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零售业务拆解分析

否极宝珍 2024-07-03 17:24:47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投资银行股:李录向左 董宝珍向右》,点评了投资银行股的情况,文中论述基本准确,我再补充几点。

我论述的方式是对比分析,看各银行的经营特点,对比的标的分别是作者文中对比的两家,加上宇宙行和四家城商行,共7家银行进行对比。

先来看总体经营情况:

表1:7家银行基本经营情况对比表

国有行C为什么表现出全行业最高的成本收入比,因为它特殊的“存款分销”模式,相当于把本应属于存款利息成本的成本,给计到了管理费中。这一数据可以证明C银行看上去的存款利率低,是假象。

如果它只是把正常的账换个科目计量,这倒也没有问题了,真正的问题在后面:

表2:7家银行存贷款利率对比表(备注:空格为上市银行未披露数据)

国有行C从存款利率上看,是行业中最低的。

图1:银行业收入成本结构分解

国有行C的净利润率仅有25%,为全行业最低。但你看它的“计提/收入”这项周期性成本,也是全行业最低的。这是为什么?

我们凌通盛泰团队之前多次分析“计提/收入”这项周期性成本,其占比是相对较高的,多数银行在20%左右,这项成本的下降,我们称之为储备利润的释放,而国有行C的问题正在于,这项周期性成本异常低于全行业,意味着首先它未来释放利润的空间是更小的,其次它提取准备金的能力存疑,它的不良率不是全行业最低的,拨备率也不是全行业最高的,在这种情况下计提比率如此之低,它的储备就不足,未来一旦行业再次进入高不良周期,它将是全行业第一个击穿盈亏平衡点的银行。

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它的真实的存款利息成本出奇的高,如果把它的成本收入比按行业平均水平进行还原,也就是把超过1,000亿的管理费重新计回存款成本,对应到14万亿的总存款,相当于增加71BP,实际存款利率为2.24%,为7家银行中第二高水平。

息差如果减少71BP(实际不是,因息差计算还有其它变量,不仅存贷款),达到1.3%,为7家最低。

表3:7家银行资产质量对比表

国有行C的不良率不是全行业最低,拨备率不是全行业最高,还没有到达可以随意降低计提比率的时候,之所以计提比率低,“是不能也,非不为也。”

小结1:我参加过国有行C的股东交流,高管介绍它的这一“存款分销”模式时,是按优势介绍的,实际看数据才知道,这其实是它的病证之所在。

试想,一家企业,它有一块成本是别人没有的,而它又几乎永远无法削砍;销售时,由于市场竞争,它又无法随意提价,那这家企业在全行业对比之下,还有投资价值吗?

再来看这家传奇的股份行,它最为人所称道的是“零售”业务,我们就来分析零售业务。

表4:7家银行零售业务不良率对比表(备注:空格为上市银行未披露数据)

我的理解,所谓零售业务做的好,必定是要符合“低不良高增长”,看它到底是否符合。

先看个人业务不良率的情况,股份行A在六年时间里,不良率略有上升,从0.79%升到0.89%。两家国有行的特征是个贷总不良率先下降,2021年最低,之后回升到基本与2018年持平。

三家城商行各不相同,一家是先降后升,特征类似国有行;另两家是持续上升,不良率翻倍。

从低不良角度,A并非最优。

看完不良率再看下表对应的量占比,否则,“抛开剂量谈疗效都是耍流氓”。

表5:7家银行零售业务量占比对比表(备注:空格为上市银行未披露数据)

看个人业务量占比,股份行A和国有行C的量占比持续超过50%,“零售银行”实至名归。

再看其它银行,个人业务占比也是接近35%的,也就是说,不是只有“零售银行”会做零售业务,其它银行并没少做很多。假设“零售银行”是好银行的原因,那它只比其它银行好20%,而市场给出的估值曾经是高达一倍以上,那时完全是误判。

我在没有详细分析零售和对公业务的细分行业之前,也曾被市场认知洗脑,对“零售贷款具有先天的低不良特征”给出一种“大胆猜测”:自然人的平均寿命是70岁以上,而企业的平均寿命明显短得多。

现在看来,这种猜测已经被证伪。

看信用卡业务,不良率方面,股份行A持续上升,且是持续超过个人业务不良率的,也就是说这部分业务是脱后腿的。但从量占比上看到,A持续做这块业务,并没有打算放弃,从媒体和大众消费者体验也能知道,A银行这块业务是全市场做的最大也是最好的。

从披露信用卡不良率的三家银行数据上看到,多数年份的不良率都高于1.7%,而最新的银行业净息差已经不到1.7%了,说这项业务是赔本赚吆喝并不为过,这样的业务,从量占比上看到,别家都比A银行低一个数量级,别家都不稀罕跟他争,为什么A银行一定要做,这就是它的秘密。因为客户一旦使用信用卡,过一定期限就要还款,这就要求客户在银行账户中留存活期现金!

表6:7家银行个人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额比率对比表

股份行A在与国有大行竞争存款的过程中,能得到更高的个人活期存款量占比,这十分难能可贵,这是它在表2中获得最低的个人存款成本的根本原因,也是它过去十几年业绩高增长的根本原因——低成本优势。

但在2023年,银行全行业的存款定期化趋势的战火也烧到了A银行家里,它的活期存款占比下降是最多的,所以未来它的这一优势是否会被慢慢消弭,需要观察。

表7:7家银行零售细分业务不良率对比表(备注:空格为上市银行未披露数据)

再看个人业务中的两个细分板块,个人经营贷和个人房贷。

表8:7家银行零售细分业务量占比对比表(备注:空格为上市银行未披露数据)

个人房贷是最主要的零售业务,体现在量占比特别高,股份行A的占比在20%以上,两家国有行最高占比一度高达30%以上,城商行占比低一些,也普遍在14%~20%之间。

最近三年,个人房贷量占比已经持续下降,形成趋势,原因是房地产市场销售的逆转。

江浙城商行F则稍显另类,在这块低不良率的肥肉业务上投入很低,充分体现了它的特色“大行做不好,小行做不了”。

个人房贷的不良率是真的低,平均值0.4%左右,而且早期房产销售高峰时,房贷利率还有加点,真是美好;但如今已然逆转,不良率从很低的水平慢慢抬升,房贷利率也在快速下调。

在股份行和国有行的个人房贷量占比最高和低不良率的事实中间,隐藏一个情况,个人房贷的最低值被江浙城商行D录得,它的量还不是很高,只有十几个百分点,这很有趣,最大的并不是最强的。

个人经营贷,各家做的差别很大,从不良率的变化态势到量占比,几乎找不到相同点。个人经营贷是类企业贷款,其不良率特征往往表现出高波动。

股份行A的个人经营贷,量占比稳定缓慢上升,从8.91%到11.54%,不良率持续下降,从1.34%到0.61%,经营很好。

国有行B量很少,但是在稳定增长1.4%到5.16%,不良率快速下降2.23%到0.86%,但因为它现在是量在翻倍增长的阶段,不良率被快速稀释,真实的不良管控能力,需要观察。

国有行C的量是大踏步前进,从4.15%六年时间增到17.08%,不良率从3.01%降到1.67%又升到1.73%,在快速放量期间,其不良率已经开始回升,且与B银行走出不同轨迹,可见其不良管控能力存在问题。

C银行在八年前改制时,曾经是单一对公大客户占比超过44%,它也是凭借这一特征,躲避了2015-2016期间全银行业不良率高企的一轮周期,近年来不良率一直低于1%,但如果其新发放贷款管控不到位,加上前文提到的,计提能力不足的问题,那么它在面临银行业必然到来的下一轮不良周期时,将表现出力不从心。

江浙城商行D量占比从11.92%稳定提升到15.15%,不良率从1.13%降到0.69%,注意它的量占比提升程度没有两家国有行那样的翻倍增长,不良率降一半,表现也很好,仅次于A。

江浙城商行E量占比几乎不增长,说明这不是它主抓业务,不良率从2.26%先升到2.82%再降到1.43%又升到1.79%,只能说这种高波动性比较真实,是在没有过分放量稀释不良率情况下体现出来的。

江浙城商行F量占比从4.86%升到8.81%后降回7.9%,不良率没有披露。

个人经营贷,有的经营很好,也有经营不好的,所以,并非因为是个人贷款,因为自然人的寿命更长而不良率低,是需要经营能力的,经营不好,会跟对公贷款一样不良高企。

小结2:传说中的“低不良高增长”零售业务是个人房贷业务,主做银行是国有大行,但这块业务如今已经逆转为:量下降,不良率从极低位置慢慢抬升。

小结3:信用卡业务是“赔本赚吆喝”,但做好了却额外获得低成本优势,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小结4:股份行A过去几十年的优势,并不在于零售业务做得好,而是其体量巨大+服务优秀,获得了高信誉等级的房贷业务(量占比高于股份行平均值),和低成本优势,相当于是把国有行和股份行的优势集于一身,所以表现出过去的优秀。目前看来,第一项已经全行业逆转,第二项有待观察,未来怎样?

小结5:江浙城商行在比拼零售业务时,仅D银行表现出较优水平,其它两家要么没有披露数据,要么披露的数据并不靓丽,但是对比总的资产质量水平时,则是整体占优,这是因为它们的对公业务能力表现“脱颖而出”的效果。

换句话说,这几家江浙城商行的集体靓丽表现,不是别人恩赐的(国有大行占据大量低不良率的个人房贷业务,不是其能力强,而是凭借国家信誉的资源优势得到的),是在个人业务、实体企业业务和政府业务上实现尽可能的平衡,加上优秀的服务和不良管控能力,综合实现的,是市场竞争出来的,是可持续的。

0 阅读:7

否极宝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