。

这一役,高崇文确实建立了汗马功劳。纵观整个作战过程,他的每一步棋都着实精妙绝伦。从出师的布防、粮草的运输,到包围的策略和治军的纪律,无不体现了他高超的统帅才能。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高崇文不仅手中戈矛英勇无匹,于军理军令上亦颇有建树。他率军攻城后,百姓安居乐业,毫无贪婪妄行,遵从韦皋旧例,赢得了民心。这一切,都让宪宗备加赞赏。

功高震主,宪宗对高崇文实在是器重有加。战事一毕,宪宗即撤销了刘辟的职务,彰显了绝不手软的决心。而对高崇文,则委以重任,拜为检校司空,并改封南平郡王,赐予厚禄优渥。高崇文的亲随们更是获得重赏,如副将阿跌光颜就被册封为李姓。可以说,高崇文这一仗,确实创下了赫赫奇功。

三. 意外插曲增悬念

扫平西川叛乱后,高崇文威名赫赫,赞誉如潮。朝野上下无不对他的英勇事迹称赞不已。就连唐宪宗亦对这位猛将倾慕有加,不惜重赏厚纳,委以重任。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高崇文却出人意料地向朝廷递交了辞呈,要求离任隐居。这一决定,无疑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位身经百战的大将如此举动?关于这一点,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但从高崇文后来的行迹来看,似乎与他潜心研究道家学说有着莫大关系。

自从平定西川之乱后,高崇文就开始沉迷于道家的修身养性之学。他不仅大兴土木,广建庙观,还私自在长安城中兴建了一座道观,供奉无上道德真君。看来,他对于长生不老之说,孜孜不倦追求永垂不朽,由此便对世俗之务渐渐失去了兴趣。

朝野文武对高崇文突然辞世,自然是靳尚惋惜。毕竟,他可谓唐室的救命恩人。然而,面对这位勇猛过人的大将的决心,宪宗也只能勉强答应,并给予他优厚的恩赐。

高崇文隐退之后,唐室确实也为之增添了一些不安的因素。首先,朝政出现了短暂的权力真空,让宦官有机可乘,使得宪宗在制衡宦官之事上略显力不从心。更为严重的是,高崇文的这一行为,大大影响了当时的将门文化,使得不少有为青年,都沉湎于玄虚遐想,荒废了治国安邦的正业。

其中,高崇文的一门亲传便是后世最为人诟病的典型案例。高氏子孙因祖训影响,人人痴迷于修道长生,对朝政儿戏,最终酿成了大唐朝代更迭的祸根。而高崇文本人虽然没有亲眼目睹这一切,但背后的导火索,却正是由他祖籍所启。一代英雄虽然本心向善,但因私心杂念过度,最终却埋下了毁家纪的祸根,实在令人扼腕叹惋。

四. 汉家根基遭摧残

高崇文隐退之后,他那些沉溺于道家迷思的子孙很快就主导了高家的家风。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当属高崇文的曾孙高骈。

高骈自幼深受其父高行周的影响,对道家学说如痴如狂。及长,他不仅不思进取,反而狂热追求长生不老之说,迷信有余。元和中期,他竟然纳了六十余妾侍奉道家仪式,全然不知廉耻。而当时宪宗征讨吐蕃,征召高骈联军时,他竟然只是馆馆相挺,置之不理。宪宗对此虽有怒色,但终究宠着高家不加惩处。

高骈如此胡作非为,使得汉家基业岌岌可危。元和末年,由于长期罔顾国事,加之高骈荒淫无度,户籍苛捐杂征,狼籍不堪,终于引发了蜀地大规模的叛乱。叛军声势浩荡,朝野震恐。宪宗不得不亲自御驾出师,由籓禾人李抠统领腰牌大军进行平叛。最终,宪宗也只是勉强平定了蜀地的叛乱,根基已经摇摇欲坠。

等到宪宗儿子唐穆宗继位后,形势更加恶化。彼时吐蕃已被黄巢等曾镇压过的旧部所取代,黄巢纠合农民起义军,兵临长安城下。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穆宗节节败退,最终竟不得不下诏,命高骈率领宿卫大军力挽狂澜。

然而,高骈对此漠不关心。他痴迷于道术,对国家安危毫无概念,草率指挥,最终导致宿卫禁军溃不成军。长安陷落在即,高骈竟然还在昏睡不醒。直到黄巢亲自率军杀至,高骈才猛然惊醒,却为时已晚。黄巢趁势长驱直入,攻陷长安,活捉了高骈一家老小,残酷杀戮,方始肃清门户。

就这样,一代英雄高崇文曾力保的大唐根基,竟然就此被他那曾孙一手毁于一旦。汉家虽然尚存一线气数,但已是风雨飘摇,根基不存。那句"救世英雄无用武之地"可谓是对高骈这一代人最好的写照和讽刺。

五. 唐运将终身家覆灭

随着黄巢攻陷长安,高骈一门就此彻底覆灭。这个曾经英雄辈出的名门,就此成为一代贻误,葬送了大唐王朝最后的根基。

黄巢攻陷长安之后,高骈一家老小无一幸免。据史书记载,当时黄巢大军凶残无比,先是将高骈的妻妾尽数污辱,接着再将高骈本人剥皮拉肠,痛苦至极。而高骈那几个世袭爵位的侄孙们,更是遭到了格杀勿论的厄运。黄巢军队不仅将他们活活烧死,还将尸首暴尸荒野,狼狗肆意馕割。

可以说,高骈一门就此覆灭,家破人亡,连根拔起。那个曾经帮助宪宗扳回一城的英雄世家,就此一蹶不振,遗臭万年。更为讽刺的是,高骈的淫佚放荡,正是酿下了这一悲剧的根源所在。假如当年高崇文能够遏制子孙们痴迷于道门的作风,大唐王朝或许还能绵延百世。但可惜,命运总是如此捉弄人间。

黄巢攻陷长安之后,穆宗只得舍弃狼籍的京师,率领亲信宦官逃往陕州。然而,就连陕州也很快被黄巢攻陷。最终,穆宗只得东逃华州,暂时落脚于此。此后的十余载间,唐室就这样颠沛流离,王师节节败退,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根基。直到892年,朱温才勉强在陕西重新拨云见日,重新奠定了王朝的基础。

但即便如此,唐室也只是剩下了一口皇家香火,基本已经无力回天。朱温和宗朝,纷纷亲自上阵征战,也无法阻止大唐这口香火逐渐将熄。最终,在907年,朱全忠逼宗钦宗退位,大唐王朝就此覆灭,一代春秋就此画上了句号。

曾几何时,高崇文手刃奸凶,为大唐王朝赢得了宝贵的重生机会。而他那曾孙高骈的昏庸荒淫,却彻底葬送了这个千年王朝最后的根基。一代英雄虽不失身后名,但其后人断送了汉家江山,实在是可悲至极。看来,英雄终将老去,惟有国家永存才是上策。如何使一个王朝永葆生机,仍然是历代人的永恒课题。

0 阅读:74

老高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