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发展,越需要外资外企和外国人

秦朔朋友圈 2024-07-02 00:55:21

6月24日,苏州高新区塔园路新地中心公交站台发生暴徒袭击日本母子,并导致中国同胞遇难的恶性刑事案件,造成了极其重大的海内外影响。

而就在悲剧发生一周前的6月15日至18日,由省委书记率领的江苏省代表团刚刚对日本奈良、京都、东京、福冈等地进行了考察访问。期间还在福冈市天神公园举办了一场“水韵江苏”文旅嘉年华,全方位展示江苏独特的人文魅力。

今年是福冈县与江苏省结好32周年(注:结好:交结,亲近,出自《周礼·春官·典瑞》)。几十年来,在江苏的日企累计已超过6800家,总规模在中国保持前列。光是苏州一市,就累计引进了3000多家日企。

像这次发生袭击案的苏州高新区,上世纪90年代初还是一片农田,当时的市长章新胜一趟趟往日本跑,在各地举办大型招商会。在苏州政府的盛情邀约下,1993年,首家日资企业苏州日电波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入驻苏州高新区。

此后30多年,松下、佳能、爱普生、富士胶片等知名日企相继落户苏州高新区,并不断增资扩产,比如日电波公司就先后6次增资。高新区逐渐成为苏州日资日企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共有768家日企,占苏州全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包括18家世界500强日企。日企贡献了全区20%的工业总产值、25%的进出口总额。

可以说,正是在包括日资日企在内的各类外资外企的助力下,没有任何政治光环、优先政策的苏州,才得以崛起为GDP全国第六、地级市第一的经济强市。

当然,受惠的不只有苏州。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78年10月,邓小平应日本政府邀请访日。在大阪,邓小平一行冒着细雨参观了松下电器公司茨木工厂,83岁高龄、已经退休的松下幸之助亲自到工厂门口迎接。访问中,邓小平对松下幸之助说:“松下老先生,你能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帮点忙?”松下当即允诺:“愿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协助。”

随即,松下电器开始在中国投资,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

此后,日立、三洋、东芝等日企陆续登陆中国。到2005年,中国商务部更是把中日合资运动写进了报告里。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而日本则是次于东盟、欧盟和美国的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日资日企遍布全国各地。

根据2023年3月公开的中国本土法人登记信息,光是松下控股一家,在华雇员数便达到74128人,其中位于苏州的松下新能源(苏州)有限公司就有约1.8万名员工。而日产、丰田、本田等几大日本车企在华雇工人数也都在4万人左右。

我统计了下,目前在华的前20大日企,总共雇佣了近46万名员工。另外在我们可以切身感知的零售、餐饮领域,几大日资连锁品牌,如罗森在全国开了近6000家门店,711开了3300多家……这些门店同样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被誉为“苏大强”的江苏,不仅是日资日企在华的重镇,也是外资第一大省。

数据显示,中国共有外资企业45万家,其中江苏一省就高达21万家,占了全国外资的将近一半。光是一个县级市昆山,当地的外资企业就达到3万家,而苏州全市的外资企业则有9万多家。

2023年,江苏实际利用外资253.4亿元,是全国唯一超过250亿的省份。利用外资前10大城市中,江苏一省就占了3席,分别是苏州,69.05亿,全国第5;南京,49.4亿,全国第8;无锡,41.2亿,全国第10。

如果说,80年代的乡镇经济是苏南模式的1.0版,那么进入90年代以后,以新加坡苏州工业园、“中国德企之乡”太仓为代表的外资经济,则是苏南模式的2.0版。它不仅助力苏南实现了经济腾飞,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整个中国得以快速崛起的秘诀之一。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中国要技术没技术,要资金没资金;当时的国营工厂,既不懂管理,也不懂市场,一切都得打开国门向外国学习。所谓改革开放,顾名思义就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而对外开放的重点则是对外资外企开放。

当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的形式也经历过一个转变。最开始,我国主要通过对外借款的形式来引进外资。1979至1991年,中国合计对外借款525.6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的65%,而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额仅有250.6亿美元,占比31%。

但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大局基本确定,特别是各种鼓励性优惠政策以及相关立法的出台,比如1986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二十二条),外企开始大举进入中国。

尤其是1992年南方谈话,以及十四大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外商直接投资一路攀升,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到1994年时,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一度达到了23.6%的高值。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这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不断扩大外资的准入领域,增加政策透明度。在此框架之下,国内投资环境持续改善,庞大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实际利用外资额也逐年攀升。

2010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到2022年更是达到了1.2万亿元人民币(以美元计是1891亿美元)的巅峰。

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4年,《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出台,外商投资项目管理开始由全面核准制转向普遍备案和有限核准。

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之后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对外资禁止和限制的产业种类进一步减少。

时至今日,外资外企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复苏的助推者,变成中国发展的共舞者和发展成果的分享者,内外资之间早就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紧密关系。

看不清这点,就无法正确理解中国的经济现状,进而还可能做出亲痛仇快的蠢事和暴行。

如今有些人说起外资外企外国人,总觉得他们来中国就是为了来占我们的便宜,赚我们的钱。把他们赶走,或者人家主动跑路,没什么大不了的,反倒可以把市场腾出来,留给民族企业。这种想法无疑是完全错误的。

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外资企业一直作为中国短缺资金和技术的供给者、更高效率的生产组织者、更高水平的企业制度载体和市场体系参与者,以及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提供者而存在。

比如今天很多人自豪于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并将其归功于改革开放前的勒紧裤腰带,或苏联援助。但且不说苏联援助主要集中在重化工领域,即便是当年“援助”的技术,到改革开放时,基本也都已经落伍了。

以苏联援建的长春一汽为例,1978年邓小平访日时曾前往日产汽车公司参观,当得知该厂人均每年汽车生产量为94辆后,深有感触地说,比中国最先进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人均年产量竟多出93辆。

同样是生产汽车,日本竟是中国的几十倍,面对巨大的差距,邓小平陷入沉思,他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开放,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

所以后来,当中国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谈判重型汽车项目的技术引进,而美方提出希望搞合资经营时,邓小平当即作出了“合资经营可以办”的批示。

事实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之所以能快速成长为继日本之后的新一代“世界工厂”,主要就是得益于外资大量进入汽车、机械以及电子电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工业领域,促进了产业效率的提升和产业分工的细化。难怪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建丽在《新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