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他是副省长,按理不应参加授衔,毛主席:上将中一定要有他!

诗兰谈过去 2024-06-08 17:17:13

在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尽管阎红彦早已转业到地方工作且没有军队级别,他仍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阎红彦既没有军队级别,又已经转业到地方工作,这两点按理说都让他不符合授衔条件。那么,为什么阎红彦还能被授予上将军衔呢?

1:不符合授衔条件的阎红彦

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阎红彦虽然没有军队级别并且早已转业到地方工作,却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1952年,为了规范解放军的授衔工作,特别设置了“军队级别”,包括军委主席、副主席级;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正、副、准兵团级;正、副、准军级;一直到战士级。

1955年全军大授衔的主要依据就是这些军队级别。例如,正兵团级别干部中有36位,其中33人被授予上将军衔。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某些军级不够的也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阎红彦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军队工作多年。1949年时,他担任第三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如果要定级别的话,大概率是准兵团级干部,不符合上将标准。然而,1952年,阎红彦离开军队,担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副省长、重庆市市委第一书记,完全脱离了军队工作。

相较而言,陈毅虽然在地方负责过行政工作,但他仍保留军队职务,如在上海当市长时,依然是华东军区司令员。

毛主席曾明确表态:“以后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一律不评军衔。”因此,转业到地方并没有兼任军事职务的干部,基本上都没有参与授衔。例如,邓小平、李运昌、程子华等转业干部都未定级也未授衔。

尽管阎红彦彻底脱离了军队,按理说不符合授衔条件,但他因缘际会成为陕北红军的代表,最终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2:陕北红军要有代表

长征结束后,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展现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着特殊地位,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然而,在1955年进行的授衔中,红一、二、四方面军都有其代表的元帅、大将、上将,但陕北红军却没有任何代表。

首先,谈到元帅的问题,陕北红军规模相对较小,在会师时只有约两千人,而红军的其他主力军团则各有两万以上,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陕北红军几乎不可能产生元帅级别的代表,最多也只能有大将级别的代表。

就授予大将军衔而言,陕北红军确实有一些合适的人选,但这些人后来纷纷遇到问题。例如,陕北红军的领导人谢子长、刘志丹相继牺牲;一些高级干部被卷入高岗事件,被迫降低军衔,比如贺晋年(原本应授予中将军衔的兵团级干部最终被授予少将)。另外,一些高级领导转到地方工作,失去了获得军衔的机会。

考虑到没有元帅代表、大将级别的代表,因此必须有陕北红军的上将代表。

实际上,陕北出身的将领本来就不多,而且许多人受到了高岗事件的影响。如果不是毛主席亲自决定,贺晋年甚至差点被授予少将军衔(通常情况下,兵团级干部会被授予上将、中将军衔,而贺晋年是唯一一个被授予少将的)。

在这种情况下,要找出陕北红军出身且与高岗无关的人选着实不易。最终,唯有转业到地方的阎红彦符合条件。

阎红彦于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了陕北武装革命斗争和晋游击队,是陕北红军的创建者之一。在军队任职期间,他曾担任30军军长,根据他的职务和资历,应该是副、准兵团级别的干部,与上将标准相符。阎红彦历史清白,1942年反对高岗的行为使他免受牵连。

因此,在授衔时,贺晋年无缘陕北红军代表,被授予少将军衔。而阎红彦则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因其历史和军衔符合标准,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被任命为成都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

4 阅读:2268

诗兰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