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说:如果不是博古两道命令,1945年接收上海的就是我张爱萍了

诗兰谈过去 2024-06-02 12:56:50

1937年夏天,毛主席亲自与张爱萍谈话,决定派遣她前往上海执行游击战任务。这个决定背后是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以及对张爱萍的信任。上海是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据点,游击战是在敌后进行的抗日斗争,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派遣张爱萍去执行这一任务,既能够展现中国妇女的英勇斗志,也能够在战场上起到重要的牵制和破坏敌人后方的作用。

毛主席的决策被认为是非常明智的,因为张爱萍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过人的领导能力,她的到来必将为上海的抗战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这一决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局,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爱萍来到上海后,在郊区与中共江浙省委书记刘晓会合,就任省委军委书记。

但是,没有一个兵怎么打游击战呢?

张爱萍面对着这个问题,却没有被难倒。当日军全面进攻上海后,城市里的大批难民涌向了郊区各地。他们遭受着日军的残暴,张爱萍等人前去宣传,得到了他们的响应。短短十几天,张爱萍就奇迹般地组建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撒豆成兵”。

然而,这些年轻学生们仍然缺乏战斗力。考虑到自己曾在抗大担任教员,张爱萍决定在地方办一所临时学校,专门教授游击战争的课程。每当讲起这门课,她都表现得非常自信,然而,在一次课上,一位女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上海郊区这样的平原和水网地形中,如何进行游击战?张爱萍陷入了沉默,她无法回答,只能诚实地承认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让她意识到游击战争的实践可能比她预想的更加复杂。

经过几天的思考,经历过无数战阵的张爱萍终于找到了答案:

首先,她决定组织成人数不等的游击队。上海郊区水网纵横,村庄密布,但各村相连,易于相互呼应。日军无法占领所有村庄,因此可以将各游击队分散至各村,进行隐蔽活动。

其次,她制定了昼伏夜出、昼散夜聚的战术。游击队在白天隐匿,夜间集结,采取出其不意的袭扰。

最后,她强调了灵活多变的原则。小游击队可进行持续的骚扰行动,而大游击队则集中兵力,对日军进行集中打击,以取得更大的战果。

学员们听了这些策略,纷纷表示赞同,对张爱萍的智慧和经验深表钦佩。

就在张爱萍在训练班上授课时,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了。中共江浙省委不得不撤离上海。张爱萍却说:“这正是一个好机会,我们可以撤退到郊区,组织游击战争。”

正当张爱萍准备带领大家撤离时,南京中共代表团的博古发来了紧急命令:“以省军委为主,组织外省工作委员会,前往浙江工作并随后转移到南京执行任务。”

于是,张爱萍又被任命为外省工作委员会书记,吴仲超担任副书记。尽管如此,张爱萍仍将重心放在了郊区游击队的组织上,并表示:“如果要派人,还是让吴仲超去吧。”

刘晓提醒:“这可是中央代表团的指示!你不执行吗?”

张爱萍只能无奈地答应:“好吧,我去南京,亲自向他们提出上海游击战的问题。”

然而,当他抵达南京时,中共代表团已经撤至武汉。“不用去浙江了。”张爱萍说,“我们自己捡起国民党军丢弃的枪支,就地展开游击战。”于是,他派遣秘书陈家康前往武汉。

然而,三天后,陈家康从武汉来电:“中央代表团下令,要你们立即撤至武汉!”

面对两道相互冲突的命令,张爱萍别无选择,只能执行。就这样,他不得不离开刚刚组织起来的游击队。

这一消息让张爱萍感到十分遗憾。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蒋介石的主力部队仍在大西南,因此只能依靠美军飞机将部队运抵上海,以接管这座城市。而当时在淮北指挥新四军的张爱萍得知这一消息后,不禁拍着大腿感叹道:

“如果当时没有博古的两道调令,现在接收上海的人,就会是我,张爱萍了。”

0 阅读:42

诗兰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